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混凝土網
當前位置: 首頁 » 資訊 » 企業情況 » 正文

三一:瞧! 這群八零后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1-04-28  來源:中國混凝土網  作者:三一
核心提示:三一:瞧! 這群八零后 

  三一正以獨特的魅力吸引著越來越多的80后。在起重機事業部人力資源本部,從部門領導到員工32人都是清一色的80后。他們用屬于年輕人獨特的方式,抒寫著屬于他們的青春之歌。

  人力資源管理是企業經營的關鍵因素,然而正是這32個個性張揚的80后共同管理協調了起重機事業部6000余人的人力資源工作,從人員尋聘、員工培訓、人事日常管理到職業生涯組織規劃,都打理得井井有條。

  招聘科的王玄,一個88年的小伙子,大嗓門,走起路來風風火火。別看他年紀小,做起事來是有模有樣,有板有眼。每一個即將加入起重機的綜合管理類人員,第一關面試都是從他這里開始。

  “年輕并不意味著不夠資深啊,在三一一年等于在其他企業好幾年!”王玄爽朗地笑著說道。“原因很簡單,三一起重機發展很快,需要的人才成幾何基數增長,一年需要的人才甚至比其他企業三年招收的都多。我們從海量的資料和簡歷中篩選出符合條件的人員面試,然后協調用人部門專業面試。往往招聘一個人員進來,我們就需要查閱近百份簡歷。”這樣下來,他很快就歷練了一雙識人的慧眼。

  另一個入司半年的小伙子楊帥的表現也十分搶眼。

  和記者聊起工作,這位小伙子侃侃而談,興趣盎然地向記者介紹正在推進的OLM在線學習系統。這個系統從搜集課程、組織框架、系統維護、員工客戶端故障處理到組織事業部員工使用學習,都是面前這個曾經和陌生人說起話來會臉紅的小伙子全程一手推進的。據悉,現在起重機事業部1200余名擁有0A的員工先后使用此系統,并因此受益。

  身邊的一位同事向記者介紹:“楊帥工作非常努力,除了維護OLM系統,他還負責二級培訓管理,從入司至今已經組織協調各二級部門完成培訓四十余次。”

  如今,他已經成長為部門的業務骨干,獨當一面。

  記者有幸參加了一次人力資源部組織的大型招聘會,現場每一個工作人員身著職業正裝,成熟干練,各司其職,分工明確。一天下來,面試人員近千人,其中辛苦可想而知,卻沒有一個人說累,大家默默地扛起了屬于自己的責任。到底是什么把這群激情四溢、個性迥異的年輕人凝聚在一起呢?

  “因為在這個年輕的團隊里工作很快樂!”培訓與發展部主管譚本軍告訴記者。“人力資源的工作是繁復的,但是整個團隊尊重、包容、民主的氛圍,讓每一個人都得到了應有的肯定和尊重,所以工作壓力在無形之中就化作烏有了。”入司兩年多的譚本軍出生于1986年,如今,他已經是培訓與發展部主管。

  這群執著的年輕人拗起來還真不服軟。在同為80后的人力資源本部部長唐征南的帶領下,他們虛心向集團其他事業部學習先進的人力資源管理經驗,部門內部經常組織小組討論或開座談會,不斷學習交流工作心得,通過e-Sany人力資源信息化、薪酬改革等重大項目的礪練,這群80后迅速成熟,并用不俗的成績向大家證明了他們的實力——起重機事業部人力資源工作在2010年集團人力資源工作年度考核中排名第二、在2011年集團人力資源工作一季度考核中排名第一……

  唐征南說道:“屬于八零后的職場,似乎少了幾分刀光劍影,多了幾分其樂融融。我們追求的是互信、合作、高效和有質量的生活。”在公司做事,和諧是生產力,合群是凝聚力。“我們將用屬于我們80后獨特的方式肩負起社會、家庭給予我們的責任,我們不是垮掉的一代,而是崛起的一代。”這就是這群80后內心深處的最強音。   

                             (一)周智:80后的“質”慧人生

  三一從來不缺乏新聞故事,更不缺乏故事的主角。

  在今年“三一節”頒獎晚會上,一位年僅27歲的小伙子,從4萬名三一員工中脫穎而出,最終站在領獎臺,從董事長梁穩根手中接過“三一人物”榮譽證書,不禁讓人領略到三一“80后”新生代的后生可畏。他,就是三一重裝質量總監周智。

  小荷才露尖尖角

  “年輕”、“高位”、“三一人物”,這幾個關鍵詞足以引起記者的濃厚興趣,到底是什么原因,促使他成為年輕一代成長、成功的佼佼者?下班時間,記者在一號廠房入口處的辦公區找到了周智。

  已升為質量總監的周智,辦公室仍與基層員工擠在一個不大的空間里。沒有額外的單間,沒有奢華的辦公條件,卻創造了讓人矚目的業績。出生于1984年的周智是典型的80后,他沉靜、智慧,更富有朝氣,在入司5年時間里,從普通員工做起,迅速升遷為公司總監級領導,負責著一個一百多號人的一級部門;在他上任三一重裝質量總監一年時間里,讓企業的產品質量發生質的飛躍。

  早在大學畢業前,周智就有幸與三一簽署了定向培養協議。2005年8月大學畢業后,他進入三一重機,在度過一年的實習期后,被分配到裝配線從事生產工作;在一次競聘檢驗班長的偶然機會中,他從20多名競聘者中脫穎而出,成為最后四名幸運者之一,當上了一名整機檢驗班的班長,這也是他正式踏入質量改善的大門。

  此后,周智在質量工作中如魚得水、屢創佳績,一路上榮譽燦若繁星:2007年,他所分管的部件班和車檢班分別獲得“優秀班組”;2008年,他所分管的采購件檢查科和質管科獲公司“優秀二級部門”,質保部獲公司“優秀一級部門”;個人榮獲公司年度“崗位標兵”稱號,同時在集團組織的“精益制造變革競賽”中獲得一等獎……優異的成績也使他很快得到升遷:2006年9月擔任質保部部檢班長,2008年升任三一重機質保本部部長助理,2009年升任小挖質保部部長助理,主持小挖質保部工作。2010年3月,升任三一重裝質量總監。 

  榮譽路上再出發

  2010年3月,對周智來說是一個至關重要的節點,他升任三一重裝質保部質量總監,開始對三一重裝產品質量進行全面把控。
上任以來,周智繼續創造佳績:三一重裝各項質量指標均達到集團考核要求,上半年各項故障指標、重大故障指標排名集團第一,客戶滿意度指標排名集團前三名。

  周智告訴記者,以“工作質量促產品質量”、“創新性工作”是他上任前的主要思路,也是他取得質量改善成功的主要秘訣;其次,“我的優勢還在于我很年輕,推動力和執行力比較強。可以說,到目前為止,我想做的事情還沒有做不成的。”有一次,掘進機某部件出現了質量問題,為了挖掘問題的深層次原因,他召集研發、工藝、制造等工作人員形成突擊小組,開會、研究、試驗,連續一個多禮拜加班加點,在檢驗現場他更是一呆就是半天,仔細比對試驗數據,核實檢驗成效,最終使問題得到了徹底解決。

  周智的成功,是三一年輕一代成功的縮影。“我在事業上取得的任何一點成績,都得益于三一給我的廣闊的事業平臺和暢通的職業通道,公司‘幫助員工成功’理念激發了我年輕的潛能。”周智坦言。   

                                  (二)王林:17歲那年走進三一

  “如果不是恰好遇上三一,我很可能就在社會上瞎混,以后走什么樣的路都不好說,然而來到三一,卻找到了自己的位置,有了奮斗的方向。”王林,四川成都人,17歲的時候頂著光環進入三一,歷經3年的成長,如今已是三一重機一名優秀的售后服務工程師。

  王林與三一的緣分始于2008年汶川的那一場地震。當時,還在私企擔任挖掘機操作手的王林,從電視上獲知了政府征集志愿者的消息。“撥了七八十個電話,才終于找到四川團省委報上名。”一腔熱血的他,說服父母,毅然投身救災工作,并走進了三一救災團隊。開通道路、疏導湖塞、搶救災民,王林的機智勇敢、吃苦耐勞、樂于奉獻贏得了三一救災隊員的一致認可。與此同時,在這段與三一人并肩作戰的日子里,王林也同樣被三一人的熱情敬業所深深打動。

  2008年底,王林獲得了三一集團授予的“三一榮譽員工”,并獲準進入三一工學院學習。此時的王林,終于找準了人生的目標——做一名優秀的三一挖掘機售后服務工程師。“熱愛挖掘機,熱愛服務別人的快樂,也熱愛解除故障、挑戰自我的成就感。”解釋自己的選擇時,王林語氣堅定、目標明確。這也正是他在三一得以迅速成長的動力。

  2009年12月,從工學院畢業后的王林進入三一重機,也迎來了事業上的幾次“波折”。初入三一,王林被安排成為一名挖機調試員。得知情況后,18歲的王林主動找到了人力資源招聘人員,誠懇而鄭重地表示,希望獲得一次面試售后服務工程師的機會。隨后,他以出色表現贏得了用人部門的認可,當上了夢寐以求的服務工程師。在司培訓一個月后,王林被分配至南通,負責一臺SY850C船挖的服務工作。“我喜歡不斷挑戰自己,也希望能服務更多的機型,但我的經驗不夠,雖然船挖的工作很單一,卻也是我學習、提升自己的好機會。”王林一邊用心服務好設備,一邊加緊對機械、設備結構及各類故障的學習。

  幾個月后,機會垂青了王林——三一重機售后服務青海辦事處成立。因為高原反應和風沙,許多服務人員退縮了,王林主動抓住這一契機,申請前往。2010年4月,青海玉樹發生地震。有著豐富救援經驗的王林,立即加入了救災隊趕赴災區。檢修設備、分發物資、安撫災民,王林處理得井然有序。在災區的一個多星期,救援隊用愛心彰顯了三一人的精神,受到了三一重機董事長梁林河的嘉獎。在青海服務的那段時間里,他們平均每人負責15臺設備,每次服務距離在1000公里以上。一次,兩名客戶的設備都在4600米以上的工地施工,王林不得不連著幾天都往工地跑。“不管多晚多累,我都會盡力滿足客戶的要求,對于我來說,最需要的就是充實的生活。”

  此后,王林先后輾轉在山西、東北、內蒙等地進行服務支援。2010年10月,隨著200噸挖掘機進駐神華煤礦,王林被調往錫林浩特專門負責設備的售后服務。錫林浩特環境極其惡劣,風沙特別大,經常要在零下30攝氏度的室外工作近7小時,盡管如此,王林卻“樂在其中”。
如今,歷經近三年的成長,王林已成為了一名優秀的售后服務工程師,轉戰南北,為三一挖掘機保駕護航。從一名懵懂的少年,到一名優秀成熟的服務工程師,王林完成了人生的美麗蛻變。 

                                 (三)鄭云宇:涂裝中心的三一才子 

  三一這個大家庭中,有著一大批80后的好男兒,今天為大家介紹的,是來自三一科技涂裝工作中心的才子。“玉樹臨風勝潘安,一樹梨花壓海棠。”與這位才子無關,他最顯著的特征就是锃亮的腦門,他叫鄭云宇,八五年生人。

  2007年一畢業,鄭云宇就來到了三一科技制造部,當起了一名普普通通的實習生。在班組師傅們的帶領下,鄭云宇很快融入這個大集體。其他人工作8小時,他自愿多工作2小時;其他人周末休息,他周末主動到車間向師傅虛心請教。經過三個月的鍛煉,他對一線工作有了整體的了解。制造部長也注意到了這個平時工作勤勤懇懇的學生,隨即,將鄭云宇調動至制造部最為艱苦的——涂裝工作中心,從事洗油與打磨工作,繼續磨練這個年輕人。

  2008年初,鄭云宇終于迎來了破繭成蝶的日子,他走上了生產管理實習的崗位,熟悉業務流程、提升管理能力成為了當務之急。他白天完成生產任務后,晚上的時間用來自學管理學書籍,經過一年的摸爬滾打,他從一名生產管理實習晉升為制造部夜間總調度,進而在2009年5月,被正式任命為制造部涂裝工作中心主任。

  一上任,涂裝工作中心的員工就給鄭云宇來了個下馬威——消極怠工。鄭云宇立即找到了幾個在員工中起帶頭表率作用的人,聽取他們的意見,開誠布公地交流,妥善解決問題。

  這場風波很快就過去了。計件工資分配公平了,員工們的干勁也足了。在鄭云宇的帶領下,整機涂裝周期由以往的4天縮短至2天;同時,鄭云宇大膽采用了諸多新技術,全面推廣應用桔紋漆,大大增強了三一科技履帶起重機油漆的質感、立體感、厚重感和安全感;保色增值氟碳環保油漆的應用,提高了漆膜的保光、保色性、自清潔性和耐候性能,從而實現了三一科技履帶起重機的長久保值;在行業內首次完全實現了100%部件涂裝,減少了整機噴涂油漆和工時的浪費,同時大大提高了涂裝效率。

  緊張忙碌的工作之余,鄭云宇可沒將他的看家本領給扔了。閑暇的時候,寫上幾個毛筆字,猶如給自己按摩一般讓他舒坦;篆刻的功夫也是日益精進,他所有書法作品上的印章,都是自己刻的;吹奏笛子也是鄭云宇娛樂同事的一門絕活,給個簡譜就能演繹曼妙的樂章。由于鄭云宇還學過畫畫,同事們經常打趣道:“再好好學個下棋,就是琴棋書畫全面發展的大才子啦。”

  對于在三一的發展,鄭云宇始終相信:“機遇留給有準備的人。”如果,你走入三一科技涂裝工作中心,看到一個锃亮的腦門,沒錯,那就是——鄭云宇 。

               (四)張寒:與港機設備一起成長 

  2007年2月,剛從華南理工大學畢業的張寒來到三一,加盟港機事業部研究院,這一年他26歲。不久,他就有幸參與了35噸港口輪胎吊的研發設計。“我那時候沒有太多實踐經驗,但是三一向來敢于啟用新人,我得到了很好的鍛煉機會。”張寒白天向項目組的老員工取經,晚上回家自學,惡補一個月后,他就順利上手了。當年8月,設計圖紙順利出爐,樣機試制時,張寒連續幾個月在車間跟進,及時協調、更改設計圖紙,確保樣機的及時下線。

  2008年3月,張寒設計思路靈活、擅長溝通協調的能力被領導看中,出任堆高機所所長助理,這時,他來到三一僅一年時間。在任期間,他充分調動團隊,促進了港機工業造型的升級換代,煥然一新的設備外觀得到客戶的好評。同時,他帶領堆高機所10人的團隊,輾轉各個工地,搜集、了解堆高機的實際故障案例,短短一年內,解決了堆高機存在的大部分重品問題,被譽為“特別能戰斗的團隊”。有一次,一輛堆高機在裝配時出現門架卡死故障,經現場診斷,原來是門架的滾輪軸出現故障。在更換滾輪軸時,張寒發現,這種滾輪軸安裝設計并不合理。于是,他改進設計,采用一種新的更簡易的方式安裝滾輪軸,成功解決了該故障。

  2009年6月,張寒被破格提拔為場橋所所長,行政和待遇級別為正部級,帶領一個絕大部分員工是80后的25人團隊。“80后的特點是接受能力強,但經驗不足,分組時,把有經驗的老員工與他們分在一塊,大家可以互相促進。”張寒說道。場橋為訂單式產品,客戶每訂購一臺產品,研究院就要按照客戶要求,設計一個新的場橋,因此日常設計任務繁多。但通過合理安排任務,場橋所不但完成了日常工作,還經常接下新產品設計的訂單。

  2010年8月,場橋所接到客戶訂單,要設計一臺門座式起重機。“當時我們并沒有接觸過門座式起重機,而客戶要求的交貨期較緊,這對我們是一個挑戰。”張寒立即帶領團隊進行市場調研,并參考其他成熟產品的設計,僅花了2個多月就完成產品設計,然而在產品付諸生產時,遇到了麻煩。由于門座式起重機部件過大,現有車間不具備生產條件,經過連夜商討,最終,他們聯合工藝研究院,設計制作了一套工裝,得以解決問題。談起工作中最愉快的事情,張寒說道:“最愉快的是通過自己的努力,圓滿完成了公司交給的任務,這讓我很有成就感。”
 
  如今,這個年輕的團隊正迅速成長,他們經手設計的一臺臺產品,正在為客戶創造價值。  

 
 
[ 資訊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違規舉報 ]  [ 關閉窗口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企業

?2006-2016 混凝土網版權所有

地址:上海市楊浦區國康路100號國際設計中心12樓 服務熱線:021-65983162

備案號: 滬ICP備09002744號-2 技術支持:上海砼網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滬公網安備 3101100200048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