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的西霞院工地,秋高氣爽,澄明空凈。鳥兒時而在清澈的黃河水中嬉戲,時而在水面上滑翔,時而躍上碧空,盡情地舒展著身姿。西霞院反調節水庫工程就在這宜人的秋色中拔地而起,秀美的景致和雄偉的工程一起,構成了一幅自然和諧的畫卷。西霞院的建設者們無暇欣賞眼前的美景,他們駕駛著大型滿載土石料的自卸汽車,從幾十米寬的主河道兩岸把大塊石料傾瀉入河,大河截流,正步步推進……
春華秋實夢正圓
記者從大壩右岸穿過已建成的泄洪、排沙和發電建筑物,終于搜尋到了黃河勘測規劃設計有限公司(簡稱黃河設計公司)西霞院工程項目設計總工程師劉宗仁的身影,他說:“2004年1月,西霞院工程主體工程的開工,揭開了西霞院工程全面建設的序幕,經過有關各方的共同努力,今年11月6日主河道截流,主體工程即將接受第一個關鍵性的里程碑式的檢驗,我們設計方正與工程參建各方盡心竭力,為成功截流做好準備。”說話間,他拿出工程整體布置圖,在左岸壩頂的一輛越野車上攤開,生動形象地向記者介紹工程建設情況。
西霞院反調節水庫位于黃河干流中游,壩址左、右岸分別為洛陽市的吉利區和孟津縣。上距小浪底工程16千米,為小浪底水利樞紐的配套工程,以反調節為主,結合發電,兼顧供水、灌溉等綜合效益。工程建成后,不僅可以充分發揮小浪底水電站的調峰能力,提高小浪底工程的綜合效益,還可以實現黃河與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對接,在長江水偏枯年份向北京應急供水。
黃河設計公司承擔了西霞院工程的全面勘測、設計工作。對于黃河設計公司來說,開展西霞院遠不是最近幾年的事,早在西霞院工程開工建設40多年前的1958年,他們已經開始了西霞院的地質勘察和試驗工作。在這一段艱辛而漫長的歷程中,黃河設計公司有數以百計的人員參與到這項工作中,那堆積如山的報告、圖紙是建設施工的主要依據,更是設計者汗水的結晶。
一座工程就是一部歷史。西霞院,黃河下游一個U型河谷灘區,不經意間令幾代黃河人為之魂牽夢縈。
西霞院工程早在半個世紀前,就進入了黨和國家決策者及水利工作者的視野,但當時只是將其定位為一個梯級開發工程,通過與其他擬建梯級電站工程的聯合開發,把黃河打造成為一條“黃金水道”,最大限度地開發黃河水資源,為轟轟烈烈的社會主義建設提供多方面的支持。
西霞院工程從其進入黃河建設者視野開始,就與小浪底工程的命運緊密相連,二者成為不可分離的孿生體。由于西霞院與小浪底相距不遠,都屬于黃河三門峽—桃花峪河段區間,因此,在早期勘測規劃設計工作中,一直將西霞院工程與小浪底工程“捆綁”在一起進行研究。
1958年,為了研究三門峽—桃花峪河段開發規劃方案,剛剛成立不久的黃河水利委員會勘測規劃設計院派出第二地質勘探隊對西霞院庫區進行地質勘察和試驗工作,共完成庫區1∶2.5萬地質測繪27平方千米,壩址1∶5000地質測繪4.1平方千米;鉆孔5個,進尺190米,由此拉開了西霞院工程前期勘測設計工作的序幕。
但是,隨著1959~1961年3年自然災害時期國家經濟困難,資金投入不足,再加上萬里黃河第一壩——三門峽水利樞紐工程建成之后出現的種種問題,引起了黨中央和國家高層及水利工作者對多泥沙河流建設水庫大壩的反思,西霞院工程開始慢慢淡出了人們的視野。
走過30多年風雨歷程,西霞院翻開了新的一頁。1991年,伴隨著小浪底工程前期工作開工的號角,位于小浪底水利樞紐工程下游16千米處的一片河谷開闊地,重新走進了人們的視野,西霞院工程再次浮出了水面。該工程由原來黃河上46座梯級樞紐開發工程之一,“搖身一變”成為小浪底工程的反調節水庫。
黃委于1992年12月將《黃河西霞院水利樞紐工程項目建議書》上報水利部,為西霞院項目的可行性研究奠定了基礎。根據水利部前期工作安排,黃委設計院(現黃河設計公司)的規劃人員數次深入到黃河西霞院河段。他們或駕小舟到河心灘查勘,或問詢當地親歷洪水的老人,為了得到翔實的資料,他們忘卻了條件的艱苦。
地質勘探人員在這里開展工作所受的苦就更難以描述。有一年為了趕任務,他們11月底就在西霞院壩段附近安營扎寨,住帳篷,吃干糧,由于河水水質不加處理無法飲用,守在河邊的他們還要從附近老百姓家去拉水。靠近河邊,帳篷潮濕不堪,他們的被褥簡直能擰出水來。可就是這樣,他們還要冒著凜冽的寒風在黃河上打鉆孔,取地層巖心。
下面一組數據可以更具體、更深刻地反映出黃委設計院為西霞院項目建設所作的不懈努力:1993年,開始可行性研究;1996年6月,完成可行性研究報告;1997年3月,水利水電規劃總院組織對西霞院工程可研報告進行了審查,同年5月,黃委設計院開始了初步設計工作。
西霞院勘察設計初期,計算機還沒有在水利工程設計中推廣運用,在設計資料和手段不太完善的情況下,以曹治平為項目設計總工程師的西霞院項目組的全體人員作了大量艱苦細致的工作。1993年開始參與西霞院項目,現今仍然在西霞院工地忙碌的設計總工程師助理秦云香回憶說:“前期都是手工繪圖,曹治平設總經常帶領大家加班加點,不論酷暑與嚴寒。后來有了計算機,他極力向設計人員推薦計算機輔助繪圖,工作效率提高了不少……”秦云香高昂的聲音中透露出幾分自豪。目前,很多早期西霞院的親歷者已經離開了曾經讓他們為之癡迷的西霞院工程,轉向其他工作崗位,秦云香是幸運的,看著一張張藍圖正在變為現實,在西霞院工程的建設中,她也變得更加堅強與干練。
創新攻堅克難關
1998年,對于西霞院工程來說,是非同尋常的一年。這年7月,水利部明確小浪底水利樞紐建設管理局為西霞院工程業主,使西霞院工程的建設又前進了一步。自此,黃委設計院根據業主單位安排,又做了大量的前期工作,從項目建議書、可行性研究報告到初步設計報告,都作了修改與完善。2004年年初,西霞院工程迎來了主體工程的全面開工,時任水利部副部長的陳雷、河南省省長李成玉、黃委主任李國英共同見證了這激動人心的時刻。
設計是一種思想,是一種靈魂。對于西霞院工程來講,設計者幾代人的夢想就是要把黃河人勵精圖志、創新進取的精神融入到西霞院工程的每一個設計方案中。
正當西霞院工程建設正酣的時候,遇到了被業界公認的復雜而又罕見的“軟基”技術難題。“2004年5月,在基坑開挖過程中,我們發現地層的性質十分特殊和復雜,之前,雖然我們做了大量鉆孔取樣,但僅靠鉆孔樣品取得的資料難以反映實際情況……”劉宗仁指著如今已初具規模的電站壩段告訴記者。面對這種“似巖非巖、似土非土”的過渡型地層,國內外在如此復雜地層上修建水利工程非常少,沒有統一完善的試驗方法與評價標準可以參照,西霞院建設各方驚嘆,連國內地質專家對這種復雜的地基處理也感到非常棘手。初步設計階段確定的技術參數和設計方案基本上不能用。面對電站基礎的抗滑穩定問題、地基不均勻沉降問題、承載力低及滲漏穩定問題,該怎么辦?黃委設計院組成專門的設計小組,駐守工地,開展了大型原位試驗和補充地質勘探工作。西霞院項目設計副總工王亞春和其他設計人員趕赴國內其他水利工程調研,小浪底建設管理局積極組織召開了兩次國內專家咨詢會,為最終的電站基礎處理方案尋求到破解之匙。
“我們最終采用素混凝土樁復合地基加固技術解決了樁基處理問題,同時,通過增加布置U型防滲墻、振沖解決了地基防滲和泄洪閘地基軟弱夾砂層問題。”劉宗仁講起這些解決方案如數家珍,“雖然我們最終‘啃’下了軟基處理這塊‘硬骨頭’,但因此造成了長達半年的工期延誤,建設各方都鉚足了勁,趕工期,這不,可以如期截流了。”劉宗仁笑著告訴記者,但已在工地駐守一個多月的他如今心中還繃著一根弦。
在工地現場,我們看到,壩肩上放著大匹白色的布,經了解發現,這可不是一般的布,這是等待作大壩防滲材料的土工布,是由兩層特制布和一層PVC膜卷合而成的復合土工膜。在黃河這樣的多沙河流上采用復合土工膜防滲尚屬首次,缺乏經驗,同時,在大II型以上水利水電工程使用土工模,也突破了現有規范。為此,設計人員到山東、江蘇了解土工膜的生產情況,并專赴南京,邀請對土工膜防滲頗有研究的專家作可行性分析,并結合西霞院壩型做土工膜之間密實連接研究。最終,建設各方決定在便于檢查和維護的壩體上游采用復合土工膜防滲。
在西霞院項目中所應用的新技術、新材料還不止這些。設計人員在追求工程安全、實用、美觀的同時,始終把采用一流技術作為他們孜孜以求的目標。為了使壩面平整、開闊,電站事故門采用倒掛式液壓啟閉機,啟閉機容量與閘門孔口尺寸遠大于國內已建工程,而閘門與啟閉機采用四連桿機構連接國內尚無設計先例;采用摻合杜拉纖維的抗沖耐磨混凝土解決水流高流速部位的抗沖蝕問題;泄洪閘消力池和電站尾水渠采用軟式排水管等新技術,解決了工程運行中的問題;同時,西霞院工程還創造了建設近10萬平方米的防滲墻和面積達12萬平方米的強夯處理的國內紀錄。
成功背后是艱辛
西霞院工程截流在即。我們知道,這是由建設各方共同唱響的一曲奮斗之歌、勝利之歌、耕耘之歌。在陽光高照、塵土飛揚、機器轟鳴的工地上,我們看到了一個個黝黑、干澀的面孔,他們很少抬頭看身邊走過的人與車,只專注于手頭的工作。
劉宗仁,風趣、生動地向我們介紹西霞院項目的各項設計和進展情況,年輕而有活力。可當他摘下安全帽,看到他凌亂的夾雜著根根白絲的頭發,記者竟不敢猜測他的年齡,忙碌的工作讓40出頭的他顯得有些蒼老。
溫文儒雅的王亞春,作為西霞院項目設計副總工,西霞院建設前期一直在工地,如今在鄭州負責項目的后期設計工作,為了西霞院 爭創一流工程、總結一流經驗忙碌而快樂著。
張國蘭,西霞院項目設計副總工,秦云香,西霞院項目設計總工助理,工地的女強人,她們沒有像同齡的很多女人一樣不愛武裝愛紅妝,她們站在大壩上,烈日摧殘著她們的肌膚;她們深入廊道,寒冷讓她們夏日也要裹得嚴嚴實實;她們經常駐守工地,卻無法盡到一個母親的責任。
在西霞院的勘測設計中,還有很多鮮為人知的故事:劉自全這位早在小浪底工程建設之際就已經退休的老地質人員,如今又轉戰到了西霞院工程建設工地;結婚不久的小伙子,在工地一住就是幾個月,無法與心愛的人長相廝守;為了論證設計方案的可行性,項目組人員四處調研,足跡踏遍了大半個中國;剛從四川工地趕到西霞院工地的年輕人,夜晚暈倒在值班室,第二天才得到救治;地質、科研試驗、測繪、規劃、設計等相關專業技術人員乃至管理部門的同志都在后方默默無聞地支持著工程建設前方,促進工程建設面貌的日新月異……
對于承擔水利部這項重點工程,黃河設計公司的領導非常支持和關心,黃河設計公司董事長、黨委書記李文學,分管西霞院項目工作的副總經理宗志堅,總工程師景來紅等公司領導都多次前往西霞院工地,了解工程設計設代情況,幫助解決設計設代進程中發現的問題。在他們心中,提起黃河上的工程就有一種由衷的親切感,就是要創造優質工程、一流工程,打造出黃河設計品牌。
對于西霞院的建設者來說,截流是工程施工的關鍵性轉折點,工程預計2007年汛前蓄水發電,標志著工程將開始發揮其基本的調節作用;2008年6月,工程將全面完工。隨著工程的進展以至工程投入運用,工程設計必然要不斷接受實踐的檢驗,在這個過程中,無論是經驗或教訓,都將會對水利事業的發展做出貢獻。
編后:令我們欣喜的是,西霞院反調節水庫樞紐工程于11月6日順利截流,它標志著黃河上又一座水利工程拉開了攻堅的序幕,也是治黃史上又一濃墨重彩之筆。
春華秋實夢正圓
記者從大壩右岸穿過已建成的泄洪、排沙和發電建筑物,終于搜尋到了黃河勘測規劃設計有限公司(簡稱黃河設計公司)西霞院工程項目設計總工程師劉宗仁的身影,他說:“2004年1月,西霞院工程主體工程的開工,揭開了西霞院工程全面建設的序幕,經過有關各方的共同努力,今年11月6日主河道截流,主體工程即將接受第一個關鍵性的里程碑式的檢驗,我們設計方正與工程參建各方盡心竭力,為成功截流做好準備。”說話間,他拿出工程整體布置圖,在左岸壩頂的一輛越野車上攤開,生動形象地向記者介紹工程建設情況。
西霞院反調節水庫位于黃河干流中游,壩址左、右岸分別為洛陽市的吉利區和孟津縣。上距小浪底工程16千米,為小浪底水利樞紐的配套工程,以反調節為主,結合發電,兼顧供水、灌溉等綜合效益。工程建成后,不僅可以充分發揮小浪底水電站的調峰能力,提高小浪底工程的綜合效益,還可以實現黃河與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對接,在長江水偏枯年份向北京應急供水。
黃河設計公司承擔了西霞院工程的全面勘測、設計工作。對于黃河設計公司來說,開展西霞院遠不是最近幾年的事,早在西霞院工程開工建設40多年前的1958年,他們已經開始了西霞院的地質勘察和試驗工作。在這一段艱辛而漫長的歷程中,黃河設計公司有數以百計的人員參與到這項工作中,那堆積如山的報告、圖紙是建設施工的主要依據,更是設計者汗水的結晶。
一座工程就是一部歷史。西霞院,黃河下游一個U型河谷灘區,不經意間令幾代黃河人為之魂牽夢縈。
西霞院工程早在半個世紀前,就進入了黨和國家決策者及水利工作者的視野,但當時只是將其定位為一個梯級開發工程,通過與其他擬建梯級電站工程的聯合開發,把黃河打造成為一條“黃金水道”,最大限度地開發黃河水資源,為轟轟烈烈的社會主義建設提供多方面的支持。
西霞院工程從其進入黃河建設者視野開始,就與小浪底工程的命運緊密相連,二者成為不可分離的孿生體。由于西霞院與小浪底相距不遠,都屬于黃河三門峽—桃花峪河段區間,因此,在早期勘測規劃設計工作中,一直將西霞院工程與小浪底工程“捆綁”在一起進行研究。
1958年,為了研究三門峽—桃花峪河段開發規劃方案,剛剛成立不久的黃河水利委員會勘測規劃設計院派出第二地質勘探隊對西霞院庫區進行地質勘察和試驗工作,共完成庫區1∶2.5萬地質測繪27平方千米,壩址1∶5000地質測繪4.1平方千米;鉆孔5個,進尺190米,由此拉開了西霞院工程前期勘測設計工作的序幕。
但是,隨著1959~1961年3年自然災害時期國家經濟困難,資金投入不足,再加上萬里黃河第一壩——三門峽水利樞紐工程建成之后出現的種種問題,引起了黨中央和國家高層及水利工作者對多泥沙河流建設水庫大壩的反思,西霞院工程開始慢慢淡出了人們的視野。
走過30多年風雨歷程,西霞院翻開了新的一頁。1991年,伴隨著小浪底工程前期工作開工的號角,位于小浪底水利樞紐工程下游16千米處的一片河谷開闊地,重新走進了人們的視野,西霞院工程再次浮出了水面。該工程由原來黃河上46座梯級樞紐開發工程之一,“搖身一變”成為小浪底工程的反調節水庫。
黃委于1992年12月將《黃河西霞院水利樞紐工程項目建議書》上報水利部,為西霞院項目的可行性研究奠定了基礎。根據水利部前期工作安排,黃委設計院(現黃河設計公司)的規劃人員數次深入到黃河西霞院河段。他們或駕小舟到河心灘查勘,或問詢當地親歷洪水的老人,為了得到翔實的資料,他們忘卻了條件的艱苦。
地質勘探人員在這里開展工作所受的苦就更難以描述。有一年為了趕任務,他們11月底就在西霞院壩段附近安營扎寨,住帳篷,吃干糧,由于河水水質不加處理無法飲用,守在河邊的他們還要從附近老百姓家去拉水。靠近河邊,帳篷潮濕不堪,他們的被褥簡直能擰出水來。可就是這樣,他們還要冒著凜冽的寒風在黃河上打鉆孔,取地層巖心。
下面一組數據可以更具體、更深刻地反映出黃委設計院為西霞院項目建設所作的不懈努力:1993年,開始可行性研究;1996年6月,完成可行性研究報告;1997年3月,水利水電規劃總院組織對西霞院工程可研報告進行了審查,同年5月,黃委設計院開始了初步設計工作。
西霞院勘察設計初期,計算機還沒有在水利工程設計中推廣運用,在設計資料和手段不太完善的情況下,以曹治平為項目設計總工程師的西霞院項目組的全體人員作了大量艱苦細致的工作。1993年開始參與西霞院項目,現今仍然在西霞院工地忙碌的設計總工程師助理秦云香回憶說:“前期都是手工繪圖,曹治平設總經常帶領大家加班加點,不論酷暑與嚴寒。后來有了計算機,他極力向設計人員推薦計算機輔助繪圖,工作效率提高了不少……”秦云香高昂的聲音中透露出幾分自豪。目前,很多早期西霞院的親歷者已經離開了曾經讓他們為之癡迷的西霞院工程,轉向其他工作崗位,秦云香是幸運的,看著一張張藍圖正在變為現實,在西霞院工程的建設中,她也變得更加堅強與干練。
創新攻堅克難關
1998年,對于西霞院工程來說,是非同尋常的一年。這年7月,水利部明確小浪底水利樞紐建設管理局為西霞院工程業主,使西霞院工程的建設又前進了一步。自此,黃委設計院根據業主單位安排,又做了大量的前期工作,從項目建議書、可行性研究報告到初步設計報告,都作了修改與完善。2004年年初,西霞院工程迎來了主體工程的全面開工,時任水利部副部長的陳雷、河南省省長李成玉、黃委主任李國英共同見證了這激動人心的時刻。
設計是一種思想,是一種靈魂。對于西霞院工程來講,設計者幾代人的夢想就是要把黃河人勵精圖志、創新進取的精神融入到西霞院工程的每一個設計方案中。
正當西霞院工程建設正酣的時候,遇到了被業界公認的復雜而又罕見的“軟基”技術難題。“2004年5月,在基坑開挖過程中,我們發現地層的性質十分特殊和復雜,之前,雖然我們做了大量鉆孔取樣,但僅靠鉆孔樣品取得的資料難以反映實際情況……”劉宗仁指著如今已初具規模的電站壩段告訴記者。面對這種“似巖非巖、似土非土”的過渡型地層,國內外在如此復雜地層上修建水利工程非常少,沒有統一完善的試驗方法與評價標準可以參照,西霞院建設各方驚嘆,連國內地質專家對這種復雜的地基處理也感到非常棘手。初步設計階段確定的技術參數和設計方案基本上不能用。面對電站基礎的抗滑穩定問題、地基不均勻沉降問題、承載力低及滲漏穩定問題,該怎么辦?黃委設計院組成專門的設計小組,駐守工地,開展了大型原位試驗和補充地質勘探工作。西霞院項目設計副總工王亞春和其他設計人員趕赴國內其他水利工程調研,小浪底建設管理局積極組織召開了兩次國內專家咨詢會,為最終的電站基礎處理方案尋求到破解之匙。
“我們最終采用素混凝土樁復合地基加固技術解決了樁基處理問題,同時,通過增加布置U型防滲墻、振沖解決了地基防滲和泄洪閘地基軟弱夾砂層問題。”劉宗仁講起這些解決方案如數家珍,“雖然我們最終‘啃’下了軟基處理這塊‘硬骨頭’,但因此造成了長達半年的工期延誤,建設各方都鉚足了勁,趕工期,這不,可以如期截流了。”劉宗仁笑著告訴記者,但已在工地駐守一個多月的他如今心中還繃著一根弦。
在工地現場,我們看到,壩肩上放著大匹白色的布,經了解發現,這可不是一般的布,這是等待作大壩防滲材料的土工布,是由兩層特制布和一層PVC膜卷合而成的復合土工膜。在黃河這樣的多沙河流上采用復合土工膜防滲尚屬首次,缺乏經驗,同時,在大II型以上水利水電工程使用土工模,也突破了現有規范。為此,設計人員到山東、江蘇了解土工膜的生產情況,并專赴南京,邀請對土工膜防滲頗有研究的專家作可行性分析,并結合西霞院壩型做土工膜之間密實連接研究。最終,建設各方決定在便于檢查和維護的壩體上游采用復合土工膜防滲。
在西霞院項目中所應用的新技術、新材料還不止這些。設計人員在追求工程安全、實用、美觀的同時,始終把采用一流技術作為他們孜孜以求的目標。為了使壩面平整、開闊,電站事故門采用倒掛式液壓啟閉機,啟閉機容量與閘門孔口尺寸遠大于國內已建工程,而閘門與啟閉機采用四連桿機構連接國內尚無設計先例;采用摻合杜拉纖維的抗沖耐磨混凝土解決水流高流速部位的抗沖蝕問題;泄洪閘消力池和電站尾水渠采用軟式排水管等新技術,解決了工程運行中的問題;同時,西霞院工程還創造了建設近10萬平方米的防滲墻和面積達12萬平方米的強夯處理的國內紀錄。
成功背后是艱辛
西霞院工程截流在即。我們知道,這是由建設各方共同唱響的一曲奮斗之歌、勝利之歌、耕耘之歌。在陽光高照、塵土飛揚、機器轟鳴的工地上,我們看到了一個個黝黑、干澀的面孔,他們很少抬頭看身邊走過的人與車,只專注于手頭的工作。
劉宗仁,風趣、生動地向我們介紹西霞院項目的各項設計和進展情況,年輕而有活力。可當他摘下安全帽,看到他凌亂的夾雜著根根白絲的頭發,記者竟不敢猜測他的年齡,忙碌的工作讓40出頭的他顯得有些蒼老。
溫文儒雅的王亞春,作為西霞院項目設計副總工,西霞院建設前期一直在工地,如今在鄭州負責項目的后期設計工作,為了西霞院 爭創一流工程、總結一流經驗忙碌而快樂著。
張國蘭,西霞院項目設計副總工,秦云香,西霞院項目設計總工助理,工地的女強人,她們沒有像同齡的很多女人一樣不愛武裝愛紅妝,她們站在大壩上,烈日摧殘著她們的肌膚;她們深入廊道,寒冷讓她們夏日也要裹得嚴嚴實實;她們經常駐守工地,卻無法盡到一個母親的責任。
在西霞院的勘測設計中,還有很多鮮為人知的故事:劉自全這位早在小浪底工程建設之際就已經退休的老地質人員,如今又轉戰到了西霞院工程建設工地;結婚不久的小伙子,在工地一住就是幾個月,無法與心愛的人長相廝守;為了論證設計方案的可行性,項目組人員四處調研,足跡踏遍了大半個中國;剛從四川工地趕到西霞院工地的年輕人,夜晚暈倒在值班室,第二天才得到救治;地質、科研試驗、測繪、規劃、設計等相關專業技術人員乃至管理部門的同志都在后方默默無聞地支持著工程建設前方,促進工程建設面貌的日新月異……
對于承擔水利部這項重點工程,黃河設計公司的領導非常支持和關心,黃河設計公司董事長、黨委書記李文學,分管西霞院項目工作的副總經理宗志堅,總工程師景來紅等公司領導都多次前往西霞院工地,了解工程設計設代情況,幫助解決設計設代進程中發現的問題。在他們心中,提起黃河上的工程就有一種由衷的親切感,就是要創造優質工程、一流工程,打造出黃河設計品牌。
對于西霞院的建設者來說,截流是工程施工的關鍵性轉折點,工程預計2007年汛前蓄水發電,標志著工程將開始發揮其基本的調節作用;2008年6月,工程將全面完工。隨著工程的進展以至工程投入運用,工程設計必然要不斷接受實踐的檢驗,在這個過程中,無論是經驗或教訓,都將會對水利事業的發展做出貢獻。
編后:令我們欣喜的是,西霞院反調節水庫樞紐工程于11月6日順利截流,它標志著黃河上又一座水利工程拉開了攻堅的序幕,也是治黃史上又一濃墨重彩之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