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成立至今的66年磨礪中,經歷市場起起伏伏,從寶島到大陸,從發展到環保,臺泥不斷超越并力求做到極致。臺泥一直知道什么是最寶貴的——環境,因而從最優越地配置利用能源、資源,到生活垃圾協同處理、辜嚴倬云植物保種中心,再到正在合作的“碳捕捉”試點,臺泥在持續地、踏實地踐行著“環保是責任,不是成本”這個理念。
當今世界和中國都在經歷著新一輪洗禮,國內水泥市場進入“戰國”時期,而對環境的關注已進入了一個新的高度。多謀、善謀、先謀圖應變,臺泥已做好新跨越的準備。
臺灣水泥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臺泥)創立于1946年,為臺灣水泥業領軍企業,主要營業范圍包括水泥、水泥制品及預拌混凝土生產與銷售。臺泥自2000年進入大陸市場,短短的12年間迅速步入全國前10,涉足中南、西南、華東、東北4個區域的9個省市。在競爭如此激烈的大陸市場,臺泥是如何迅速發展,引起大家的關注?
臺泥集團董事長辜成允解讀道,大陸水泥市場10年的發展非常精彩,代表了當今世界水泥市場的發展方向:
一是,進入21世紀,中國經濟迅速成長,躍居世界第二經濟大國,伴隨經濟發展,中國也成為世界最大的水泥市場,其規模占到世界水泥市場份額近60%;
二是,在大規模的市場發展中,世界頂級水泥企業集團紛紛登陸中國市場競技,國內也涌現出中國建材、海螺等一批世界級的優秀企業,極大地推動了中國水泥工業的發展;
三是,規模龐大、迅速成長的中國水泥市場,毫不夸張地說,好似一個戰場,各種力量在完全充分競爭的市場中角逐,各顯身手。企業為適應市場超常規的發展,在政策、市場、技術裝備、企業發展等方面都要適時把握,既要抓住機會又不能盲目發展。
臺泥審時度勢,堅決把握時機,同步大陸發展建設,同步中國水泥工業成長,抓住這一世界水泥發展史上難得機會。
臺泥在臺灣:“環保尖兵”的水泥龍頭
臺泥在臺灣的發展經歷了三個時期,歷時近40年:上世紀70、80年代,經濟飛速成長期,大小水泥企業借機發展;90年代經濟放緩,產能過剩,全行業順勢洗牌;進入21世紀,臺灣水泥工業逐步完成產業整合,臺泥、亞泥兩家龍頭企業主導七成以上市場份額,不少中小水泥業退出行業或成下游配套企業,盡管市場需求呈緩慢下降態勢,但整個行業仍能夠穩定獲利運行。
臺泥由辜振甫先生一手創辦,現在在臺灣有和平、蘇澳及花蓮3家水泥廠。辜振甫之子辜成允2003年接手后重獲新生,尤以和平廠最具典型意義:位于東部花蓮市的臺灣和平水泥廠、和平電廠和和平港三位一體開發,使企業在資源利用最大化、降低單位能耗、減少廢棄物排放等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業績,提升了企業的競爭力。
水泥廠與電廠充分發揮了能源互補與資源再利用的優勢:水泥廠每年將電廠產生的煤灰全數作為水泥制造的原料,不但節省了生產成本,也節省了電廠灰塘設置及處理成本;電廠排煙脫硫設備所產生的脫硫石膏也作為水泥緩凝劑使用;水泥廠產生的石灰石粉又供應電廠脫硫作業所需。
同時,和平水泥廠和電廠生產所需的燃料與大部份原物料均由和平港輸入;成品也由和平港運輸至西部各港口或國外市場,節省運送費用外,也避免對環境造成沖擊。用時任和平廠廠長潘仁達的話來說“我們的產品幾乎是不落地的”。
2006年3月,筆者曾訪問位于花蓮市的臺灣和平水泥廠,目睹了臺泥在水泥生產過程中嚴格控制環保的全過程,臺泥出示了在水泥生產運轉期間污染控制情況:
空氣:含塵量25mg/nm3以下
硫氧化物50ppm以下
氮氧化物350ppm以下
水:生活廢水經前處理后納管接入工業區污水處理廠
廢棄物:依法令規定委托合法處理廠商處理
臺泥之所以能夠走在世界水泥工業的發展前沿,辜成允娓娓道來一段鮮為人知的故事:20多年以前,當時臺泥的老董事長辜振甫先生,看到臺灣報紙上有一篇很大的報道,覺得標題非常刺眼——水泥業是環保污染大戶。那時候,臺灣正值大家在關注要苛收環保稅問題,而首當其沖的就是水泥企業。他把兒子辜成允叫到辦公室說:“社會上對水泥業這樣不諒解,從今天起我們要改變大家對水泥業的看法,要從環保污染大戶轉變成環保模范,進而變成環保尖兵。”就這么一句話,改變了整個臺泥對環保的思維和看法,針對環保給予了非常大的關注,這也是今天臺泥“環保是責任,不是成本”的源頭。
臺泥的環保:環保是責任不是成本
回想上次水泥廠、電廠、港口三位一體產業循環工業園區已讓我們嘆為觀止,具有世界級水平的礦山豎井開采更是給我們留下深刻印象。2012年年末,筆者再次有幸赴臺灣走訪臺泥,這次重訪又會給我們帶來什么新的眼界呢?
此次參觀了臺泥旗下的八里焚化廠、和平水泥廠、蘇澳水泥廠,還走訪了位于屏東的辜嚴倬云植物保種中心。一路走來,都在了解臺泥的變化與發展,理解臺泥提出的“環保是責任、不是成本”理念,應該說這是臺泥60年來發展的精髓所在。
臺泥始終以環境保護為己任,秉承這一理念,通過發展發電、廢棄物處理等事業,傾心打造“水泥、發電、環保”三大核心的環保產業鏈,并在臺灣成立亞洲最大的植物保種中心,履行企業的社會責任。
生活垃圾協同處理:政府和企業的共同事業
八里焚化廠位于新北市八里,2008年落成,是臺灣第一座集社區、休息中心及碳中和樂園為一體的多功能垃圾焚化廠,建廠面積約3.5公頃,垃圾處理量每日達1,350噸;工廠主要采用機械混燒法,爐床24小時連續作業,焚化垃圾,約為周邊區域200萬人口處理生活及生產廢棄物同時向外輸出電力滿足社會需要,是變廢為寶造福社會典型的循環經濟項目。給人留下最深印象的三點是:一是工廠全部用玻璃幕墻封閉,外表好似高檔寫字樓(外觀視覺友好);二是采用全封閉內吸式技術,在現場工作環境聞不到垃圾散發的腐臭味道(這是影響周邊環境最為敏感的問題);三是政府、企業在環保方面各司其職,政府為八里焚化廠的投資主體,臺泥只是工廠的運營部門,從垃圾─垃圾處理發電─輸電,企業承擔的只是中間環節的運營成本問題,兩頭都由政府為主體(社會分工明確)。
交流過程中,大家對比生活垃圾協同處理在國內推廣的進程中,深感關鍵問題在政府部門,政府要有決心,但決心來自壓力,毋庸置疑,壓力就是環境。保護自然生態友好環境是一個系統工程,牽扯方方面面,投資主體一定是政府,水泥窯具有高溫處理功能,無疑是最好的環保處理裝置,在國際上已普遍應用;進入成熟化社會,城市垃圾更是成為各級政府部門擺在桌子上頭道要優先處理的問題。
碳捕捉:端到端的環保理念
臺泥充分認識到氣候變遷會對全球經濟與人類生活造成巨大影響,已成為目前全球最為關注的議題——每生產1噸水泥就要向大氣成排放880千克二氧化碳,對環境造成很大的污染。已有報道國家環保部正在研究史上最嚴厲的水泥行業氮氧化物排放標準,有望明年出臺。
為此,去年臺泥與臺灣工業研究院著手合作“碳捕捉(鈣回路捕獲二氧化碳先導型系統技術)”試點項目。碳捕捉是一種有效減少空氣中二氧化碳濃度的方法,所謂碳捕捉是指將大型發電廠、鋼鐵廠、水泥廠等排放源產生的二氧化碳收集起來,并用各種方法儲存以避免其排放到大氣中的一種技術。該技術包括二氧化碳捕捉、運輸以及封存三個環節。
同時,臺泥還和臺灣工業研究院合作,將捕捉后的二氧化碳固定在生物上,也就是放在微藻里面,進而制成生物質燃料,又再回到一個整體的循環里面,這就是臺泥正在做的事情,辜成允稱這是臺泥端到端的環保理念,臺泥正在朝這個方向努力。
目前臺泥的“碳捕捉”項目建成后將成為世界范圍內最大的示范點——1.9MWt,超過西班牙CSIC1.7MWt(2011年建立)、德國Darmstadt大學1.0MWt(2011年建立)。今年7月在臺泥和平廠破土動工,預定2012年年末投入試運行,每小時二氧化碳捕獲量約為1噸;2016年計劃建成30MWt,每小時二氧化碳捕獲量為15噸;2020年將建成每年可捕獲300萬噸二氧化碳具有商業化規模的捕獲廠。我們看到:這一環保舉措為臺泥帶來無限商機,不僅僅是成本的投入,基于這樣一個理念,作為臺泥在臺灣產、研、商模式的有力結合。
辜嚴倬云植物保種中心:亞洲最大、世界級熱帶植物保種中心
辜嚴倬云植物保種中心,顧名思義,嚴倬云是辜成允的母親,當今臺灣婦女界領袖人物,清末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家、翻譯家和教育家嚴復的孫女、前臺灣海基會董事長辜振甫的夫人。嚴倬云年事已高,87歲,養花種草也應是老人家的愛好和修養,安排此行也是有意讓大家有機會休閑一下。
辜嚴倬云植物保種中心地處臺灣南部,高雄市屏東縣高樹鄉。在臺泥集團董事長辜成允及辜嚴倬云女士的支持下,于2008年1月19日由臺泥企業團創建成立,李家維擔任保種中心執行長。目前保種中心搜集的各類植物已超過22,000種,成為亞洲最大、世界級熱帶植物保種中心,其中蘭花科等藏品的數量位居世界第一。
在參觀之中我們了解到了辜嚴倬云植物保種中心的意義和價值,辜成允介紹說:“我們從事水泥產業,從能源的利用到回收,到再生已經做了一個全面的延伸。但是以現在的科技來講,并沒有辦法完全體現它的效益,因為有很多東西都還在試驗階段。而在全世界大家不斷在追求比較好的生活水平過程中間,還有很多地方,尤其是植物部分,物種消滅速度在不斷加速,我想地球演化的問題也會不斷造成天然物種的絕滅,而且是快速的消失。所以我們決定在這些物種消失之前,雖然沒有辦法在它的原生地加以有效保存,但是至少可以給它一個家──辜嚴倬云植物保種中心。在這個家,把它保存下來以后,等到社會經濟環境穩定,需要再被帶回原生地的時候,至少它還可以找得到這個種。就是源于這樣一個理念,我們建立了植物保種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