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混凝土網
當前位置: 首頁 » 資訊 » 行業動態 » 正文

中國外資限制政策驟緊 僅針對“惡意”外資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06-08-21  來源:中國混凝土網轉自中國工程機械網  作者:中國混凝土網
核心提示:中國外資限制政策驟緊 僅針對“惡意”外資

  商務部研究院世界經濟貿易研究部一篇最新研究報告稱,發展中國家為了在開放市場和順應全球化的進程中受益,要爭取更多的利益和維護本國經濟的安全不受侵犯。報告指出,跨國并購帶來的外商投資,相對于直接投資安全系數較低。

  隨著2006年這個被稱之為“全面開放年”慢慢走近年底,外資與經濟安全的關系也進入了敏感期。

  限制外資規定加緊出臺

  目前,距離兌現入世承諾的最后期限已然越來越近,在這“全開放”的前夜,我國對國外資本的進入已經從松弛的招手變成了越捏越緊的拳頭。從徐工科技并購案到建行賤賣論的躍出,隨著我們對外資安全性的醒悟,國家也在加緊出臺防范外資安全的各項規定。

  今年以來,中國經濟過熱與以房地產為主的固定資產投資成正比,經過上半年調控的“失利”,7月,商務部、建設部等6部委出臺《關于規范房地產市場外資準入和管理的意見》嚴控外資炒房。8月,商務部、國資委等6部委又聯合出臺了《關于外國投資者并購境內企業的規定》,完善對外資并購的規范。

  中國人民大學宏觀經濟研究所副所長包明華接受采訪時指出,外商并購的頻繁,主要由于中國現有的企業價值評估體系和評估技術的落后。但是,也確實存在“惡意”并購的現象威脅我國重要產業。

  政策僅針對“惡意”外資

  2005年10月,凱雷以3.75億美元收購徐工機械85%的股權,一度引發了“外資威脅論”。而這并不是個例。

  “目前我國資本項目還未完全開放,國家限制外資的進入,最主要還是出于國家經濟安全的角度考慮。”包明華對記者表示。“如果國內行業的供給和價格被外商所控制,就會形成外商壟斷局面,給我國經濟安全造成極大的威脅。”包明華說。

  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國際貿易研究室主任宋泓指出,單純的并購對我國強勁的制造業企業和經濟發展沒有任何幫助。而惡意的跨國并購還將對我國經濟安全產生威脅。

  再如房地產業,外資豪賭人民幣升值,在內地惡意炒房,的確增加了內地房地產的不穩定因素。

  限制外資不違背入世承諾

  包明華表示,限制外資的進入是國際上比較普遍的做法,主要都是為了保護自己國家的經濟安全而采取的措施。

  對于國際上的慣例,針對近期的一系列限制并購政策,是否是在并購方面暴露出太多問題后緊急出臺,宋泓表示,國外政府部門對并購的審查是十分嚴格的,對于我國政府加緊出臺政策對外資進行嚴格審核,是“亡羊補牢”,但“為之未晚”。

  “我國近期出臺一系列限制外資并購的文件并不違背加入WTO的承諾。”宋泓表示,中國對WTO的承諾主要是針對服務行業的開放,如國產化、貿易平衡等方面。

  “外資威脅論”大事記

2005年10月25日徐工集團與凱雷投資集團簽署協議:凱雷投資集團以3.75億美元收購徐工機械85%的股權,成為中國2005年最大的一宗外資收購案。

2006年6月28日《國務院關于振興裝備制造業的若干意見》出臺,指出對于大型重點骨干裝備制造企業,要在保證國家控制能力和主導權的基礎上,支持其進行跨行業、跨區域、跨所有制的重組。大型重點骨干裝備制造企業控股權向外資轉讓時應征求國務院有關部門的意見。

  2006的“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李德水直言,對外資壟斷性并購中國企業應予以“警惕”。由于這一論斷事關“中國經濟安全”乃至“民族利益”,引起了熱烈討論。自此,“外資并購威脅論”再次上演。

  2006年6月商務部發布了《中國產業外資控制報告》,檢討數年來吸引外資投入中國的成效。作為引資的主要政府部門,商務部這份報告的基調引人關注,它“傾向于認為中國產業已為外資控制,充滿經濟安全的憂慮”。

 
 
[ 資訊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違規舉報 ]  [ 關閉窗口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企業

?2006-2016 混凝土網版權所有

地址:上海市楊浦區國康路100號國際設計中心12樓 服務熱線:021-65983162

備案號: 滬ICP備09002744號-2 技術支持:上海砼網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滬公網安備 3101100200048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