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石”是不是水泥?有的人說是,有的人說不是。但是現在被炒作稱為“綠色水泥”、“利廢水泥”、“環保水泥”、“節能水泥”、“循環經濟型水泥”……,五顏六色的佳冠已經滿天飛了。但有一點共識——“凝石”是一種膠凝材料。
對于利用工業廢渣研制具有一定性能的膠凝材料,早在上世紀50年代中國建筑材料科學研究院就作過系統研究并制定過標準;南京工業大學和華南理工大學也作了許多研究工作,并于去年召開了“化學激發膠凝材料研討會”,發表36篇論文研討工業廢渣作為膠凝材料的機理和應用,無保留地公開其成果與應用。但尚無一例提出可以取代水泥。
資深的材料專家認為,作為工程結構材料替代水泥首要的是具有比較高的長期強度性能。一般要弄清在不同環境條件下,齡期20~30年的強度變化數據,重點工程要有50年齡期的數據,并應在理論上說明強度不會發生突變的機理;
第二要有較好的體積穩定性。在不同的溫、濕度條件下,其體積變化一般應在±5/10000之內,齡期至少10年;
第三,在未經涂裝或浸漬的條件下,制成的材料沒有污染地下水或危害環境的溶出物或滲出物;
第四,在接觸使用的情況下對鋼材、銅材、鋁材、木材、石材等不具有腐蝕性,不損害其強度。
第五,要求施工性優良。符合常規施工規范對凝結時間、工作度、養護條件、泵送性等的技術要求,可控狀態良好。
“凝石”是否可以替代水泥?有的科學家提出,現在我們不應停留在能否耐久的討論上,而要做這種新產品穩步推廣應用的工作,在推廣中考驗其耐久性。而搞工程的專家卻要憑數據說話,各有各的道理。但現在說“凝石”可以替代水泥,似乎還沒有充足依據。
實際上利用工業廢渣生產水泥在我國已有50多年的歷史,在我國“鋼渣礦渣水泥”標準(GB13590-92)中就規定,水泥中鋼渣的最少摻入量(以重量計)不少于30%;鋼渣和高爐渣的總摻入量不少于60%。
節能和環保是保證我國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條件,這一點目前已經形成共識。在此形勢下,提出利用廢渣生產優質的新材料自然搶眼。又時逢水泥發展正步入低谷,許多水泥企業難以為繼,急待尋找一條新的出路。忽然一種高性能、低成本的“水泥”問世,這對步履艱難的中小水泥廠來說,當然具有無比的誘惑力。在此應該提個醒,越是在這種情況下越要冷靜對待,冷靜分析,切勿一哄而起,陷入被動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