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混凝土網
當前位置: 首頁 » 資訊 » 行業動態 » 正文

水泥工業,“雙腿”同健壯行道快且長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07-04-06  來源:中國建設報  作者:趙子龍
核心提示:水泥工業,“雙腿”同健壯行道快且長
  就在行業內熱切討論水泥生產業如何發展的時候,一則來自國家發改委的消息,卻從另外一個角度揭示了我國水泥工業發展的狀況。 

  國家發改委提供的數據顯示,目前,我國水泥裝備已占國際市場份額30%%左右,我國水泥技術和裝備正在引領世界水泥工業發展。截至2006年底,國外采用中國水泥技術和裝備累計建成投產、正在實施和已簽合同的水泥成套生產線107條,建設規模基本都是日產2000噸至日產5000噸新型干法水泥生產線。而國內采用國內技術和裝備建設的新型干法水泥生產線也已經達到700多條,水泥結構調整有了突破性進展,徹底改變了我國水泥工藝技術和裝備依賴進口的局面。由此可見,我國水泥裝備業無論是在工藝技術或裝備制造方面,已經在全球市場上站住了腳跟。 

  產業“左右腿”始終不均衡 

  對于水泥工業來講,決定其發展的兩大因素或者說是左右腿,就是水泥生產業的發展和水泥裝備業的發展。 

  行業人士指出,只有這兩項產業發展水平在同一程度時,才會促使水泥工業發展平衡、增速穩定。有人針對水泥工業和這兩項關鍵產業的關系舉了個例子:這就如同用扁擔負重上山,只有扁擔兩頭的東西重量大致相等,走起路來才會平穩。否則就會失去平衡,寸步難行。 

  然而,行業人士評析說,從目前水泥工業的發展狀況來看,水泥生產業和水泥裝備業的發展程度卻出現較大的差異,產業的“左右腿”始終不能保持均衡。 

  從“一條腿”看,發改委的消息稱,我國水泥裝備工業通過“十五”期間的發展,目前,日產2000噸新型干法水泥生產技術裝備完全國產化,日產4000噸、5000噸新型干法水泥生產技術裝備國產化率達到95%以上,日產8000噸水泥熟料生產線和日產10000噸水泥熟料生產線裝備只需少量關鍵零部件進口,從而徹底改變我國大型水泥技術和裝備基本依賴進口的局面。 

  裝備業的興盛在市場地位方面體現的淋漓盡致,我國水泥工藝技術和裝備已走出國門,出口到多個國家,并且已打入到歐洲市場。如俄羅斯、沙特、阿聯酋、伊朗、越南、泰國、塔吉克斯坦、哈薩克斯坦、意大利等國,在沙特和阿聯酋,采取總承包方式各簽訂了1條日產10000噸水泥生產線。此外,我國自行研制開發的水泥廠純低溫余熱發電技術和裝備國產化工作也取得了很大成績,2006年采用國產的余熱發電成套裝備在全國50多家新型干法水泥廠應用,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水泥廠純低溫余熱發電技術和裝備也已成套出口到泰國,澳大利亞和印度也在和我國商談水泥廠純低溫余熱發電設備出口事宜。 

  而“另一條腿”,卻與結構調整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問題相伴相隨。數據顯示,盡管自1985年起我國水泥產量已連續21年位居世界第一位,現如今已占世界水泥總產量的48%左右。但是,就2006年來看,中國這個巨大的水泥生產工地上一半的水泥卻是機立窯、濕法窯、干法中空窯這些落后水泥窯生產出的。 

  之前發布的《水泥工業發展專項規劃》指出,目前,全國共有規模以上(年銷售收入500萬元以上)水泥企業5000多家,企業數量超過世界其他國家的總和,平均規模僅為22萬噸,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水泥生產能力中55%%左右仍為落后的立窯和小型干法中空窯,32.5級水泥等低端產品約占總產量的85%,42.5級及以上的約占12%,其余為特種水泥。我國混凝土標號大部分為C20、C30,而國外多為C50、C60,混凝土標號標準較低。 

  更加尷尬的是,我國的大型水泥企業,拿到國際上,根本就排不上號。有統計數據顯示,我國排名前10位的大型企業集團水泥生產總能力也只相當于世界水泥工業第一位的法國拉法基集團一家的產能。 

  于是,水泥工業的兩項關鍵產業相互一比,差距就更加明顯的突現出來。行業人士評析說,目前,水泥生產業和水泥裝備業的發展程度就像是在坐蹺蹺板,裝備產業始終是下面的那個。 

  水泥生產逐漸轉好 

  產能過剩、產業結構不合理等因素所形成的產業發展壁壘,讓每一個水泥生產企業都刻骨銘心。由此而折射到水泥裝備業上,勢必會對水泥裝備發展造成不利影響。 

  據了解,盡管在2006年國家加大抑制水泥行業過剩產能的力度后,當年產能仍然超過了12億噸,這距離全國工業經濟運行新聞發布會上,國家發改委預測2010年我國水泥產量將控制在12.5億噸左右,僅僅過了不到8個月。“十一五”產量控制共計五年的目標在一年之后就幾乎突破。業界人士表示,照此情況發展下去,到2010年我國水泥產能的情況還不好估計。《水泥工業發展專項規劃》中分析到,水泥生產業結構性矛盾比較突出,主要表現為企業規模小、產品檔次偏低、落后生產能力仍占相當比重、能耗大、資源消耗高、環境污染嚴重等。這些問題的產生,既有長期低水平發展積累的原因,也有近兩年在市場需求拉動下,一些企業不顧產業政策,低水平盲目擴張所帶來的后果。 

  在市場需求快速增長的拉動下,新增水泥產量中有相當一部分竟是國家明令禁止新建的立窯水泥。一些閑置立窯生產能力在市場的刺激下恢復了產能,并擴徑改造提高產量;還有相當一部分已淘汰關閉的小水泥企業又投入生產,形成虛關實開的現象;在水泥市場形勢較好的西部地區,不但一些應淘汰的立窯沒有關閉,而且還有新建立窯的現象,東部地區一些水泥企業將拆除的立窯轉移到西部地區恢復生產。 

  水泥裝備是振興水泥工業的重要基礎。行業人士認為,水泥生產業產業結構不合理,企業規模小、資本過于分散,不利于大型水泥裝備的生產和推廣,提高產業集中度進程受阻;而且,落后產能絕對數量較大,部分落后產能在市場狀態下死灰復燃,影響一些水泥裝備制造企業追求短期經濟效益,生產一些技術指標低的裝備。 

  所幸的是,國家目前正在以鐵碗政策,強制淘汰落后產能。 

  近日,國家發改委《關于做好淘汰落后水泥生產能力有關工作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就指出,要在2008年底前淘汰各種規格的干法中空窯、濕法窯等落后工藝技術裝備,依法關停并轉年產規模小于20萬噸和環保或水泥質量不達標企業的生產能力,到2010年末淘汰小水泥產能2.5億噸。 

  業界認為,這項政策的實施,標志著水泥生產業逐漸轉好,也同時保證了水泥裝備業的穩定發展。“目前水泥生產方面總體情況是趨好的。”業內專家預測說。專家認為,目前盡管國內水泥產能是總體過剩的,但是由于水泥需求量也在大幅度上升,國家各項基礎建設尤其是新農村建設不斷深入,加大了建筑行業對水泥的需求量。加上國家出臺的一系列關于淘汰水泥行業落后產能的政策,保證了水泥生產業向好的方向發展,也進一步保證了裝備產業利潤的穩定增長。產業政策附加效應2007年作為中國水泥行業的結構調整之年,不但是對水泥落后產能比重的調整,也是對水泥行業兩大關鍵產業——水泥生產業和水泥裝備業發展平衡比率的調整。 

  在剛剛過去的一年里,國家已經相繼出臺了一系列關于產業結構調整和淘汰落后產能的結構性政策,為水泥生產業和水泥裝備業找到一個最合理的發展基點擦拭出希望之火。盡管這些政策都是針對水泥生產業而制定的,但是還是給水泥生產息息相關的裝備產業帶來了附加效應。 

  業內專家分析說,目前,水泥生產業和水泥裝備產業發展不平衡對大型裝備制造企業來說,影響不是很大。盡管目前大型裝備企業也生產一些小的裝備,但是主要還是做日產5000噸以上水泥生產項目的生產線和配套裝備。國家發改委出臺的《水泥工業發展專項規劃》中明確表示,國家鼓勵建設日產4000噸及以上規模的大型新型干法水泥生產線,西部地區建設規模也應達到日產2000噸及以上,除一些受市場容量和運輸條件限制的特殊地區外,原則上不再建設日產2000噸以下規模的水泥項目。禁止建設任何落后工藝的水泥生產能力,對環境污染大、資源破壞嚴重的小水泥廠,要依法淘汰。因此大型裝備企業堅持做大型裝備,不僅符合國家有關政策,而且有利于企業做大做強。 

  據了解,目前我國擁有水泥企業5000余家,到2010年要淘汰至2000家以下,水泥生產將實現規模化,年產600萬噸以上將占多數。 

  行業人士分析,對于小型裝備企業來講,各種水泥生產產業政策的出臺,也對其產生了不小的附加效應。據了解,《水泥工業發展專項規劃》中表明,國家鼓勵大企業在消費市場兼并小企業,將具備條件的小企業改建為粉磨站、中轉庫或預拌混凝土等接替產業。行業人士認為,這種做法既淘汰了落后產能,同時又達到了控制水泥總產量的目的。對小型裝備企業來講,這部分市場在未來幾年的發展前景十分廣闊。為滿足這部分水泥生產企業的市場需求,小型裝備企業可以考慮向“小而精”方向發展,提高技術開發能力。 

  市場分析人士認為,盡管目前水泥生產業和水泥裝備業發展不平衡,還沒有對整個水泥工業的發展造成過多的屏障,但是就長遠來看,這種不平衡勢必造成某一產業發展嚴重滯后,進而是水泥工業發展增速減緩。因此水泥裝備企業來講,需要在國家保護大型企業,壓制落后產能的政策背景下,制定與水泥生產業相切合的目標,努力平衡產業發展的“左右腿”。  
 
 
[ 資訊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違規舉報 ]  [ 關閉窗口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企業

?2006-2016 混凝土網版權所有

地址:上海市楊浦區國康路100號國際設計中心12樓 服務熱線:021-65983162

備案號: 滬ICP備09002744號-2 技術支持:上海砼網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滬公網安備 3101100200048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