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混凝土網
當前位置: 首頁 » 資訊 » 行業動態 » 正文

國際產能合作推動“一帶一路”國家工業化進程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6-09-23  來源:中國混凝土網  作者:中國經濟時報
核心提示:國際產能合作的核心是產業升級、產業優化、產業互補和產業協同,我們要挖掘與低端產業鏈的合作潛力,挖掘產能互補潛力,通過轉移產能實現產能優化配置,提升我們在國際產能優化組合中的地位,推動“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工業化進程。

日前,中國參與建設的英國最大核電站獲得英國政府批準,項目總投資180億美元,由中國與法國聯合投資,項目建設中將提供2.5萬個就業崗位,建成后將滿足英國7%的電力需求。這不僅是國際核電合作所取得的重要進展,也成為繼高鐵后,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進行國際產能合作的又一重要里程碑。


中國正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積極推動水電、核電、風電、太陽能等清潔、可再生能源的國際產能合作。在“一帶一路”建設中巴經濟走廊上,2015年,絲路基金向巴基斯坦投資16.5億美元,用于建設卡洛特水電站,解決當地的電力緊缺問題,這不僅為當地帶來光明與能量,也為其工業化進程提供了強大動力。


2008年金融危機逐步演變成全球性的經濟危機后,導致全球需求不足,貿易銳減,產能出現過剩。在世界經濟復蘇乏力的背景下,全球經濟發展不平衡問題依然嚴峻。原本處于后工業化或去工業化階段的發達國家,在金融危機后紛紛實施再工業化戰略,企圖重新奪回其在世界產業鏈價值鏈中的競爭優勢。而中東地區的多數國家依賴能源出口,單一的產業結構在油氣價格低位徘徊的情況下面臨的產能過剩也亟須調整。而大多數非洲國家正處于工業化前期或工業化早期階段,產業結構單一,在全球經濟波動中屢遭重創。而隨著全球產能分布不均,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產能過剩問題進一步凸顯,世界經濟結構失衡進一步加劇。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之間工業化水平差距較大,基本涵蓋了工業化進程的各個階段。歐亞之間“凹陷地帶”國家的工業化水平低是經濟發展滯后的重要原因,這正是“一帶一路”倡議提出的一個重要背景。中國作為世界上工業門類最齊全的國家,通過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開展國際產能合作,既可以提高沿線發展中國家的工業化水平,促進這些國家的經濟增長,又有助于實現世界經濟的可持續、平衡和包容性增長。


在“一帶一路”雙邊合作方面,目前我國已經與哈薩克斯坦、印尼、巴西、秘魯等20多個國家建立了機制化的產能合作。


從“一帶一路”的多邊合作來看,我國不僅與非盟簽署了諒解備忘錄,加強包括鐵路網、公路網、區域航空網、工業化領域在內的“三網一化”合作,為推進雙方務實合作,成立了中非產能合作基金。而且我國還通過對接歐洲投資計劃,設立中歐共同基金。我國與東盟、中東歐也在國際產能合作上都達成多項共識。


此外,我國還與法國開展了第三方市場合作,與韓國、英國、西班牙、德國等國家就共同開拓第三方市場達成重要共識。一批重大產能合作項目取得重大進展。鐵路方面,雅萬高鐵項目落地,中老鐵路、中泰鐵路相繼開工建設,匈塞鐵路啟動。電力方面,以英國核電站為標志,我國核電技術與法國及英國緊密合作。我國一批特高壓技術、標準和關鍵裝備也出口到沿線國家。


“一帶一路”著眼于構建全球價值鏈與跨國產能合作體系,2015年,為推動新一輪對外開放和增強國際競爭新優勢,我國公布了 《關于推進國際產能和裝備制造合作的指導意見》,提出加強國際產能合作開展互利合作。“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三年來,我國合作建設境外經貿合作區、跨境經濟合作區等各類產業園區80個,促進了沿線國家產業集群的發展。其中,中白工業園、中埃蘇伊士自由貿易區、中馬關丹產業園等標志性項目,不僅促進了開放合作,而且提升當地工業化水平,推進了產業集群發展,促進了亞歐各國的互利共贏,推動了新一輪經濟全球化,為全球經濟帶來了新的動力與希望。


經過三年來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共商共建共享,目前我國國際產能合作發展態勢良好。今年1—7月,我國非金融類對外直接投資1027.5億美元,同比增長61.8%。從行業分布情況來看,流向制造業的對外直接投資194億美元,同比增長230.7%,占比18.9%,其中流向裝備制造業130.3億美元,同比增長447.5%,占制造業對外投資的67.2%。尤其是我國裝備制造業產值已占全球的1/3,穩居世界首位。


作為132個國家的最大貿易合作伙伴和70多個國家的最大出口市場,中國在“一帶一路”沿線建設了75個經貿合作區,同20多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開展了機制化產能合作,各類雙多邊產能合作基金規模超過1000億美元。另外,中國設立了400億美元的絲路基金、倡議成立了資本達1000億美元的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并成立了一些雙邊、多邊的合作基金,這均在一定程度上支持和推進了國際產能合作,進一步提升沿線國家工業化水平。


為促進非洲經濟發展,我國宣布投入600億美元資金支持中非產能合作。埃塞俄比亞被打造成中非產能合作示范承接地,并聚焦肯尼亞、坦桑尼亞、埃及、南非等重點國家,共建非洲的“三網一化”。已經出臺的“中非工業化合作計劃”將結合非洲工業化進程,支持各類產業集聚區建設,推動裝備和產能集群式國際合作。


在中亞,中國與哈薩克斯坦的國際產能合作也成為“一帶一路”的典范。為促進工業化進程,完善工業體系,我國與哈薩克斯坦開展產能合作對接,所形成的第七輪早期收獲項目清單涉及52個項目241億美元,包括鋼鐵水泥等領域10個合作項目。


為改進單一產業結構,促進中東工業化進程,中國將設立150億美元的中東工業化專項貸款、100億美元商業性貸款、100億美元優惠性質貸款,支持開展中東產能合作。中國和阿拉伯國家構建的“1+2+3”合作格局的主軸就是能源合作。在幫助其解決能源過剩問題的同時,也在不斷創新能源合作模式。中方還在積極參與中東工業園區建設,包括重點推進中埃蘇伊士經貿合作區建設。


2015年中國與東盟雙邊貿易額達到4720億美元,年均增長率18.5%。雙方重大項目雅萬高鐵、中老鐵路、中泰鐵路已經開工或啟動,中柬桑河二級水電站項目、馬來西亞年產350萬噸鋼鐵廠項目正在推進。今年9月7日,中國和東盟簽訂《中國—東盟產能合作聯合聲明》,雙方將會形成更大的貿易合作空間。


在幫助單一產業結構國家完善產業結構的同時,還要幫助工業化初期階段的國家提升工業化水平。在剛剛閉幕的G20杭州峰會上,中國倡導G20第一次集體支持非洲和最不發達國家的工業化。非洲和最不發達國家一般處于工業化前期或工業化早期階段,需要發展以制造業為核心的工業來創造就業、支撐現代化進程。中國企業到這些地區投資可以有效幫助非洲利用自身優勢,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幫助非洲建立健全屬于自己的工業體系。還可以促進非洲和最不發達國家融入全球產業鏈和價值鏈,解決其基礎設施落后和人才儲備不足的問題,創造就業,改善民生。


中國倡導的國際產能合作同當年發達國家轉移過剩產能和構建不合理的國際分工有著本質區別。中國倡導的國際產能合作是在平等、互利的前提下,本著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則,實現對接合作,根據合作國的發展需要進行經濟技術合作,不涉及落后產能,而是優質產能,尤其是以中國優勢裝備制造業為主。國際產能合作的核心是產業升級、產業優化、產業互補和產業協同,我們要挖掘與低端產業鏈的合作潛力,挖掘產能互補潛力,通過轉移產能實現產能優化配置,提升我們在國際產能優化組合中的地位,推動“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工業化進程。

 
 
[ 資訊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違規舉報 ]  [ 關閉窗口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企業

?2006-2016 混凝土網版權所有

地址:上海市楊浦區國康路100號國際設計中心12樓 服務熱線:021-65983162

備案號: 滬ICP備09002744號-2 技術支持:上海砼網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滬公網安備 3101100200048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