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節前夕,南水北調中線水源工程——丹江口大壩加高工程培厚混凝土澆筑除個別掃尾項目外,已全線達到原壩頂162米高程,提前完成階段施工任務。這也標志著丹江口大壩加高工程即將進入全面加高階段。
丹江口大壩加高工程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控制性工程。丹江口大壩加高14.6米,水庫總庫容將增容116億立方米,多年平均可為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供水95億立方米,對緩解華北地區水資源短缺的緊張局面,促進我國北方地區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和生態環境的改善,具有巨大的作用,將進一步提高水庫的防洪能力和下游的防洪標準,減輕漢江及長江干流漢口段和武漢市的防洪壓力,還可改善樞紐的發電和漢江干流的通航條件。
丹江口大壩加高工程是在原來老壩體基礎上先培厚再加高。培厚即貼坡,也就是將原來的大壩壩體加寬加固。此項工程于2005年11月已經開始澆筑,原定用兩個施工年度完成。在項目法人的精心組織、嚴格管理下,經過參建各方奮力拼搏、攻堅克難,搶在2007年汛期到來之前完成了建設任務。大壩加高工程完成后,混凝土壩和土石壩壩頂高程均達176.6米,表孔壩段溢流堰頂由高程138米加高至152米。整個丹江口大壩加高工程預計將于2010年完工,如期實現向北方地區供水的目標。
截至4月底,丹江口大壩加高工程共完成土石方開挖43.51萬立方米、土石方填筑156.97萬立方米、混凝土澆筑66.73萬立方米。累計完成投資9.08億元,占概算總投資的37.45%。工程質量、施工安全狀況良好,也為確保丹江口水利樞紐2007年安全度汛創造了有利條件。
丹江口大壩加高工程的順利實施,為如期實現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建設目標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背景材料:
南水北調工程是緩解中國北方水資源嚴重短缺、優化配置水資源的重大戰略性基礎設施,關系到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和子孫后代的長遠利益。經過50年的勘測、規劃和研究,在分析比較50多種規劃方案的基礎上,分別在長江下游、中游、上游規劃了三個調水區,形成了南水北調工程東線、中線、西線三條調水線路。通過三條調水線路,與長江、淮河、黃河、海河相互聯接,構成我國水資源“四橫三縱、南北調配、東西互濟”的總體格局,形成中國的大水網。整個工程將根據實際情況分期實施。
南水北調工程東、中線一期工程分別于2002年12月27日、 2003年12月30日開工建設。截至2007年3月底,南水北調東、中線一期工程累計下達投資210.64億元,工程項目累計完成投資132.71億元,占在建設計單元項目總投資的44%,其中東、中線一期工程分別累計完成投資33.11億元和99.6億元,分別占東、中線在建設計單元項目總投資的72%和39%。工程項目累計完成土石方16746萬立方米,占在建設計單元項目設計總土石方量的54%;累計完成混凝土澆筑291萬立方米,占在建設計單元項目混凝土總量的35%。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從丹江口水庫陶岔閘引水,經長江流域與淮河流域的分水嶺方城埡口,沿唐白河流域和黃淮海平原西部邊緣開挖渠道,在河南省鄭州市附近通過隧洞穿過黃河,沿京廣鐵路西側北上,自流到北京、天津。輸水干渠全長1273公里,向天津輸水干渠長154 公里。年調水規模130億立方米。中線工程主要向河南、河北、北京及天津四省市供水,重點解決北京、天津、石家莊等沿線20多座大中城市的缺水,并兼顧沿線生態環境和農業用水。中線工程分二期實施,第一期工程建設主要目標:丹江口水庫大壩加高,從丹江口水庫自流引水,到北京、天津。中線一期工程平均每年可調水95億立方米。同時為減少中線從丹江口水庫調水后對漢江中下游的影響,修建引江濟漢等四項生態建設工程措施。
丹江口大壩加高工程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控制性工程。丹江口大壩加高14.6米,水庫總庫容將增容116億立方米,多年平均可為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供水95億立方米,對緩解華北地區水資源短缺的緊張局面,促進我國北方地區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和生態環境的改善,具有巨大的作用,將進一步提高水庫的防洪能力和下游的防洪標準,減輕漢江及長江干流漢口段和武漢市的防洪壓力,還可改善樞紐的發電和漢江干流的通航條件。
丹江口大壩加高工程是在原來老壩體基礎上先培厚再加高。培厚即貼坡,也就是將原來的大壩壩體加寬加固。此項工程于2005年11月已經開始澆筑,原定用兩個施工年度完成。在項目法人的精心組織、嚴格管理下,經過參建各方奮力拼搏、攻堅克難,搶在2007年汛期到來之前完成了建設任務。大壩加高工程完成后,混凝土壩和土石壩壩頂高程均達176.6米,表孔壩段溢流堰頂由高程138米加高至152米。整個丹江口大壩加高工程預計將于2010年完工,如期實現向北方地區供水的目標。
截至4月底,丹江口大壩加高工程共完成土石方開挖43.51萬立方米、土石方填筑156.97萬立方米、混凝土澆筑66.73萬立方米。累計完成投資9.08億元,占概算總投資的37.45%。工程質量、施工安全狀況良好,也為確保丹江口水利樞紐2007年安全度汛創造了有利條件。
丹江口大壩加高工程的順利實施,為如期實現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建設目標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背景材料:
南水北調工程是緩解中國北方水資源嚴重短缺、優化配置水資源的重大戰略性基礎設施,關系到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和子孫后代的長遠利益。經過50年的勘測、規劃和研究,在分析比較50多種規劃方案的基礎上,分別在長江下游、中游、上游規劃了三個調水區,形成了南水北調工程東線、中線、西線三條調水線路。通過三條調水線路,與長江、淮河、黃河、海河相互聯接,構成我國水資源“四橫三縱、南北調配、東西互濟”的總體格局,形成中國的大水網。整個工程將根據實際情況分期實施。
南水北調工程東、中線一期工程分別于2002年12月27日、 2003年12月30日開工建設。截至2007年3月底,南水北調東、中線一期工程累計下達投資210.64億元,工程項目累計完成投資132.71億元,占在建設計單元項目總投資的44%,其中東、中線一期工程分別累計完成投資33.11億元和99.6億元,分別占東、中線在建設計單元項目總投資的72%和39%。工程項目累計完成土石方16746萬立方米,占在建設計單元項目設計總土石方量的54%;累計完成混凝土澆筑291萬立方米,占在建設計單元項目混凝土總量的35%。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從丹江口水庫陶岔閘引水,經長江流域與淮河流域的分水嶺方城埡口,沿唐白河流域和黃淮海平原西部邊緣開挖渠道,在河南省鄭州市附近通過隧洞穿過黃河,沿京廣鐵路西側北上,自流到北京、天津。輸水干渠全長1273公里,向天津輸水干渠長154 公里。年調水規模130億立方米。中線工程主要向河南、河北、北京及天津四省市供水,重點解決北京、天津、石家莊等沿線20多座大中城市的缺水,并兼顧沿線生態環境和農業用水。中線工程分二期實施,第一期工程建設主要目標:丹江口水庫大壩加高,從丹江口水庫自流引水,到北京、天津。中線一期工程平均每年可調水95億立方米。同時為減少中線從丹江口水庫調水后對漢江中下游的影響,修建引江濟漢等四項生態建設工程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