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銀在報告中估計,2015年六大產能過剩行業(煤炭、鋼鐵、水泥、平板玻璃、鋁、造船)的總負債達到10萬億元,其中8.7萬億為債務,而其余部分為應付賬款。煤炭和鋼鐵行業總計未償付債務達到7萬億元,其中,4萬億為銀行貸款,其余部分為債券和影子銀行信貸。
在6個產能過剩的行業中,2015年底債券余額(包括中票和短融等)共1.6萬億,其中有7000多億將在今年年底前到期。雖然這幾年經濟增速放緩,但煤炭和鋼鐵行業產能仍因此前的投資而上升。而內需疲軟、工業品價格下降導致這些行業虧損情況惡化。瑞銀估計,在產能過剩行業中,息稅前利潤低于利息支出公司的債務占總債務比重達25-30%,這意味著這些行業整體債務的潛在壞賬率可能高達25%-30%。
瑞銀認為,去產能將通過以下途徑影響金融行業:
1)企業關停和重組加速,銀行不良貸款增加;
2)企業非貸款信貸違約增加,影響銀行和非銀行金融機構資產負債表;
3)其他過剩產能相關行業壞賬增長。這對信貸市場和銀行間市場流動性的影響相對難以量化、也不易處理。
去產能10%所產生的壞賬影響預計將明顯大于10%。如果嚴重虧損的企業被關停,這些企業的銀行貸款將無法展期循環、其存量債務將難以繼續通過發行債券或影子銀行信貸維持。這意味著這些企業的所有債務實際上都將成為“壞賬”。但是,去產能對金融業(特別是銀行)的拖累程度將最終取決于決策層以何種方式解決壞賬問題,以及相關實體如何劃分還賬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