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麥大貝爾特海峽大橋(Store Baelt Bridge)建在在丹麥西蘭島與菲英島之間 18公里寬的大貝爾特海峽上,該橋上的懸索橋長1624米,是世界上最長的懸索橋之一。大橋為公路、鐵路兩用橋。從菲英島至海峽中斯坡洛格島為6.6公里長的西橋,1996年7月完工。東橋從西蘭島至斯坡洛格島鐵路需走的隧道1995年夏季已開通。東橋的公路橋在水面上,這部分大橋中有一段為懸索橋,橋塔高254米;兩橋塔之間的跨度達1624米,僅次于正在建設中的日本明石海峽大橋;橋孔高度為65米,可通行任何巨輪。懸索橋使用了1.9萬噸鋼纜,其主鋼纜直徑達85公分。
海水環境是混凝土所處的最嚴峻的環境條件之一,混凝土結構需承受機械與人為等高強度的受力要求,結構易于失效,同時,混凝土結構在此環境中使用還會遭受冰凍、風浪和水質等多種天然因素的作用,容易使混凝土遭受損傷而縮短其耐久年限。已有的普通混凝土結構在這種環境中的力學性能與耐久性問題日益尖銳,從而不得不每年花費巨額費用來對其進行維修,這一難題引起全世界工程界的普遍關注。
丹麥大貝爾特海峽工程首次提出了使用壽命為100年,即保證其力學性能同時規定鋼筋在百年壽期內不得開始銹蝕。為此,預先進行了大量專題研究,規定了嚴格的混凝土技術標準,通過規定摻加一定量微硅粉(硅灰)和粉煤灰保證混凝土的低滲透性;通過引氣和氣泡質量控制保證其抗凍性;通過摻加微硅粉(硅灰)保證耐磨性(抗海冰沖磨);通過限制活性骨料含量、限制總含堿量、摻加微硅粉(硅灰)和粉煤灰防止堿集料反應;抗硫酸鹽侵蝕—使用抗硫酸鹽水泥和摻加微硅粉(硅灰)保證;通過使用低熱水泥、摻加微硅粉(硅灰)與粉煤灰降低水化熱,澆筑時采用對混凝土內部降溫控制熱應力裂縫。
實際采用的混凝土配合比配制的混凝土7天抗壓強度不小于35Mpa,28天抗壓強度不小于50Mpa。
海水環境是混凝土所處的最嚴峻的環境條件之一,混凝土結構需承受機械與人為等高強度的受力要求,結構易于失效,同時,混凝土結構在此環境中使用還會遭受冰凍、風浪和水質等多種天然因素的作用,容易使混凝土遭受損傷而縮短其耐久年限。已有的普通混凝土結構在這種環境中的力學性能與耐久性問題日益尖銳,從而不得不每年花費巨額費用來對其進行維修,這一難題引起全世界工程界的普遍關注。
丹麥大貝爾特海峽工程首次提出了使用壽命為100年,即保證其力學性能同時規定鋼筋在百年壽期內不得開始銹蝕。為此,預先進行了大量專題研究,規定了嚴格的混凝土技術標準,通過規定摻加一定量微硅粉(硅灰)和粉煤灰保證混凝土的低滲透性;通過引氣和氣泡質量控制保證其抗凍性;通過摻加微硅粉(硅灰)保證耐磨性(抗海冰沖磨);通過限制活性骨料含量、限制總含堿量、摻加微硅粉(硅灰)和粉煤灰防止堿集料反應;抗硫酸鹽侵蝕—使用抗硫酸鹽水泥和摻加微硅粉(硅灰)保證;通過使用低熱水泥、摻加微硅粉(硅灰)與粉煤灰降低水化熱,澆筑時采用對混凝土內部降溫控制熱應力裂縫。
實際采用的混凝土配合比配制的混凝土7天抗壓強度不小于35Mpa,28天抗壓強度不小于50Mp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