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石”熱在水泥行業激起千層浪,中小水泥企業紛紛同“凝石”簽訂意向書,把凝石技術作為了一個轉機。這與整個水泥行業整體效益大幅度滑坡,虧損企業虧損額和虧損面擴大不無關系。審視國內市場,國內行業巨頭加緊擴張,國際水泥大鱷趁機介入,臺水泥巨頭聯手搶食大陸9億商機,水泥這塊蛋糕似乎越來越小。
自2004年國務院實施行新一輪宏觀調控政策以來,由于行業投資周期較長及全國固定資產投資降溫滯后效應。進入2005年,水泥行業全面顯現供過於求的行業性危機。隨著宏觀調控政策措施的到位,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過快增長得到有效遏制,市場需求出現合理回歸,水泥生產增速也就應聲而落。具體表現為生產增勢趨緩、價格下滑、利潤增幅回落。中國水泥行業由初涼而微凍,現正經受行業深寒。
反觀混凝土行業,由于政策強有力的推動,整個行業正走向春天。國家四部委聯合發文2005年12月31日之后禁止城市城區工地自拌混凝土。正是這一禁令使浙江湖州誕生出一個市場容量達3億余元的大蛋糕——商用混凝土。2004年湖州市混凝土需求量為80萬立方米左右,以每立方米400元左右的價格計算,這意味著這一市場容量可達3.2億元,而目前絕大部分混凝土均來自湖州以外。僅以寧波為例,2004年商品混凝土產量達到583萬m3,2002年商品混凝土產量168.94萬m3,列全國超百萬方商品凝土產量城市的第20位。2003年商品混凝土產量414.68萬m3,列全國超百萬方商品凝土產量城市的第11位。
正是這一商機吸引了眾多企業家的眼球,先后涉足商用混凝土行業。從混凝土泵送機械的租賃發展起來的新利恒著手打造中國混凝土業的“航母”。在全國共建了十個點,希望通過努力可以將全國商混生產的十個點擴張成十個面,由點到面大范圍覆蓋,在適當的時候利用一些機會進行有效的兼并重組,慢慢實現全國大戰略。而全國商品混凝土產量第一的上海建工2004年總產量高達1255.45萬立方米。
縱觀今年上半年全國幾大城市預拌混凝土生產完成情況大約為:北京市1534萬立方米,比去年同期增長-5%;上海市2262萬立方米,比去年同期增長17.09%;天津市577萬立方米,比去年同期增長28.22%;重慶市502萬立方米,比去年同期增長65.68%;廣州市440萬立方米,比去年同期增長2.3%。
就全國來看,目前水泥年產量已超過10億噸。按保守的估計,有50%水泥用于生產混凝土;以每立方米混凝土400公斤水泥計,則混凝土增量達12億立方米。實際上,我國2004年商品混凝土的產量為2.9億立方米,僅占混凝土總量的24%左右。而發達國家商品混凝土已達到其混凝土總量的60%。很明顯,我國與這些國家的差距是很大的。無論從哪方面看,我國的確應大力發展商品混凝土。可以肯定地說,我國發展商品混凝土具有巨大的市場潛力和廣闊的發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