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瀘州市實現主城區建筑工地揚塵治理常態化管理,促進了瀘州環境空氣質量持續改善。瀘州市主要采取“三大措施”綜合防治建筑工地揚塵。一是源頭把關,嚴格執行文明施工條件審查和建筑施工揚塵防治方案審查;二是現場管控,大力推廣綠色建筑和綠色施工,推進省級標準化工地建設,嚴格落實現場圍擋、道路硬化、車輛沖洗、裸土覆蓋等揚塵防治措施;三是創新治理,逐步推廣霧炮機、噴淋系統等降塵新工藝,安裝遠程視頻監控系統,加大揚塵治理和在線監測。
降塵抑塵設備“全員上陣”
9月3日,在瀘州醫教園區基礎設施EPC+PPP工程現場,工地內的建筑材料放置規范,工程運輸車輛擺放整齊、車身干凈。同時,工地出入口建有沖洗平臺及過水池,車輛行駛到此處停下,并用高壓水槍把車輛的輪胎沖洗干凈,避免車輛帶泥上路。
該工地上有一個形似發射炮彈的設備。據了解,這個設備叫“霧炮機”,只要最新引進的揚塵在線監測系統顯示PM2.5或PM10數值超標,霧炮機就會啟動噴霧降塵,與工地內的噴淋系統一起,降低施工揚塵,使工地空氣質量達標。
瀘州醫教園區基礎設施EPC+PPP工程項目部安全總監彌三鵬說,在建筑工地現場采取揚塵治理措施后,取得了顯著效果,整個施工現場的空氣明顯清新許多,就連呼吸都順暢不少。“現在施工現場揚塵減少,就連晾在室外的衣服都沒有灰塵了。”他表示,以往辦公桌平均每天要清理一次,現在都是隔幾天才清理。
除了安裝噴淋系統、霧炮機外,該項目工地各種降塵抑塵設備“全員上陣”,讓瀘州醫教園區基礎設施EPC+PPP工程顯得更加整潔。
此外,該施工現場圍擋、物料堆放覆蓋、施工現場路面硬化、車輛沖洗、濕法作業、渣土運輸車輛密閉均按照標準進行。
據了解,今年以來,全市共投入800余萬元,購置防塵設施、配備車輛沖洗設備,在工地周邊設置圍擋、硬化施工現場道路、土方施工濕法作業均達到90%以上,揚塵得到有效控制。目前,已經申報省級標化工地5家,已通過省住建廳專家組復查驗收4家。
從源頭治理建筑施工揚塵
治理建筑施工揚塵,不僅要治標,還要治本。對此,瀘州加強源頭管理。
市建管局建筑施工安全監督室主任楊昌偉介紹說,瀘州市要求項目在辦理安全監督手續時,建設單位要按照規定向監督管理部門報送施工現場揚塵污染防治方案。施工現場圍擋、道路硬化、進出口沖洗的設施必須符合規范要求,未按照要求落實防塵措施的項目,不予辦理施工許可手續。
今年以來,瀘州建筑施工安全監督監控中心人員加大對建筑工地揚塵治理24小時輪流巡查頻率,適時掌控施工現場文明施工情況,發現問題,立即向責任主體單位或轄區建設行政主管部門發出整改信息。今年以來,市建管局共發出整改信息200余條,對存在問題較多或整改不徹底的5個項目進行了通報。
推進綠色建筑發展
今年4月,瀘州市首個建筑工業化pc構件項目在瀘州國家高新區納溪科技園全面開工建設。預計在今年底前建成投產的該項目總投資約3.5億元,生產規模約150萬平方米建筑面積,建成后可為瀘州市房屋、橋梁、水利、鐵路、管廊、路面鋪裝等,提供各類預制混凝土構件產品。
PC是預制裝配式混凝土結構的簡稱。相對現澆混凝土而言,PC構件在工廠里成批生產,實現“像造汽車一樣造房子”,然后把PC構件像“搭積木”一樣把房屋堆起來,具有節省資源、降低能耗、縮短工期等優勢,有利于改善施工現場雜亂、臨時道路泥濘、施工噪音擾民、空氣質量下降等不良現象,是綠色建筑發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