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混凝土網
當前位置: 首頁 » 資訊 » 行業動態 » 正文

混凝土革命性新技術為三峽大壩“無縫”奇跡立頭功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07-02-28  來源:長江日報  作者:記者王作暉 通訊員 孫軍勝 實習生 俞霏霏
核心提示:混凝土革命性新技術為三峽大壩“無縫”奇跡立頭功 



龍慧文正在工作。(資料照片) 

  

    國內外行內原先有個“定論”:混凝土(砼) 出機口溫度難以達到7℃以下。但這一定論被長江水利委員會專家龍慧文和她的研究團隊打破了,她主持發明新技術——混凝土預冷二次風冷骨料技術,出機口溫度可達到5℃。 

    專家認為,這項新技術在混凝土預冷上有革命性的意義。 

    龍慧文1982年大學畢業就來到了長江委,逐漸成為混凝土施工制冷專家。 

    混凝土預冷關系到大壩是否有裂縫?;炷翝仓跗冢瑫a生大量的水化熱,混凝土本身是熱的不良導體,熱量積聚在內部不易散發,溫度上升,而混凝土表面溫度為室外溫度,這就形成了內外溫差,當內外溫差達到一定程度,就會產生裂縫。 

    三峽工程混凝土澆筑量為世界之最。即使炎夏,混凝土施工也照常進行。向裂縫挑戰,成為三峽大壩澆筑主攻目標。 

    常規的混凝土預冷技術為水冷骨料加上風冷保溫,最后加片冰拌和混凝土,俗稱“三冷法”,這一方法占地面積大,工藝環節多,運行操作復雜,冷量損耗大,材料出口溫度不穩定,工程投資大,運行費用高,還會產生危害環境的廢水。 

    三峽工程夏季高峰時低溫混凝土生產強度每小時1720立方米,骨料平均溫度高達28℃以上,若采用“三冷法”,需要很大的場地。這在地處山區、施工場地狹窄的三峽工地幾乎無法實施。 

    龍慧文及其研究團隊打破常規預冷方式,首創“二次風冷骨料技術”。多次試驗及實際運用表明,創新的工藝流程產生極為可觀的效益:一是利用地面二次篩分所設骨料倉兼作一次冷卻倉,將傳統的水冷骨料改為風冷骨料,同等生產能力下可減少占地面積80%%,又可節約投資,同時無影響環境的廢水產生;二是通過上料膠帶機將一次風冷后的骨料直接送入二次風冷倉,保證連續生產和連續冷卻;最后加入片冰拌和混凝土。 

    新工藝在運用之初險些夭折。為保證三峽工程順利完工,建設過程中有個不成文規定:凡以往工程中沒有使用過的技術、工藝、設備都不能使用。不少專家反對在三峽二期工程使用這一新工藝。 

    龍慧文和反對者展開激烈討論,她從工藝的理論、計算、設計、實驗、測試等各方面跟專家進行交流,列舉了大量的試驗成果,終于讓持反對意見的專家改變了想法,后來成為這項新技術的堅定支持者。 

    新技術與常規技術相比,除占地減少外,還降低能耗31%,減少投資32%,節省運行費用39%。三峽二期工程因此節約投資近1億元。 

    該技術作為一項高效、節能、環保的新技術全面替代了常規混凝土預冷工藝,獲得一項國家發明專利、兩項國家實用新型專利,在全國水電建設中迅速推廣。龍灘、南水北調中線丹江口大壩加高等國內大中型水電項目相繼使用,也走向巴基斯坦、埃塞俄比亞等國外工程。 

    專家認為,這項新技術為三峽大壩創“無縫”奇跡立了頭功。  

 
 
[ 資訊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違規舉報 ]  [ 關閉窗口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企業

?2006-2016 混凝土網版權所有

地址:上海市楊浦區國康路100號國際設計中心12樓 服務熱線:021-65983162

備案號: 滬ICP備09002744號-2 技術支持:上海砼網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滬公網安備 3101100200048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