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混凝土網
當前位置: 首頁 » 資訊 » 行業動態 » 正文

呂志濤:應用科技降低建筑耗能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05-11-21  來源:中國混凝土網轉自今日商報  作者:中國混凝土網
核心提示:呂志濤:應用科技降低建筑耗能

      昨天,中國工程院院士,江蘇土木建筑學會理事長呂志濤在寧表示,建筑業是一個耗能最大的行業,約占國家耗能的20-30%。增加建筑技術含量,創新建筑結構,使用新材料,實現可持續發展是今后中國建筑業的發展道路。

      建筑要增加科技含量

      呂志濤說,目前我國處于基礎設施建設的快速發展期,增加建筑科技含量,不僅可以降低耗能,而且造福子孫后代。使用期大大延長。作為東南大學教授,呂志濤長期關注和參與南京城市建設。他說,近4年,地鐵一號線建成,長江三橋、快速內環線以及高速化改造后的繞城公路,使南京交通暢快便捷。一幢幢高樓大廈平地而起,人們的居住水平迅速提高。下面還要上馬長江四橋、五橋以及繞城高速公路等。城鎮化具有不可逆轉性,如果不把好建筑質量關、加快科技手段在建筑上的應用,“今天建,明天修”,殃及子孫后代,城市建設將留下不可挽回的敗筆。

      建筑新結構能產生經濟效應

      如何增加建筑科技含量,呂志濤提出了幾點建議。他說,在建筑的形式上,如現在運用的結構預應力技術,不僅美化了建筑外形,而且大大減少了建筑材料的使用。實驗證明,對普通混凝土結構在使用之前加一種力,建起大跨度、大空間的建筑物,而且能節省鋼材、水泥,減輕自重。這就是建筑新結構產生的經濟效應。南京奧體中心、新火車站都是應用這種技術建造的。國內最早使用的是上海色織四廠,車間內每隔20米才立有一根支柱,而過去每隔數米就要一根立柱。結構設計增加了12%的布機安裝面積,每年增加產值540萬元。

      科技新材料延長建筑壽命

      呂志濤認為,在長江二橋、三橋都是斜拉橋,橋面材料的使用對橋梁壽命非常關鍵。現在鋼橋索,十幾年后會生銹,橋梁的維護成本增加。他建議使用碳纖維索替換不銹鋼索,碳纖維索具有重量輕、強度高的特點。目前,美國、日本的橋梁已經開始使用這一新技術。法國空客A380使用的就是碳元素,可以一次乘坐500名乘客。雖然,碳纖維索橋造價是鋼索橋的1倍,但使用壽命遠遠超出鋼索橋。江蘇目前使用碳纖維的橋梁已在江蘇大學校園內建成,長度51.5米。為今后建更大跨度的橋,提供了經驗。

      此外,國內外的建材科技工作者還發明了一些成熟的科技新材料。如,利用粉煤灰添加混凝土使用到橋梁上,減輕建筑重量。利用鋁粉發泡混凝土,改變黏土材料耗煤多。利用煤矸石做建材燃料,既可節能,又能使用煤矸石作為建材的一部分。科技在建筑中的應用已成為城市建設的必由之路。

 
 
[ 資訊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違規舉報 ]  [ 關閉窗口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企業

?2006-2016 混凝土網版權所有

地址:上海市楊浦區國康路100號國際設計中心12樓 服務熱線:021-65983162

備案號: 滬ICP備09002744號-2 技術支持:上海砼網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滬公網安備 3101100200048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