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水泥行業的漲價已經不是單純的市場經濟行為了,而是無序的,而且我們認為是暴漲,涉嫌哄抬物價。”12月12日,武漢混凝土協會會長袁向前向記者表示,上游原材料特別是水泥,兩個月內連續漲價多次,已經讓混凝土企業無法接受。
據了解,自11月份以來,截至12月12日,武漢市水泥價格已“五連漲”,單價從280元左右,邁過500元大關,單價上漲幅度接近100%。不只是武漢,近兩月全國多省迎來水泥漲價高峰期。
對此,水泥研究院負責人江勛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水泥價格上漲有諸多因素,但根本因素還是供需關系在主導。”此外,記者了解到,錯峰生產也是導致漲價的因素之一。
水泥價格40余天“五連漲”
“今年漲價形式與其他時期都不一樣,一個月漲好幾次。漲一次價我們就要去跟下游的施工單位協商,剛協商完又漲一次價。原材料隨意和無序的漲價到了我們無法接受的地步。”12月12日上午10點,武漢市江漢區江漢北路江都仕嘉A座3107室里,武漢混凝土協會組織召開會長會議,而在會前,會長袁向前在面對記者專訪時,反復向記者強調,上游的水泥生產企業及供應商,借機夸大環保整治及錯峰停窖的影響,涉嫌哄抬物價,牟取暴利。
記者從武漢混凝土協會提供的武漢市水泥企業的漲價函中發現,今年9月至11月,在兩個月的時間里,武漢多家水泥企業連續宣布漲價,漲價總額普遍接近200元/噸。其中,湖北媧石水泥廠漲價4次,漲價總額達到180元/噸。
另外,據武漢混凝土協會的不完全統計,自11月份以來,截至12月12日,武漢市水泥價格已“五連漲”,從單價280元左右,單邊上漲超過每噸200元,邁過500元大關,上漲幅度接近100%;礦粉單價也隨之上浮,部分礦粉單價上漲幅度也已經達到70%,砂因為長江及支流限采和關停采砂場,價格也一路單邊上揚,加上礦山限采和沿江沿河的碼頭關停和取締,也造成混凝土用石頭的大幅上漲和供應緊張局面。
對此,12月4日,武漢混凝土協會向武漢市發改委、經信委、建委等部分遞交了報告,反映上述情況,質疑上游的水泥生產企業及供應商,借機夸大環保整治及錯峰停窖的影響,哄抬物價,牟取暴利,并請求政府各相關部門給予重視并干預水泥的無序暴漲的亂象。
直至11日,事態并沒有得到改善,迫于價格無序、劇烈的上漲,致使企業無法正常的經營,在12月11日,武漢預拌混凝土生產企業出現全面自發停產的現象。
價格普遍增長 多地實施限價
據了解,每年的9月份之后都是水泥漲價的高峰期,不只武漢,全國都存在這種現象。
最新統計,目前除水泥價格傳統高地西藏外,山東、浙江、江蘇、上海、河南等地P.O42.5散裝水泥均價已超過500元/噸,湖北、安徽、北京、江西等另外8個省市也超過400元/噸。
與去年同期相比,江蘇漲幅最大,同比上漲高達84%,常州、無錫、鎮江、蘇州同比漲幅超過90%,個別地區甚至同比有翻倍增長。上海、浙江、安徽同比漲幅超過60%,其中,安徽部分地區漲幅也超過了90%。
“水泥每到9月份之后都會漲價,今年厲害一點,現在已經漲到480元一噸了,前段時間還賣420元的。”一位家住湖北宜昌,從事多年裝修工作的陳先生告訴記者。
“水泥漲價全國普遍都存在,貴州、海南都在限價,各有各的做法。”袁向前說道。
就在12月5日,貴州省預拌混凝土行業協會發文表示,由于近期部分地區“大扶貧”項目開工率較高,水泥等企業有協同壟斷漲價之嫌,為支持“大扶貧”工程項目建設,嚴禁水泥、混凝土等主要建筑材料產品趁勢漲價,價格不得高于《貴州省工程造價信息》發布的市場參考價格的5%。
據公開資料顯示,截至12月1日,海南水泥市場平均零售價格突破了每噸700元,比去年同期上漲了1倍以上,處于全國最高水平。以32.5強度普通硅酸鹽水泥為例,海南市場11月30日平均零售價格為每噸655元。經海南省政府同意,海南省發展與改革廳決定對水泥實行為期一個月的臨時價格干預措施。
武漢混凝土協會官方微信也于12月13日發文表示,混凝土企業的共同訴求已經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視,市城建委提出根據水泥等原材料大幅波動實際,由每月公布一次信息指導價改為每半月公布一次;市發改委緊急上報省發改委,采取相應措施;市經信委積極配合搭建雙方溝通交流平臺,根據市場波動,建立長效溝通協調機制。
供求關系、錯峰生產導致水泥價格上漲
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6年全國水泥總產能達34.36億噸,水泥平均產能利用率69.87%。2017年,水泥總產能已接近35億噸,產能利用率約70%。然而,2016年開始,水泥價格持續飆升,2017年尤其是8月以來,水泥價格持續超預期上漲,出現了與產能過剩背景相背離的罕見現象。根據中國水泥網數據,截至2017年12月7日,全國P.O42.5散裝水泥均價已經達到436.56元/噸,從年初以來累計暴漲40.39%,超過2001年至2016年期間的價格平均值(320元/噸)近110元/噸(漲幅達36%)。
“水泥價格上漲有諸多因素,但根本因素還是供需關系在主導。”江勛向記者解釋,“需求有淡旺季,舉個例子,某地的100萬噸在四季度才發生,而水泥廠不可能一直全年生產等到四季度使用。在淡季的時候水泥廠的產能減少,而在旺季的時候還要完成節能減排任務,即限電限煤,所以供應量出現短期不足的情況,漲價就很正常了。而具體漲價的幅度也是根據供需決定的。”
另外,錯峰生產也是導致漲價的因素之一。“大范圍嚴格的環保限產,導致大范圍大區域的水泥生產能力同時受限,價格從而上漲。水泥價格的上漲是被動的,行業自身并沒有具備穩定價格的能力,水泥價格也會在上漲因素消失后,不由自主地下跌,甚至暴跌。”在面對記者采訪時,世紀新峰水泥集團董事長諸葛文達向記者表示。
但據記者多方了解,今后的水泥價格依然會呈現上漲趨勢。
“《資源稅法》征求意見稿已經通過,這意味著,從礦山開采這塊來看,從價格走勢來看,還會是一個持續上揚的過程。”有業內法律相關人士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認為,“依據《反壟斷法》第17條,這是‘不公平的高價’。而水泥行業的這種不公平的高價對于下游需要用水泥的企業來講,顯失公平。然而不管是國際還是國內,不公平高價的界定實際上是比較困難的。”
中國水泥協會印發去產能行動計劃
12月11日,針對水泥產能繼續嚴重過剩的情況,中國水泥協會印發《水泥行業去產能行動計劃(2018~2020)》(下稱《行動計劃》)水泥產能過剩已嚴重阻礙了行業可持續發展,去產能將成為行業“十三五”的主攻堅戰。水泥行業去產能工作的重點是去熟料產能。去產能必須與遏制新增產能、淘汰落后產能、打擊無證生產產能、停止生產32.5強度等級水泥等措施齊頭并進。
《行動計劃》制定了三項主要目標任務,一是三年壓減熟料產能39270萬噸,關閉水泥粉磨站企業540家,使全國熟料產能平均利用率達到80%,水泥產能平均利用率達到70%,實現34號文件要求的“產能利用率達到合理水平”目標。
二是前10家大企業集團的全國熟料產能集中度達到70%以上,水泥產能集中度達到60%。力爭10個省區內前2家大企業熟料產能集中度達到65%,超額完成34號文件要求的目標。
三是設立去產能專項資金(基金),形成政府主導和市場機制結合的去產能機制。具體來看,2017年達到政策基本明確與出臺、方案成立、家底基本摸清,準備就緒。2018年上半年正式啟動運行。力爭在10個省區組建水泥投資管理公司,設立去產能專項資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