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混凝土網
當前位置: 首頁 » 資訊 » 行業動態 » 正文

2006混凝土制品行業發展狀況和趨勢分析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07-04-27  來源:中國混凝土網轉自中國建材報  作者:沈冰
核心提示:2006混凝土制品行業發展狀況和趨勢分析
     2006年是“十一五”規劃開局之年,建材工業整體經濟效益和產業結構調整也得到進一步提升。水泥制品行業的發展為近年來發展最快的一年。下面就水泥制品行業發展狀況和趨勢做一分析水泥制品行業總體運行情況與特點(一)經濟持續快速增長,傳統產品產量有增有減,新型產品快速發展2006年1~12月,水泥制品行業(按國民經濟分類,包括水泥制品制造業、砼結構構件制造業、石棉水泥制造業、其他水泥制品制造業)規模以上企業累計完成主要經濟指標及各制造業所占比重,見表1. 2006年1~12月水泥制品各制造業實現的主要經濟指標,見表2.從表1、表2可以看出,2006年1~12月水泥制品行業全行業主要經濟指標工業增加值、主營業務收入、利潤總額、利稅總額比上年同期分別增長22.65%、27.03%、38.98%、33.59%,其中水泥制品制造業的利潤總額、利稅總額同比增長分別為31.79%和28.34%,增長幅度較歷年明顯加大;混凝土結構構件制造業、石棉水泥制造業及其他水泥制品制造業的增長幅度幾乎都高于水泥制品制造業,顯現持續強勁的增長勢頭。水泥制品制造業各項經濟指標在全行業中所占份額約在70%以上,處于主導地位。總之,行業整體生產持續快速增長,經濟運行形勢是歷年最好的一年。

  2006年1~12月水泥制品主要產品產量見表3.由表3可見,2006年1~12月,主要水泥制品產量有升有降。在全國范圍內,傳統水泥制品如排水管、壓力管產量歷經連續幾年增長之后首次出現下滑,分別降低了65.27%和13.10%,主要表現在中部和東西部地區出現大幅減產。但是一批新型輸水管道,如預應力鋼筒混凝土管(簡稱PCCP),越來越廣泛地用于城市供水管道建設中,呈現出快速發展的勢頭。

  隨著全國各地大面積電網改造工程的相繼結束,水泥電桿產量這幾年連續減產,但2006年開始止落回升,較之上年同期增長15.20%,水泥預制管樁生產穩中有升,商品混凝土較上年同期仍保持高速增長,但同比增幅下降了2.29個百分點。另外,水泥壓力管、水泥電桿、商品混凝土和水泥預制樁累計產品銷售率分別為99.88% 、98.47% 、99.14%和98.44%,均高于上年同期水平,生產和銷售銜接良好。

  混凝土管樁、商品混凝土、水泥輸水壓力管等產品在浙江、江蘇、山東、廣東等幾個經濟大省的產銷規模及增長狀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這些地區基本建設投資規模和經濟發展狀況。

  (二)行業經濟效益明顯提升2006年行業經濟發展呈現出兩大特點:

  1.經濟效益大幅增長,贏利水平明顯提高;虧損企業減少,企業經營狀況好轉。

  2006年行業主要經濟指標的統計數據分別見表1和表4.由表1和表4可見,2006年1~12月,水泥制品全行業規模以上企業實現利潤56.80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38.98%;利稅總額117.85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33.59%,增長幅度為近來年最大,且增長速度均超過主營業務收入增長速度。其中,水泥制品制造業實現利潤41.80億元,占水泥制品全行業的73.59%,比上年同期增長31.79%;利稅總額90.71億元,占水泥制品全行業的76.91%,比上年同期增長28.34%,增長幅度也為近來年最大,實現利潤和利稅總額分別比上年同期超過24.45和12.75個百分點。

  行業內各制造業成本費用利潤率較上年同期均有增長,顯示企業經營狀況有所好轉,經濟效益明顯提高;除石棉水泥制造業以外,水泥制品行業其他制造業成本費用利潤率均比建材工業平均水平5.67%略低。水泥制品制造業成本費用利潤率比上年同期增加0.23個百分點,主營業務成本比上年同期增長25.5%,比主營業務收入增長率低0.05個百分點,反映出企業經營狀況好于上年。我們注意到,2006年1~12月水泥制品行業固定資產投資幅度有較大反彈,比上年同期增加了62.80%.,高于建材行業總體水平。另外,2006年全國煤電油運緊張矛盾趨緩,水泥制品行業產品出廠價格指數基本上高于上年同期水平,因此規模的擴張和價格上漲也是拉動行業利潤增長的因素。

  2006年1~12月,水泥制品全行業規模以上企業數為2623個,較上年同期增加150個;其中,虧損企業536個,相比上年同期減少17個。企業虧損面達20.43%,略高于建材行業17.21%的平均水平,較之上年同期減少1.93個百分點;全行業虧損企業的虧損額10.63億元,較上年同期增加0.11億元,同比增長1.05%,但增幅同比減緩23.86個百分點。行業中,石棉水泥制造業的虧損額同比增長高達37.5%,說明石棉水泥制品產業的市場競爭環境比較嚴峻。混凝土結構構件制造業和其他水泥制品制造業虧損額同比減少分別為4.8%、和63.9%,說明行業虧損情況總體有所扭轉。

  2006年1~12月,除石棉水泥制造業,水泥制品行業各制造業應收賬款周轉次數均低于建材行業9.39次的平均水平;應收賬款凈額為338.57億元,比上年同期增加了17.69%.行業整體資金運行質量偏低。

  2006年1~12月水泥制品行業勞動生產率有較大提高,且高于建材行業總體水平,說明行業的技術進步水平有所提高。

  2.行業主要經濟指標在建材行業中所占比重逐年遞增2006年1~12月水泥制品行業主要經濟指標在整個建材工業中所占比重及位置,見表5.由表5可見,2006年1~12月水泥制品行業各項主要經濟指標在建材工業中的比重已升居第二位,尤其是利潤總額在建材工業中所占比重大幅攀升。

  (三)行業產業結構基本穩定,非公經濟主導行業2006年,水泥制品行業產業結構總體上變化不大,基本上延續了2005年的經濟格局。主要特征參照與其分析比較見表6、表7.就水泥制品制造業而言,有數字顯示,2006年1~12月,私營經濟比例略有增加,占45%,同比增加1.2個百分點;國有經濟企業數與上年持平,僅占6.767%,同比減少0.3個百分點;其他經濟類型所占比例也基本保持不變。從虧損企業數看,私營經濟較之上年同期減少12.1%,國有經濟減少9.0%,但與2005年一樣,仍有近半數的國有經濟企業處于虧損狀態。從主營業務方面看,私營經濟已穩固占據行業主導地位,占總額的37%.從利潤總額看,國有經濟保持了2005年來第二個盈利年份,利潤總額較之上年大幅增長,同比增長高397%,私營經濟利潤總額較之上年同比增長47.8%,同比增幅增加7.8個百分點。從利稅總額看,國有經濟仍然保持近一倍的較快增長,對行業的貢獻率也從上年的4%上升到5.29%.不過,雖然國有經濟效益繼續好轉,但總體上還處于困境。私營經濟、有限責任公司和港澳臺公司呈三足鼎立之勢,經濟總量占據行業近90%,非公經濟已成為行業經濟增長的主導力量。

  存在的主要問題與建議1.產業結構。水泥制品行業企業規模普遍偏小,技術裝備水平不高,有實力的大企業大集團少,產業集中度較低,迫切需要培養造就一批技術裝備水平高、有自主創新能力能引領行業技術進步、帶動行業健康發展的龍頭企業。此外,產品結構依然不合理,傳統的水泥制品所占比例依然偏大,而技術含量高的新產品的設計標準、生產規范的制定相應滯后,影響了推廣應用。應加快對新產品的技術標準和應用規范的制定工作;同時加強對大型企業和新產品開發的調查研究,加大對高新技術產品的支持力度。

  2.資產運行質量。目前行業應收賬款仍處高位,占總資產比例偏高,應收賬款周轉率和資產報酬率均低于建材行業的總體水平,因此,企業應加強經營管理,加強經營管理人才隊伍的建設。

  3.固定資產投資。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2007年的一項重要任務是“合理控制投資增長,努力優化投資結構”。水泥制品行業應重點關注國家經濟政策的調整,研究制品市場的需求變化,防止產能增長超過市場需求的增長,降低投資風險,避免降價傾銷,導致企業微利甚至無利,最終影響行業的發展。

  4.行業自律。應積極引導企業增強研發能力、技術創新能力,加強企業管理,努力降低生產成本;倡導講誠信、重質量的企業行為,促進行業的健康發展。

  行業發展預測與展望1.政策取向2007年是我國發展和改革十分關鍵的一年。必須保持宏觀經濟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適時適度進行預調和微調,確保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同時,突出“三個協調”:努力實現速度、質量、效益相協調,消費、投資、出口相協調,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真正做到“又好又快”發展。中國經濟實現了連續四年兩位數增長,處理好增長的質量、效益和速度的關系,成為2007年國家經濟工作的重點之一。水泥制品行業要繼續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優化產業結構、增強自主創新能力,走新型工業化發展道路。

  2.發展前景預測2007年國家宏觀經濟政策將在很大程度上保持連續性和穩定性,這將使得水泥制品行業能繼續保持良好的發展態勢。預計行業經濟效益將繼續穩步提高,并且朝著提高質量效益的方向發展。

  2007年水泥制品行業各項主要經濟指標預計可望實現:工業增加值450億元;主營業務收入1400億元;利潤總額70億元;利稅總額140億元;主要產品產量:水泥排水管、壓力管會基本持平,約為7000千米和3000千米;水泥電桿將有所增長,約700萬根;水泥預制樁為1.6萬米;商品混凝土將達2億立方米。

  

 
 
[ 資訊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違規舉報 ]  [ 關閉窗口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企業

?2006-2016 混凝土網版權所有

地址:上海市楊浦區國康路100號國際設計中心12樓 服務熱線:021-65983162

備案號: 滬ICP備09002744號-2 技術支持:上海砼網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滬公網安備 3101100200048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