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立河北雄安新區,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作出的重大歷史性戰略選擇,是千年大計,國家大事。兩年多來,在黨中央、國務院和河北省委、省政府的堅強領導下,這座創新之城、智慧之城、綠色之城的基礎越來越堅實,打造高質量發展全國樣板邁出堅實步伐。
近日,雄安新區專場主題新聞發布會舉行,雄安新區黨工委副書記、管委會常務副主任,雄安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田金昌;雄安新區黨工委委員、管委會副主任,公共服務局局長傅首清為發布人,介紹了雄安新區設立以來規劃建設取得的重要階段性成果。記者為您整理了新區2年多來取得的成績。
1. 兩年多來,共有60多位院士、200多個國內外團隊、1000多名國內外專家、2500多名專業技術人員參與新區規劃設計。
2. 目前,雄安新區規劃的頂層設計已經基本完成。“1+4+26”規劃體系基本形成。
3. 《河北雄安新區啟動區控制性詳細規劃》和《河北雄安新區起步區控制性規劃》向社會公示,征求公眾意見建議。
4. 容東片區控制性詳細規劃已于2018年12月經黨中央、國務院同意后印發實施。
5. 容西、寨里、雄東、昝崗等組團和片區控制性詳細規劃正在加緊深化,三縣縣城改造提升工作正在有序推進。
6. 大力推動容東片區、高鐵站片區、啟動區、起步區四個重點片區建設,重點實施白洋淀治理工程、基礎設施配套項目、新區內道路、對外交通網絡、防洪設施、綠化和水系工程、功能疏解和產業項目、智能城市建設等專項工程。
7. 構建“總指揮部+4個重點片區分指揮部+2個重大辦(重大項目辦、重大建設辦)”組織指揮架構,成立重大項目辦和重大建設辦。
8. 科學管控,構建了精準化、差別化、人性化的管控長效機制,有序推進征遷安置工作。
9. 今年謀劃實施69個重點建設項目,總投資初步概算將近3000億元。20個重點建設項目已組織進場施工之外,另有31個項目前期工作進入初步設計及施工圖設計階段。
10. 打造“1+4+5+6”行政審批和政務服務模式,即實行“一枚印章管到底”模式、提倡“四個一”政務服務(一門覆蓋、一窗受理、一網通辦、一幫到底)、實現“五最”目標(事項最全、環節最簡、流程最優、時間最短、服務最好)、推動“六化”改革(事項清單化、許可標準化、人員職業化、審批智慧化、平臺一體化、審管聯動化)。
11. 探索建立智慧城市管理模式,推行“大數據”和“大信用”管理。
12. 雄安已對全域33個鄉鎮、637個村開展了專題調研,完成“一鎮一村一冊”成果。
13. 初步確定了22個特色小城鎮的開發邊界和規模,謀劃了100個美麗鄉村的點位和規模。
14. 智能小鎮、康養小鎮、文創小鎮三個試點特色小城鎮和一批試點美麗鄉村規劃編制工作已先行啟動。
15. 對接教育部和部屬高校,雄安大學籌建已形成工作方案。
16. 雄安新區對外骨干路網建設全面展開,京雄高速一期工程開工建設,榮烏新線、京德高速一期工程和容易、安大施工通道9月底前陸續開工。到2020年,新區對外骨干交通網絡基本建成。
17. 雄安站已全面進入到主體結構施工階段,地鐵M1線施工完成70%,地下開發空間底板施工完成60%。
18. 京雄鐵路河北段路基工程地基處理全部完成,土石方填筑累計完成40%,橋梁工程完成73%,隧道工程完成87%。
19. 雄安西站在規劃。未來,雄安新區對外交通將構建“四縱兩橫”區域軌道交通網絡。
20. 南拒馬河防洪治理工程項目已完成土地清表45萬立方米,修筑運輸道路18公里,堤身土方填筑55萬立方米。
21. 雄安新區設立后的首個永久性水利工程白洋淀引黃泵站仍在緊張施工。截至目前,白洋淀引黃大樹劉泵站工程的任文干渠、清污閘及泵房進、出水池部分已經全部完工;泵房上下游主體工程已經澆筑至19.5m高程;驛站段樓梯間高程11.8m以下框架施工完成60%;管理房段高程11.8m以下框架施工完成80%。
22. 容西混凝土攪拌站項目施工階段信息化方案已搭建完成,智慧工地已建設完成,環境監測系統已安裝完成。
23. 目前共有55所新區學校與京津冀學校建立幫扶合作關系。北京援建雄安新區的交鑰匙項目“三校一院”(北海幼兒園、史家胡同小學、北京四中、宣武醫院)將在9月30日前開工。
24. 新區醫療衛生服務水平明顯提升,京津冀對口幫扶三縣15家縣直醫療衛生機構、33家鄉鎮衛生院。
25. 雄安新區目前累計造林17萬多畝,植樹1200余萬株,今年20萬畝造林項目正在實施。未來雄安新區森林覆蓋率要達到40%,新區規劃森林面積約為86萬畝,藍綠空間占比穩定在70%。
26. 謀劃實施6大類45個白洋淀治理工程項目,擬于2020年底前全部完工。
27. 以白洋淀78個淀中、淀邊村污水、垃圾、廁所等環境問題綜合治理先行項目為抓手,推動農村村容村貌改善。目前北排治理的28個村已率先實現生活污水收集、處理,污水不再直排進淀。
28. 2018年白洋淀進行了4次補水,2019年計劃再生態補水4億立方米。
29. 三縣的557個村中,有512個實現了垃圾清理和處置一體化管理,垃圾基本做到日產日清。
30. 新區606個有水納污坑塘全部完成治理。清理河道淀區垃圾400余萬立方米,整治入淀排污口1.1萬個,
31. 清理漁業養殖741處8萬余畝,圍堤圍埝水產養殖設施全部清除完畢。
32. 唐河污水庫一期工程污染治理和生態修復順利完成。
33. 133家涉水企業整改提高標準,做到不讓一滴污水流入白洋淀。
34. 流入白洋淀的三條河流都摘掉了劣五類水質的“帽子”。
35. 2018年白洋淀淀區主要污染物濃度實現“雙下降”,白洋淀湖心區水質穩定達到Ⅳ類。今年底前,白洋淀水質全面達到Ⅳ類標準。
36. 2018年雄安新區空氣質量綜合指數為6.50,較2016年(8.16)下降20.34%;PM2.5濃度為62微克/立方米,較2016年(84微克/立方米)下降26.19%。
37. 深入開展“雙創雙服”和萬人培訓、萬人就業“雙萬”工程,多渠道開發就業崗位,累計投入資金5000余萬元,培訓勞動力40萬人次。
38. 先后有20余家央企、40余家金融機構、100余家知名企業落戶新區。目前,登記進駐雄安新區的企業達3069家,大多數來自北京。首批進駐市民服務中心的26家高新技術企業,90%來自北京。
39. 12家中關村企業入駐雄安新區,與83家在京單位達成合作意向,擬在新區設立105個機構(項目)。
40. BAT(百度、阿里巴巴、騰訊)等26家高端高新企業開始掛牌,并入駐雄安市民服務中心辦公。
41. 與阿里巴巴、騰訊、百度簽訂了戰略合作協議,清華大學智能實驗室、互聯網產業園、中關村科技園等一大批項目正在積極推進。
42. 組織“記得住鄉愁”專項普查,摸清了新區鄉愁文化基本底數,截止目前共登記物質類鄉愁遺產2367處,非物質類186項。
43. 委托相關規劃設計研究院開展收集和整理鄉愁物件、確認和落實鄉愁空間元素、籌建鄉土記憶館。
44. 探索“留住鄉愁”數字化展示、管理與服務手段。將“留住鄉愁”相關數字信息納入到雄安CIM平臺系統。
45. 做好“鄉愁”文化宣傳及“鄉愁”遺產影像、文字等資料的留存。攝制《鄉愁·雄安》紀錄片;出版《記得住鄉愁——今天與明天之間的雄安》攝影集;舉辦“記得住鄉愁”攝影展;完成了對新區起步區和高鐵片區73個重點村的“鄉愁”遺產點VR航拍和攝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