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期末,金隅集團總資產、凈資產、凈資產收益率、營業總收入、實現利潤、凈利潤等主要經濟指標,相比“十一五”期初翻了一番多,重點指標甚至翻了兩番還多,并以凈利潤增長率全國排名第75位的優異成績,進入中國企業效益200佳排行榜。
金隅集團在持續快速發展的過程中,圍繞核心產業鏈,著力轉變發展方式,持續強化節能減排措施、不斷創新發展循環經濟,通過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探索與成功實踐,開創了具有金隅特色的循環經濟和縱向一體化的產業發展之路。
“十一五”金隅投入21億用于節能減排和環保產業
“十一五”期間,金隅集團累計投入21億多元用于節能減排技術改造和發展環保產業,并取得明顯成效:工業企業煙塵、粉塵、二氧化硫、化學需氧量等主要環保指標在同行業中始終名列前茅;集團公司工業企業萬元產值綜合能耗、水耗分別比“十五”末下降28.79%和58.94%;金隅集團經省級政府部門認定的資源綜合利用企業近30家,年均消納電石渣、粉煤灰、脫硫石膏、礦山廢石等各類廢棄物1500多萬噸。
金隅集團北京水泥廠利用水泥窯協同處置危險廢物能力10萬噸/年,涵蓋《國家危險廢棄物名錄》49類中的30類;生態島公司集焚燒、填埋、資源綜合利用“三位一體”年處置危險廢物能力4.7萬噸/年,涵蓋《國家危險廢棄物名錄》49類中的39類。
在京水泥企業“十一五”期間累計處置危險廢物26萬噸,城市開發污染土壤50萬噸,已成為北京市最大的危險廢物、污染土處置、生活污泥處置的單位,為北京市的城市建設、群眾生活、環境改善創造了條件。
“十二五”開局之年,金隅集團依托“十一五”發展循環經濟、環保產業積累的技術和產業資源優勢,主動適應首都產業定位,堅持科學發展觀,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和低碳經濟模式,大力發展循環經濟,發展“協同處廢”環保事業,較好實現了“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協調統一”。
努力將水泥企業打造成為首都“環境凈化器”
“十二五”期間,金隅集團將不遺余力地推進集團制造業企業綠色轉型,完成產業升級,提升制造業整體運營效果。根據在京水泥企業和環保產業結構布局,提出“7+1”經營模式。該模式將依托以紅樹林公司為主體資源,使在京7家水泥企業9條生產線在生產高標號水泥的同時,全部協同處置工業廢棄物、生活廢棄物,努力將水泥企業打造成為首都環境凈化器和城市市政設施的重要組成部分。
同時,以客戶需求為核心,深入進行“工廠保姆”服務模式的推廣和落實。一是以北京現代、飛機維修、中材葉片為代表的初級工廠保姆式駐廠服務模式;二是以保諾科技、中科院理化所等單位為代表的鐘點工保姆式上門服務模式;三是以滿足北京市范圍內環保局、市政、企業等各種環保應急的服務模式。
北京水泥廠累計處理污泥近13萬噸
北京金隅充分發揮獨具特色的建材窯爐工業的優勢,發展都市環保產業,主動為政府分憂解難,踐行國有企業的社會責任。
北京水泥廠處置污水廠污泥項目,綜合大量研究和工業試驗及專家論證,探索出將污泥干化及最終處置與新型干法水泥生產工藝全面結合的污泥處置產業化最佳工藝路線。干化后的污泥直接進入水泥生產系統,既利用了干燥污泥的熱值、又使其殘渣得到高溫煅燒成為水泥熟料的組分,作為原料和燃料被循環利用。北京水泥廠已累計處理污泥近13萬噸,為市政污泥無害化、減量化、資源化、穩定化處置提供了一個安全的模式。
金隅琉璃河水泥廠自主研發的純低溫余熱發電技術,獲得國家優秀發明專利獎,并在全系統廣泛應用。全系統已建和在建余熱發電項目裝機總量達160兆瓦,全部投產后可實現年供電9.5億千瓦時,節約標準煤33.3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94.7萬噸。
率先探索出化工與水泥企業協同發展新路
金隅在國內率先探索出化工企業與水泥企業協同發展的新路,利用PVC電石渣替代石灰石煅燒水泥產業化集成研發,在示范工程金隅四平水泥廠獲得成功。
昊華集團是我國大型化工企業之一,其在吉林四平的化工廠,每年產生幾十萬噸難以處置的廢棄物電石渣。通過與金隅水泥重組昊華四平化工廠水泥分廠,組建的金隅四平水泥公司,依托金隅集團的技術力量和資金實力,完善了利用電石渣替代石灰石制備水泥的全套解決方案,全國化工企業每年產生的幾千萬噸電石渣就可以轉化為替代石灰石的水泥原料。
2011年,北京金隅已將“金隅四平模式”復制建設了“宣化金隅”和“沁陽金隅”水泥公司。與化工企業合作重組,以無害化消納電石渣廢棄物、減少石灰石開采量為目標的水泥產能規模擴展模式,不僅為全國300多家化工企業變廢為寶開辟了新途徑,也為金隅水泥自身的發展拓寬了空間。
金隅水泥現已擁有33條生產線,遍布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山西、吉林等省市。
“十二五”北京水泥企業實現清潔生產全覆蓋
“十二五”期間,金隅集團將把增強制造業企業的長期可持續發展能力作為首要任務,實現制造業企業向環境友好型、資源節約型、技術先進型、發展高效型企業轉型發展,開創具有金隅特色的循環經濟產業發展之路。
“十二五”期間,北京水泥企業將實現清潔生產全覆蓋,達到國家清潔生產標準(HJ467-2009)二級及以上水平,并在達到先進示范型產業目標的基礎上,通過發展“協同處廢”產業進入都市環境服務型行業。
依托北京水泥廠污泥處置核心技術,在京內其他水泥企業中進行推廣,以進一步提升金隅集團利用水泥窯處置污水廠污泥能力,主要圍繞城六區生活污水處理廠產生的污泥和部分遠郊區產生的生活污泥,根據各企業的實際情況,主要采取干化+焚燒和直接焚燒等方式。在京水泥廠共可實現處置城區污泥88萬噸/年,遠郊區8萬噸/年的處置能力。
以北京市現有及未來逐步增加的垃圾焚燒發電廠產生的飛灰為目標,采用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水泥窯協同處置垃圾焚燒飛灰技術,實施琉璃河水泥廠年處置6萬噸飛灰產業化項目,通過水洗除氯后,進入水泥窯進行高溫焚燒處置,建設北京市生活垃圾焚燒飛灰無害化處置平臺和最終處置的手段。
加快對垃圾篩上物、廢輪胎、廢玻璃鋼、園林垃圾等可燃廢物的燃料替代研究,通過先進技術將其制備成生產水泥的替代燃料,在系統內水泥企業全面推廣實施,提高系統內水泥企業燃料替代率,實現水泥企業燃料替代率25%以上。
深入推進“7+1”經營模式,依托紅樹林市場和技術主體資源,完善在京7家水泥企業9條生產線“協同處廢”設備設施。加快危險廢物預處理中心建設,通過對成分復雜、種類繁多的廢物進行預處理,使廢物成分穩定或實現解毒,便于水泥企業處置,具備北京市危險廢棄物95%以上的處置能力(除醫療和放射性廢棄物外),從而將更多水泥企業納入固廢處置領域。給現有產業賦予服務社會,改善環境,促進發展的責任。
各項目的順利推進和產業化實施與推廣,將金隅旗下傳統的水泥企業逐步全部轉型為“水泥制備、協同處廢、余熱發電”三位一體的環保企業,發揮出“城市凈化器”的功能,成為城市環境服務的好幫手,為“三個北京”建設創造條件而且為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建設與發展做出積極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