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混凝土網
當前位置: 首頁 » 資訊 » 行業動態 » 正文

化解產能過剩或引發第三次失業高峰?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5-11-25  來源:中國混凝土網  作者:中國經濟導報 公欣
核心提示:產能過剩、霧霾頻發,鋼鐵、建材等行業進入大幅壓縮產能的階段。淘汰落后、轉型升級的未來趨勢毋庸置疑,但這也意味著不少職工的飯碗受到影響。化解產能或可導致第三次失業高峰?

產能過剩、霧霾頻發,鋼鐵、建材等行業進入大幅壓縮產能的階段。淘汰落后、轉型升級的未來趨勢毋庸置疑,但這也意味著不少職工的飯碗受到影響。


由此,企業穩崗壓力不斷增大,如何保障受影響職工的就業問題成為當務之急。一時間,專家中有預言產能過剩引發第三次失業高峰者,亦有表示否定者,孰是孰非,難以辨別。“但職工再就業難,政府和企業都有不足之處,需加以重視。”受訪專家對記者強調。


化解產能或可導致第三次失業高峰?


化解產能過剩、淘汰落后產能,是經濟轉型的關鍵一步,但帶來人員安置問題。


“化解產能過剩意味著工作崗位的減少和富余人員的增加。即便是在崗的職工,也因為企業效益不好和降低成本的原因,面臨著10%~40%不同幅度的降薪。由于企業虧損,甚至有一些職工的基本權益也不同程度上受到損害。”中國就業協會副會長陳宇對記者坦言。


而據人社部調查,當前,化解產能過剩,部分地區和企業職工就業任務非常繁重。矛盾最突出的當數河北省。河北省人社廳提供的數據顯示,到2017年,河北省化解產能過剩涉及職工達到54.7萬人。


對此,國家信息中心博士高輝清表示,如果把知青返城算作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的第一次失業高峰,把上世紀90年代的國企工人下崗算作第二次失業高峰,那么當前我國經濟面臨的產能過剩問題有可能導致第三次失業高峰。


在高輝清看來,當前我國經濟運行狀況與上次失業高峰爆發之前相比有不少的類似之處。從某種意義上講,當前的經濟狀況可能比當年還嚴重些。也就是說,我們即將面臨的產能過剩局面的嚴峻程度是前所未有的。


但也有受訪專家持不同觀點。中國勞動保障科學研究院博士黃湘閩認為,從目前調研掌握的情況看,化解產能過剩尚未對全國就業穩定造成沖擊。一方面是因為國家已出臺并實施了一系列有針對性的、積極的促進就業的措施;另一方面是出于用工儲備、裁員成本以及社會責任等因素的考慮,多數受影響企業暫時尚未采取大規模裁員手段。但是在經濟下行、市場低迷和融資困難的不利條件下,絕大多數受影響企業的經營出現困難。一旦企業資金鏈斷裂,將可能導致短期內大量失業人員增加,潛在失業風險巨大。


減崗減產 職工再就業難


那么,淘汰落后,減崗減產,職工到哪兒去尋找新的就業崗位?


據記者了解,一般來說,地方政府通常不希望企業因為壓減產能而與職工解除勞動合同,而是要求企業最大限度穩定崗位。在這一輪淘汰


落后產能之初,只要不是全面停產、倒閉的企業,企業對于淘汰部分生產線而富余出來的職工,通常先在內部進行崗位調劑,讓職工轉崗轉產而不是失業。以河北為例,數據顯示,2011年~2013年,河北省淘汰落后產能企業826家,涉及職工12萬人。這其中52%的職工通過轉崗、轉產留用等渠道得到安置,比例占到一半以上。


但陳宇指出,隨著壓減產能任務的推進,企業通過內部轉崗轉產來安置員工的空間越來越小,一些還未淘汰的落后產能也到了必須關停的時候。“同時,企業中有能力自謀職業的職工大多已主動尋找出路,需要安置的恰恰是就業難度大、競爭力弱的職工。”


據人社部對部分省份的調查顯示,目前受影響的職工有3個特點。其一,平均年齡偏大,老職工居多,40歲以上的占受調查企業員工的45%。其二,職工文化水平較低,技能單一,中學及以下學歷的占70%。其三,多數企業受影響職工工齡長。


調查中,許多職工表示,完全靠自己到市場上再找一份工作很困難,同時由于家庭負擔重、抗風險能力差,感覺自己沒能力去創業。


再就業難政府和企業“錯”在了哪兒?


據黃湘閩介紹,調研顯示,在化解產能過剩中,政府對于如何促進職工就業存在著責任缺位、責任越位和責任錯位的問題。“以責任錯位為例,主要表現在政策設計上還存在較大的改進空間。由于絕大多數受影響職工實際上處于待崗、培訓、放假、內退等‘潛在失業’狀態,而非真正意義上的失業,因此無法享受現有就業扶持政策。”


目前,企業的穩崗壓力也在不斷加大。“又要投資搞轉型,又要拿錢給職工發基本生活費、繳納社保、支付經濟補償金,還要花錢組織職工進行轉崗培訓,真的沒錢了。”山東一家建材企業的負責人李強說。


壓減產能,盡管政府部門多次強調要盡可能少裁員,通過轉型升級創造新崗位,但企業紛紛表示轉型不易。特別是鋼鐵、建材這類行業,存在全行業產能過剩的問題。不論低端產品還是中高端產品,去庫存壓力都很大。“轉型往哪兒轉?轉型升級的錢從哪兒來?”李強無奈地問。


對此,受訪專家認為,目前絕大多數企業已成為獨立的市場主體,政府鼓勵企業穩崗的同時,要允許企業在法律范圍內調配包括勞動力在內的各項要素資源。對面臨裁員的職工,政府應保護其合法權益,如獲得相應的經濟補償和社會保障等。


中國冶金工業規劃研究院院長李新創強調,國家應盡快制定系統的產能退出機制,對由于轉型升級而帶來的失業、生活困難問題兜底,并由財政對退出產能集中的地區給予必要的扶持,妥善處理好關停企業的職工安置問題。

 
 
[ 資訊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違規舉報 ]  [ 關閉窗口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企業

?2006-2016 混凝土網版權所有

地址:上海市楊浦區國康路100號國際設計中心12樓 服務熱線:021-65983162

備案號: 滬ICP備09002744號-2 技術支持:上海砼網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滬公網安備 3101100200048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