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堵車成為城市病,發展軌道交通成為城市治堵的途徑之一。2015年7月16日,濟南首條軌道交通——R1線試驗段開正式開工建設。近日,記者跟隨“牢記總書記囑托 奮力走在前列”——重大工程建設巡禮媒體采訪團在濟南軌道交通R1線試驗段采訪了解到,目前該段已有3座車站即將完工。
濟南軌交R1線試驗段前大彥車站已接近完工
在海棠路與芙蓉路交匯處南側,百余根樁基高高聳立,一座呈魚腹狀的車站也初見雛形。作為濟南首座完成主體施工的地鐵車站,R1線試驗段前大彥車站樣式為“雙柱島式魚腹形”。所謂島式魚腹車站,是在車站中部設置一組曲線,車站端部呈梭型,整個站臺中間寬、兩頭窄,活像一只魚的肚皮。車站地上部分共三層,第一層為變電所,第二層為站廳層,乘客可通過過街天橋在此進站、安檢、買票,第三層為候車、登車的站臺層,地下一層為電纜夾層及消防泵房。
R1線試驗段生產經理王冰告訴記者,目前,R1線試驗段的三個車站均在緊張施工中。“前大彥車站主體結構已于4月10日完成,目前正在進行車站圍護與附屬結構施工,另外兩個車站,池東站與園博園站均在施工站廳層,區間結構施工完成99%。”
此外,R1線高架段(除試驗段)的土建工程區間內承臺、墩柱、蓋梁均完成85%以上,四個車站均開始主體施工,整條高架線路按照工程節點計劃有序開展。
記者了解到,“綠色”成為R1線工程施工的一大亮點,利用車站太陽能光伏板,R1線再生制動能量回收技術每年可節約用電400余萬度。不得不提的是,R1線高架站外立面均采用清水混凝土,全線減少外裝修面積約3萬平方米,減少投資約3000萬元,這也是全國第一個采用清水混凝土的地鐵車站。
此外,結合海綿城市建設,濟南軌道交通建設采用地下水回灌、雨水收集等措施。R1線高架車站及區間,每年雨水回收可達20000立方米。目前,“R1線工程科技示范項目”成為國內整條線獲住建部立項支持的地鐵項目,將實現預制樁、光伏發電等42項綠色技術集成示范。同時,R1線LEED綠色認證,讓線路各項綠色、節能技術更系統化、標準化。
為建好全國首條清水混凝土干線,中建八局項目部專門成立創新創效工作室、技術攻關小組,先后經過98次混凝土配合比試驗,4次樣板對比,經專家組織驗收后,最終完成了清水混凝土施工工藝,歷時長達三個多月。
此外,在技術突破方面,利用虛擬建模的BIM技術,讓工程先在虛擬系統中先行塑造一遍,技術應用覆蓋率達100%,為整個工程建設保駕護航。項目先后發布QC成果4項;工法8項;在施工刊物發表論文3篇;專利4項;獲得公司級管理成果獎2項;申報局綜合技術和公司施工技術1項,參編地方標準三個,創效達650萬元,節約工期150天。
據介紹,濟南軌道交通R1線連接了濟南市長清老城區、大學城中心和西客站中心,串聯了創新谷、園博園、大學城、濟南西站等重點區域,支撐了濟南總體規劃提出“一城兩區”中的西部城區的發展。R1線在繞城高速以內以地下為主,繞城高速以外以高架為主。建成后西站到長清直達只需8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