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創新是近幾年國內喊得比較響亮的口號。但是中國的問題是口號喊得越響亮,代表這個問題越嚴重。“弗克案”折射出我國普遍存在的自主創新能力和意識的不足。本案所涉及的聚羧酸產品是目前最先進的混凝土外加劑,與萘系等早期外加劑相比,具有較高的技術含量,以前,該產品只有少數幾家國外企業擁有獨立的知識產權,近幾年,國內一些有實力的企業如上海建科院、蘇博特、盛瑞佳等通過自主研發,也獲得了該類產品的知識產權。
從2006年開始,國家開始大規模修建鐵路客運專線,聚羧酸存在巨大的市場需求。一時間,聚羧酸成為了混凝土行業垂涎的“香餑餑”。而全國生產聚羧酸的企業也由幾家飛速發展到了40多家(據中國混凝土網不完全統計),其速度令人咋舌。但是在這些企業當中,真正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又有幾家?而排除技術轉讓,那些并不擁有獨立知識產權的企業,其技術又是從哪里獲得的?而最重要的問題是為什么選擇自主創新的企業不多?
道理很簡單,如果拿別人的更方便、成本更低的話,為什么要選擇自主創新呢?這種普遍存在的自主創新意識不足與我國長期存在的知識產權保護的缺位有著密切的關系。
知識產權對于國人而言并不是一個很陌生的概念。誰都知道知識產權對于創新的激勵作用以及保護知識產權的重要性。但知識產權同時又是一個很虛幻的概念。舉例而言,大家在購買盜版Windows軟件的時候都知道這是盜版,但絕大多數人都不會有侵犯產權而帶來的不適感。因為社會普遍存在一種“搭便車”的心理,人們都希望能夠占到便宜而不被處罰,這是天性使然,無可厚非。而政府的職責正是通過制度建設將“搭便車”的副作用降至最低。發達國家正是通過合理的制度建設將知識產權的保護落到實處,使得大家不敢去“搭便車”,從而營造了一個良好的鼓勵創新的環境。
我國在保護知識產權法制建設上的最突出的問題是“有法不依”。我國保護知識產權的相關法律法規早已出臺,但是由于種種原因,這些法律法規并沒有起到制訂者期望達到的效果,我國還是淪為侵犯知識產權的重災區,法律的權威受到極大的削弱,違法的成本大為降低,從而很多的人敢于鋌而走險,最終,法律作用的弱化帶來結果便是知識產權意識的虛無化。而這種意識彌散開來,還有誰愿意去搞自主創新呢?
從2006年開始,國家開始大規模修建鐵路客運專線,聚羧酸存在巨大的市場需求。一時間,聚羧酸成為了混凝土行業垂涎的“香餑餑”。而全國生產聚羧酸的企業也由幾家飛速發展到了40多家(據中國混凝土網不完全統計),其速度令人咋舌。但是在這些企業當中,真正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又有幾家?而排除技術轉讓,那些并不擁有獨立知識產權的企業,其技術又是從哪里獲得的?而最重要的問題是為什么選擇自主創新的企業不多?
道理很簡單,如果拿別人的更方便、成本更低的話,為什么要選擇自主創新呢?這種普遍存在的自主創新意識不足與我國長期存在的知識產權保護的缺位有著密切的關系。
知識產權對于國人而言并不是一個很陌生的概念。誰都知道知識產權對于創新的激勵作用以及保護知識產權的重要性。但知識產權同時又是一個很虛幻的概念。舉例而言,大家在購買盜版Windows軟件的時候都知道這是盜版,但絕大多數人都不會有侵犯產權而帶來的不適感。因為社會普遍存在一種“搭便車”的心理,人們都希望能夠占到便宜而不被處罰,這是天性使然,無可厚非。而政府的職責正是通過制度建設將“搭便車”的副作用降至最低。發達國家正是通過合理的制度建設將知識產權的保護落到實處,使得大家不敢去“搭便車”,從而營造了一個良好的鼓勵創新的環境。
我國在保護知識產權法制建設上的最突出的問題是“有法不依”。我國保護知識產權的相關法律法規早已出臺,但是由于種種原因,這些法律法規并沒有起到制訂者期望達到的效果,我國還是淪為侵犯知識產權的重災區,法律的權威受到極大的削弱,違法的成本大為降低,從而很多的人敢于鋌而走險,最終,法律作用的弱化帶來結果便是知識產權意識的虛無化。而這種意識彌散開來,還有誰愿意去搞自主創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