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混凝土網
當前位置: 首頁 » 資訊 » 行業動態 » 正文

2018年水泥化解過剩產能取得初步成效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9-03-07  來源:中國混凝土網  作者:工信部原材料工業司
核心提示:2018年,工業和信息化部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深入推進水泥行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化解過剩產能取得初步成效。

2018年,工業和信息化部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深入推進水泥行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化解過剩產能取得初步成效。


一是產能得到有效控制。2018年底,全國水泥熟料總產能17.16億噸,同比減少5400萬噸,在2017年首次由升轉降基礎上繼續降低。全年水泥熟料產量14.22億噸,產能利用率逐漸趨向合理。按照“誰受益、誰付費”產能置換原則,2018年水泥行業共實施產能減量置換項目14個,涉及產能2500萬噸以上,當年新建項目數量明顯減少。


二是運行質量明顯改善。2018年全國水泥產量22.1億噸,同比下降5.3%(國家統計局年報數)。以PO42.5為代表的水泥全年平均價格427元/噸,同比上漲77元。全行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8823億元,同比增長25%,利潤總額1546億元,同比增長114%,均創歷史最好。行業銷售利潤率17.5%,高于整個工業平均值11個百分點。


三是產業結構逐步優化。前10家水泥企業(集團)熟料產能集中度已達64%,比2015年提高12個百分點,中國建材和安徽海螺水泥總產能分別為5.3億噸和3.35億噸,居世界第一和第三名。產品結構方面,正式取消32.5等級復合水泥標準。產業布局方面,通過跨省產能置換,華北、東北等過剩產能突出地區向西南省份轉移。水泥錯峰生產不僅緩解產能過剩矛盾,而且有效減少了采暖季污染物排放疊加。


四是去產能長效機制初步建立。通過嚴肅產能置換嚴禁新增產能,從投資源頭把好產能關口。建立分省產能清單制度和跨省置換聽證會制度,確保全國水泥總產能只減不增。依托大型企業組建產能整合平臺初見成效,吉林省由央企、地方國有和民營共同組建的水泥集團去年底正式掛牌運營,所屬產能占吉林省熟料產能的90%以上,山東淄博由七家企業聯合組建的水泥平臺公司運行近一年,優化了生產要素配置。


2019年,面對宏觀環境趨緊和下游市場需求偏軟的形勢,水泥行業經濟下行壓力不容忽視。特別是當前水泥行業產能過剩矛盾沒有根本解決,相當部分過剩產能只是處在停產狀態,隨著水泥價格和效益提升,隨時都有可能恢復生產沖擊市場。因此,水泥行業必須按照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要求,繼續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質量和效益為中心,牢固樹立新發展理念,鞏固化解過剩產能來之不易的成果,促進全行業邁向高質量發展。

 
 
[ 資訊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違規舉報 ]  [ 關閉窗口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企業

?2006-2016 混凝土網版權所有

地址:上海市楊浦區國康路100號國際設計中心12樓 服務熱線:021-65983162

備案號: 滬ICP備09002744號-2 技術支持:上海砼網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滬公網安備 3101100200048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