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混凝土網
當前位置: 首頁 » 資訊 » 企業情況 » 正文

三一構筑人盡其才,才盡其用的大舞臺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1-06-14  來源:中國混凝土網  作者:劉慧
核心提示:三一構筑人盡其才,才盡其用的大舞臺
  人才發展需要平臺,干事創業需要載體。在《人文三一》系列報道的采訪中,很多員工都曾提到這樣一個觀點,那就是不管是自身能力的快速提升,還是自豪感、歸屬感的逐漸累積,三一均為自己提供了一個豐富人生閱歷、實現人生價值的“大平臺”。
在三一,“依托三一,實現自我”絕不是一句空話,正是這一平臺,讓來自五湖四海的優秀人才施展才華、和諧共生;也正是這一平臺,讓6萬余名三一員工為了同一個夢想竭盡全力、見證歷史。

  【快速發展】 為員工成長帶來機會

  “在三一這個大平臺中,就像魚兒在一條快速奔騰的大河中激流而上一樣。一方面,河水的體量日漸大了,員工騰挪的空間自然就大了。另一方面,河水還在快速流動中為魚兒帶來了充足的氧氣,帶來了發展的機會。” 面對記者如何理解“三一平臺”的提問,一位員工打了一個這樣的比方。

  實際上,三一每年都保持了平均50%以上的增長速度,特別是過去的五年,三一的銷售規模增長了近10倍,利潤增長了20倍,總市值擴大了20倍。這些數據既是三一抓住中國發展曠世機遇的結果,同樣也是每一個三一員工抓住公司發展曠世機遇的成果。它的背后,一個個研發人才在創新的項目中活躍了思維、取得了自信;一個個營銷人員在把產品賣到世界各地的過程中豐富了閱歷、開闊了視野;一個個技術能手在產品的高品質制造中錘煉了技能、積累了經驗。

  2003年,郭承志剛大學畢業就來到了三一。在三一,他先后從事泵車有限元分析,參加創造吉尼斯世界紀錄的66米、72米泵車的研制項目,其后參加的熱處理生產線的建設項目,甚至讓他在中國的高強度鋼板的生產歷史上寫上一筆。面對這些成績,郭承志不無感慨:“沒有三一的這一平臺,短短幾年,我不可能接觸到這么多重要的研發課題,積累這么多項目的研發經驗。”

  在三一,研發始終為企業提供了不竭的發展動力,曾有記者問三一重工總裁向文波:“三一已經擁有行業最大規模的研發隊伍,而目前,你們還在招大量研發人才,并且在每個人身上還投入了大量的培訓經費,三一就不怕人力成本過高嗎?”

  每次面對這樣的提問,向文波總不免要如此解釋:“三一的快速發展需要人才的支撐,但我們從來不把在人才身上的投入當做成本,而是當做投資,從我們的實踐來看,這項投資也是收益率最高的投資。”

  正是這樣一種對待人才的理念,讓三一一次次把錢投向了人才的培養以及人才平臺的建設。就拿2011年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的三一重工技術創新平臺來說,三一在長達13年的建設中就累計投入了資金50億元,培養了3萬多名涉及制造、設計、品牌建設、知識產權等各個領域的高端人才。

  【靈活機制】   讓每一個員工人盡其才,才盡其用

  來自起重機事業部研究院的李婉曾在三一總部旁邊的維漢中學讀書,她說,她一直離三一很近,自己是伴隨著三一一步步成長起來的。2010年入司的她,提起自己對三一這個大平臺的理解,說得更多的是內部競聘的機制。“內部競聘本身就是一個平臺,它讓很多員工能夠發揮所長、才盡其用,但是能不能競聘上自己想要的崗位,還是需要自己平時的努力以及積累的經驗,去爭取機會。”

  三一德國研究院的王衛平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則對公司打破論資排輩、任人唯能的機制大加稱贊,他說:“三一用人不拘形式,只要你有能力,三一給你提供人力、財力等各種資源,在工作上不受其他因素的干擾。”

  這一點,來自三一重裝研究院的王世祖深感認同。他告訴記者,從沈陽北方交通重工集團來到三一后,“自己最大的變化是工作上更有激情,時刻都有新的挑戰”。當問到這一激情來自哪里時,他說:“身邊的同事每個都有著創新式的思維,能夠彼此探討,對待每一個產品的設計都能夠團體探討,不論職位高低,只要有更加合理的理由和充分的設計依據,每個人都可以成為關鍵點。”
 
  同時,王世祖對公司合理化建議的機制更是贊同,他說:“合理化建議制度進一步促進對已有產品和新產品的改進,激勵著員工提出更好的創新點。”據記者了解,在三一,鼓勵全員創新,對每一位提出創新建議的員工給予獎勵。創新建議一旦被采納、實施,將根據產生的效益再次給予獎勵,光這項機制每年就為集團產生上億的效益。

  此外,在人才培訓方面,三一經過十幾年的摸索,建立了一套涵蓋新員工入司培訓、專業培訓、干部領導力培訓、國際化培訓的培訓機制。“按我們的經驗,一個工科應屆生至少需要三年的鍛煉,才能夠從事一線的產品研發。但在三一,通過靈活的培養機制,可以讓應屆生只經過一年的集中鍛煉,就能參加實際的產品開發。”三一首席科學家易小剛說道。

  【國際化戰略】  為員工提供全球視野

  2006年,陳彥在英國取得市場營銷管理碩士學位。在加盟三一,成為一名營銷代表后,他接到的第一項任務是敲開英國市場的大門。初生牛犢不怕虎,他和自己的團隊當年就在英國賣了100萬美金的設備,期間,他也完成了從一名學生到一個三一營銷代表的人生轉型。

  盡管幾年豐富的留學經歷,讓陳彥成長了不少,但陳彥覺得在三一這幾年的營銷工作,才讓自己真正走向了成熟。“這幾年,作為三一的一名營銷人員,我跑過了幾大洲的十幾個國家,跟不同種族、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層次的海外客戶打交道,學習他們的語言,學習他們的文化。現在,不管面對什么類型的客戶,至少我知道用一種什么方式去和他們打好交道。這就是一種成長、一種自信。”幾年的海外營銷經歷,顯然讓陳彥有了更多自信的理由。

  實際上,三一為拓展員工的國際化視野、培養員工的全球化思維是不遺余力的。除了日常的國際化培訓、英語培訓以及每年選派大量員工前往美、日、德等發達國家學習培訓外,三一還特別重視通過國際大型展會讓員工獲得學習提升的機會。不管是德國寶馬展、還是美國拉斯維加斯展,三一派出的參展團隊始終是國內規模最大的。“走出去、盡可能讓他們走出去,讓他們到世界的舞臺上去看一看”這一心聲早已成為三一決策層的共識。

  2010年德國慕尼黑寶馬展舉辦之時,受冰島火山灰影響,“有的公司參展團隊不到10人,而三一仍然是展會現場人數最多的中國展團,到展人員一百多人。事后,很多員工在展會學習報告中這樣寫到:“感謝公司提供這樣一次來之不易的學習機會……”

  “三一的國際化,讓自己有了一個全球視野的平臺,在這里,知道了自己與外籍員工相比,還有很多提升空間。同時,也讓自己了解到了國外巨頭為什么能做得那么好。只有了解了對手,才知道怎樣超越對手,并實現我們數一數二的戰略。”王衛平說。

  【參與重大事件】   增強員工自豪感與榮譽感

  從2005年,三一率先完成股權分置改革,打響中國股改成功的第一槍,到2006年,三一重工總裁向文波維護國家產業安全的一篇博客,引發一場“全民大討論”,進而改寫了徐工命運;從2008年,在南方冰災及汶川大地震中,積極抗災、彰顯企業本色、社會責任,引國人稱贊,到2009年,經濟危機時,深暖人心的“三不承諾”;從2010年,智利礦工大救援中,在世界舞臺上首次吹響“中國制造”的振興號角,到2011年,捐助62米泵車,再次續寫“中國制造”傳奇。一次次重大事件,讓三一在歷史的長河中留下輝煌一筆,這也讓三一每一名員工在這些重大事件中增強了自豪感與榮譽感。

  “三一起吊重量為3600噸的全球第一吊下線,我自己都不知道,結果,回老家過端午節時,家里的父老鄉親就主動跟我提起三一,提起全球第一吊,他們說,這長了中國人的志氣,他們樸實的臉上透露出來的是無比的自豪。自己臉上也有了光,我為三一感到自豪,為自己是三一的一員感到自豪。”提起這些重大事件在員工心目中的影響,泵送事業部人力資源總監劉志明對記者說道。

  三一印度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宋永紅是1996年入司的。作為一名老員工,對公司參與這些重大事件更加深有感觸,他說,看到公司捐泵車援助日本,以及在智利大救援中的表現,自己作為一名普通三一員工,不但深感自豪,而且也“見證了一段歷史”。

  最后,他還補充道:“這些重大事件都是我們應該做的,只有當這樣的事情做得很多,甚至習以為常的時候,我們的公司才能提升到世界級企業的水準。”
 
 
[ 資訊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違規舉報 ]  [ 關閉窗口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企業

?2006-2016 混凝土網版權所有

地址:上海市楊浦區國康路100號國際設計中心12樓 服務熱線:021-65983162

備案號: 滬ICP備09002744號-2 技術支持:上海砼網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滬公網安備 3101100200048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