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及水泥價格今年暴漲47%,直逼每噸4000埃鎊關口,引發市場恐慌。政府緊急發兩張新廠牌照,新增200萬噸產能,瞄準中東北非建設熱潮背后的巨量需求。中國建材巨頭乘勢而上,頻頻中標,搶灘這片“水泥金礦”。
本文是阿中產業研究院“埃及生意經”系列第137篇,深度介紹中阿投資、貿易和工程建設領域的產業政策、法律法規、產業趨勢、市場需求、競爭格局和潛在交易機會。
一、埃及水泥“過山車”:從暴漲到救市新政
10月15日,埃及工業部長卡梅爾·埃爾-瓦齊爾主持水泥企業會議,敲定年底前發行兩張新水泥廠牌照的消息迅速傳開。這兩張牌照各附一條生產線,預計新增年產能150萬至200萬噸,旨在“一箭雙雕”:穩住國內價格飆升的局面,同時提升出口能力,滿足中東北非(MENA)區域的爆炸式需求。
這一決策正值埃及水泥市場“過山車”行情尾聲。今年上半年,供應緊張推高價格:5月起累計漲幅近40%,消費者端一度觸及4500埃鎊/噸。7月底,工廠出廠價飆升47%至4057埃鎊/噸,較去年同期翻番,建筑商叫苦不迭。
建筑材料商會主席艾哈邁德·扎伊尼透露,此前5-6月政府曾臨時暫停減產令,但市場仍供不應求,導致價格失控。
好在8月轉機乍現:制造商與政府達成協議,重啟閑置生產線,注入大量庫存,價格應聲回落25%,跌至約4000埃鎊/噸。
10月中旬,拉法基(Lafarge)水泥報價已穩在3900埃鎊/噸。投資銀行“Ahli Pharaohs”研究主管哈尼·賈尼納預計,隨著產能優化,年底前價格或進一步探底至3250-3500埃鎊/噸(約65-70美元),利潤空間仍豐厚。
埃及水泥業底子厚實:23家企業、46條生產線,許可產能7600萬噸/年,實際可達8500萬噸。2024年本地消費4700萬噸,出口創紀錄2000萬噸(2023年僅1340萬噸)。需求預計2025年底升至5200萬噸,新牌照雖杯水車薪,但直擊痛點——區域建設熱潮正“點燃”水泥饑渴。
二、中東北非“基建狂歡”:水泥需求井噴在即
埃及新政并非孤例,而是MENA基建浪潮的縮影。2024年,該區域水泥消費達7.56億噸,預計2034年飆至12.92億噸,年復合增長率5.5%。中東市場2025年規模將達163億美元,增長5%。阿聯酋單一市場即值12.1億美元,增速5.3%。
驅動這一切的是海量項目:沙特“2030愿景”砸下萬億級資金,建NEOM超級城市和高鐵網;埃及新行政首都和蘇伊士運河經濟帶吸金數百億;阿聯酋和卡塔爾世博后遺產能級開發;伊拉克戰后重建;突尼斯港口升級……這些“水泥吞噬機”預計2025年基礎設施投資增速4.6%。GCC國家項目管道總值1.73萬億美元,阿聯酋水泥企已摩拳擦掌。
埃及國防部裝備局局長卡邁勒·瓦齊爾早前指出,軍隊和住建是最大買家,新廠投產可降價25%-30%。區域內,水泥出口成新寵:突尼斯2023年對利比亞出口148萬噸,占總量的63%。需求井噴下,價格雖波動,但整體向好——2025年埃及水泥市場預計增長8.1%,達39.2億美元。
三、中國企業“水泥出?!保簭陌<暗缴程?,一網打盡
MENA水泥熱土,中國建材企業早已“捷足先登”。作為“一帶一路”先鋒,它們不只建廠,更輸出技術、標準和速度,填補本地產能缺口。
埃及是橋頭堡。2018年,中材國際成都建材院總包貝尼蘇韋夫6條日產6000噸生產線,克服沙漠酷熱和疫情,提前投產,獲埃及總統塞西贊譽。該項目緩解短缺,降價25%-30%,為當地創數千就業。
2021年,同院埃及EC項目點火成功,首用自主重油處理系統,距開羅400公里,覆蓋全產業鏈,業主高度認可。2025年新牌照或再添中國身影。
北非戰場,中國建材2024年斥1.45億美元收購突尼斯CJO水泥廠(年產180萬噸),成北非首家水泥基地。CJO2023年營收9100萬美元、利潤1800萬美元,利潤率近20%,輻射地中海,出口利比亞六成份額。3月交易獲批超1億美元,深化中突合作。
中東更熱鬧。2024年2月,蘇州中材中標伊拉克Al Douh日產5500噸水泥廠EPC合同,位于穆薩納省,附發電和廢熱單元。同年5月,又攬Khayrat廠一期(3200噸/日)。這些項目助伊拉克重建,鞏固中伊經貿。
沙特是重頭戲。3月,中材國際成都建材院與東部省水泥公司(EPCC)簽日產萬噸熟料合同,年產160萬噸,替換高能耗線,契合“2030愿景”。EPCC年產12000噸,產品遍布重大工程。這是院年內沙特第二單,彰顯“中國速度”。
中國企業出海不止建廠。2024年,華新水泥等在非洲投9個新項目,2025年續5個,瞄準35億-42億美元市場。中材水泥海外產能達335萬噸/年,響應“一帶一路”,從埃及輻射MENA,預計2025年利潤增1000-2000萬美元。
四、尾聲:機遇與隱憂
埃及新牌照如及時雨,化解價格危機,卻也折射MENA水泥業的結構性挑戰:產能過剩與需求失衡并存。中國企業以技術為劍,斬獲訂單,但需警惕地緣風險和環保壓力。未來,隨著基建浪潮,這片沙漠將澆筑更多“中國名片”,中埃、中阿合作或再上層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