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混凝土網
當前位置: 首頁 » 資訊 » 設備市場 » 正文

易小剛:讓中國工程機械"振臂"揚威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1-01-30  來源:中國混凝土網  作者:三一
核心提示:易小剛:讓中國工程機械"振臂"揚威
  人物檔案:易小剛,男,漢族,47歲,中共黨員,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總工程師,中國工程機械學會副理事長,研究員級高工。主持參與90余項國家和省部級科技項目,開發的混凝土泵送關鍵技術將中國混凝土機械提升至世界領先水平,改變了全球混凝土機械市場格局。參與創建并領導中國工程機械最大研發團隊,主持、指導開發的產品廣泛應用于青藏鐵路、三峽等重點工程,并出口全球115個國家和地區。獲得發明專利21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

  世界首臺三級配混凝土輸送泵、世界首臺全液壓平地機、世界最長臂架72米泵車……他的履歷中寫滿了“世界第一”。

  “不管樓設計得有多高、建得有多高,我們都一定有能力把混凝土輸送到多高。”2010年12月14日,在人民大會堂,三一集團首席專家、總工程師、研究總院院長易小剛被授予“十佳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稱號,他看起來依然平靜,但信心滿懷。

  改變一生的選擇

  1995年春天的一次機會,改變了易小剛的工作和生活軌跡。

  那時,32歲的易小剛從華中工學院(現華中科技大學)畢業已有10年,在機械工業部北京自動化研究所工作。在這里,他先后參與和主持開發了注塑成形機、液壓抽油機等項目,獲得多次嘉獎。

  優越的工作環境、穩定的經濟收入、溫馨的家庭生活、取得一系列重大科研成果并成為北京知名液壓專家……這一切都讓易小剛的父母、家人們心滿意足并引以為榮。

  與此同時,湖南一家不太起眼的民營企業——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正面臨一場變革。當時,三一重工僅生產HBT60拖式混凝土輸送泵一種產品,由于技術性能不穩定,產品質量不過關,銷售陷入困境,企業舉步艱難。

  為了擺脫企業困境,三一重工董事長梁穩根在全國招聘專業技術人才。

  費盡周折,他們找到了北京自動化研究所,找到了易小剛。但對易小剛而言,要放棄北京的一切,投身到一家剛剛起步、前程未卜的民營企業,不得不說是一個重大的人生抉擇。

  父母、妻子、親友強烈反對,用長沙的土話說“是不是腦子出了毛病”。然而,為了實現更大的人生抱負,經慎重考慮,易小剛最終選擇了長沙。

  1995年6月,易小剛孤身一人從北京來到長沙,在一個叫星沙的小鎮上開始了技術“墾荒”的歷程。

  住在民工們用水泥瓦搭建的工棚里,工作在腳踩黃泥的簡陋企業車間內,易小剛白天與泥漿、沙石和油污為伴,夜晚與老鼠、蚊蠅、蟋蟀同眠。南方的夏夜濕熱多蚊,往往一個晚班下來,全身都是被蚊子叮咬留下的紅腫。

  困難自然很多,比如企業當時甚至連差旅費都支付不起,易小剛就自己掏錢作差旅費;習慣了北京工作時人手一臺電腦,但現在易小剛帶著10多位同事共用一臺電腦,碰上電腦要維修,他們就用算盤來計算數據。

  那時,一般的技術員都實行三班倒,但易小剛作為項目負責人,為了盡快看到自己的設計結果,不分晝夜地守在調試現場。就是在這樣的條件下,易小剛憑著自己的液壓專長及電子控制方面的扎實功底,通過對混凝土輸送泵機械、液壓、電氣系統進行徹底改造,并創造性地把液壓技術和計算機控制結合起來,解決了當時泵送高度低的問題,使得產品質量得以保證,三一泵的國內市場迅速得到拓展。

  兩地分居,妻子十分掛念,經常打電話問候或催他回家。但易小剛總是使妻子失望。多少次他強忍眼淚,默默地放下妻子的電話后就又去了工地。

  不滿足于第二

  僅僅用了1年半,1996年10月,由易小剛負責研發的三一混凝土輸送泵在參加世界混凝土輸送泵現場比賽中獲得第二名。這不僅使三一泵成為國產泵的佼佼者,更樹立了在國際同行業中的領先地位。

  盡管如此,易小剛卻并不滿意,把工地當作家,一心撲在項目上。終于,在易小剛帶領的研發團隊的不懈努力下,中國混凝土輸送泵實現了一項項技術突破,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跡——

  1999年4月,三一混凝土輸送泵在深圳賽格廣場大廈的現場施工中,成功泵送了300.8米的國產泵最高施工高度,達到國際先進水平,贏得“泵王”的美稱;

  2002年11月,三一超高壓混凝土輸送泵在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創下單泵垂直泵送406米世界紀錄;

  2007年12月,三一超高壓混凝土輸送泵在上海環球金融中心單泵垂直泵送492米,再次刷新最高紀錄……

  讓中國工程機械“振臂”揚威

  在上世紀90年代末的中國泵車市場,國內企業只能生產32米以下的短臂架泵車,長臂架泵車市場全部被國外品牌占領。對此,易小剛決心大膽創新,研制世界一流水平的混凝土泵車。

  1999年4月,易小剛終于一次性研制成功我國第一臺自行開發的37米混凝土泵車。

  隨后,不滿足的易小剛再次將目光放到了混凝土泵車的一個核心技術——臂架之上。由于當時中國沒有掌握研制臂架的關鍵技術,37米以上的臂架只能依靠進口。國內同行有句名言,要想臂架加長1米比登天還難。

  “一定要研制出中國人自己的臂架”。黃天不負苦心人。2001年3月,易小剛再接再厲,研制出當年國內第一長度臂架——48米臂架,標志著我國在泵車、臂架研發領域與國際知名制造商同步。2003年9月,在他主持下,亞洲最長臂架56米混凝土泵車成功下線,標志著中國在泵車、臂架研發領域內已進入世界最先進水平。

  他一發不可收拾,一系列成就不斷涌現——

  2007年1月,易小剛團隊成功研制出當年世界最長臂架66米泵車,并于當年9月成功申報世界吉尼斯紀錄,全球巡展獲得巨大成功;

  2008年12月,易小剛團隊再次挑戰國外強勢品牌的72米世界最長臂架泵車成功下線,再次刷新由自己創造的世界吉尼斯紀錄;

  2009年11月,72米臂架泵車再次成功申報吉尼斯紀錄并獲證書,易小剛團隊終以大無畏的創新氣魄為中國工程機械“振臂”揚威。

  從5%到95%

  因為易小剛,一個最初只有400多人的工程機械民營企業,在15年間迅速發展成為全球最大的混凝土機械制造商,泵車產銷量居世界首位;因為易小剛,一個后起的機械制造企業,憑借自主創新成為中國混凝土機械領域第一民族品牌,創造了一個個屬于中國人的驕傲。

  易小剛帶領他的團隊,通過15年的開拓創新,在混凝土機械領域形成了電液控制集成、泵車長臂架設計制造、混凝土超高壓泵送與水洗、三級配混凝土泵送、耐磨五大核心關鍵技術,將三一混凝土輸送泵、泵車、攪拌站、瀝青水泥砂漿車打造成民族第一品牌,打破了國外混凝土機械長期以來的技術及價格壟斷。國內混凝土機械市場格局由上世紀90年代初外資品牌占據95%以上市場份額改變成國內品牌市場占有率95%以上。

  從1995年到2010年上半年,易小剛主持與指導開發的產品累計銷售達732.8億元,出口超過10億美元。產品廣泛應用于青藏鐵路、三峽、鳥巢體育場等重點工程,有力支持了國家基礎設施建設,并出口到全球115個國家和地區。

  已經擁有輝煌的過去,易小剛正帶領他的團隊繼續齊心協力,創造更加美好的未來。
 
 
[ 資訊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違規舉報 ]  [ 關閉窗口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企業

?2006-2016 混凝土網版權所有

地址:上海市楊浦區國康路100號國際設計中心12樓 服務熱線:021-65983162

備案號: 滬ICP備09002744號-2 技術支持:上海砼網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滬公網安備 3101100200048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