上周末,南京市政部門舉行透水混凝土鑒定會,用這種新型混凝土建成的市政道路,可對城市起到吸塵降噪、透水透氣的生態效應。省建設廳有關部門負責人表示,我省將在下半年推廣這種“透水路面”。
在城市建設中,地面鋪裝大量采用瀝青、混凝土、磚石,封閉地面加上高樓大廈使城市地表被阻水材料覆蓋,水分難以下滲,降水很快成為地表徑流排走,形成了生態學上的“人造沙漠”:不透水的路面缺乏對城市地表溫度、濕度調節能力,地面易干燥,揚塵污染重,且雨后水分快速蒸發,空氣濕度大,夏天使人悶熱難受,這就是氣象學上的“熱島效應”。
而透水混凝土路面很好地解決了這一問題。由于采用薩其瑪式的空隙結構,透水路面和地下土壤是“連通”的,地表水、氣都能滲透下去。由南京市政公用局和一家彩石建材公司研制的這種“透水路面”,已在南京秦淮河風光帶、幕府山市政配套、無錫十八灣景區等工程中使用。正在改造的珠江路中山路至太平北路段,兩側人行道也全部采用透水路面,施工人員往人行道倒下一桶水,立刻滲下去了。據介紹,透水路面可用于人行道、慢車道、廣場、景區道路等,由于混凝土強度達到C30級,還可用于輕型車道、停車場,并可鋪成各種顏色,和周圍環境相協調。
省建設廳科研處負責人稱,透水路面將道路耐用性、美觀性結合起來,造價只稍高于面包磚,有利于改善城市生態,是一種節能、節材新技術,我省將在城市建設中大力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