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混凝土網
當前位置: 首頁 » 資訊 » 企業情況 » 正文

中聯重科國際并購磨合不易 盲目并購不可取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2-08-13  來源:中國混凝土網  作者:中國經營報
核心提示:中聯重科國際并購磨合不易 盲目并購不可取
  “在我看來,國際并購的成功率很低,考慮到中外文化差異的背景,這種并購大部分都會失敗。我們必須意識到,企業和企業的差異很大,實際情況千差萬別,因此,不盲目跟風、扎堆,冷靜而理性應對可能出現的外部并購機會,尤其重要。畢竟,中國企業并不是所有都要‘走出去’,絕大部分的中國企業都不會成為國際性公司,這才是現實。”中聯重科副總裁兼海外公司總經理告訴《中國經營報》記者。雖然并購已過去四年,但何文進對并購的看法卻并不樂觀。

  2008年6月,中聯重科并購了彼時全球排名第3的意大利混凝土機械制造商CIFA。“并購后,CIFA的管理團隊更換過幾次,包括文化差異、背景差異、人的思維差異等,整合難度很大。加之遇到金融危機,一路克服困難走過來,但總體上是態度問題,收購方的態度很重要,尤其是包容、分享的精神更重要。”何文進說介紹,中聯并購CIFA后,整合分為三個方面:最初是收購后的組織架構調整,包括研發、國際營銷、采購、戰略市場整合都在2008年底就完成了;隨后的2009年上半年,進入兩個磨合:一是相關工作流程上的對接和整合;二是人與人關系的磨合,包括思路、心態都不相同。

  “后兩個過程的磨合沒有止境,但最核心的還是心態上的磨合,諸如責任意識、因為企業文化存在差異和背景不同需要的包容精神、利益分享機制等,都需要在工作流程的對接中并行進行調整。”何文進表示,中國管理模式更多看領導決策,歐洲模式則更為細致;而并購后,公司針對不同市場的要求也不相同:國內,中聯重科要求公司年增速是行業平均增速2倍;在歐洲,因為市場成熟度高,有增長就好。

  基于上述整合中的深入了解,何文進認為,在某些領域,中國企業會變得很強,某些行業則不容易。以工程機械行業為例,受國內城市化和工業化進程推動,中國企業在這個行業里的競爭力非常強。一方面,行業創新性較低,產品生命周期較長,3~5年內,產品的升級換代不會很快;同時,國內勞動力成本等較低,這都是中國工程機械企業必然崛起的大勢。但另一方面,中國人骨子里對文化的態度和生活方式,與歐美不同,在變化很快的時尚、通訊等領域,就很難產生出世界級品牌。

  “舉例來說,國內藍領工人的從業人員素質難以保障,與國外多是科班畢業的高水平工人不同,國內制造企業一般只能通過加強工藝管理來提升流水線水平。CIFA工人年齡較大、經驗豐富、更愿意發揮主觀能動性,類似的工藝歐洲可能只有5個步驟,但國內可能要把工序分解成三四十步——什么時候擰幾個螺絲,哪個螺絲先擰,哪個螺絲后擰,螺絲左擰多少圈、右擰多少,都有非常細致的說明和要求,這不是說哪種方式就肯定好或者不好,而是對企業來說,既有的大形勢和文化基因無法改變,所以管理者應該因勢利導,利用這種差異,取得組合的協同效應。”何文進說。

  很明顯,生產線管理的上述不同會帶來產品質量的差異:國內工人因為遵循操作流程,中國產品的一致性就會較高,只要步驟正確,一般產品的質量都可以達到75分、85分,但問題也很明顯,一旦哪個工藝出了問題,一大堆產品就都會成為次品。

  也因此,何文進并不主張中國企業盲目跟風去歐洲并購。
 
 
[ 資訊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違規舉報 ]  [ 關閉窗口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企業

?2006-2016 混凝土網版權所有

地址:上海市楊浦區國康路100號國際設計中心12樓 服務熱線:021-65983162

備案號: 滬ICP備09002744號-2 技術支持:上海砼網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滬公網安備 3101100200048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