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泥行業的“重組”自2005年以后,在政府部門和行業協會的積極倡導下,不斷取得進展,通過近10年的“結構調整”和“兼并重組”,我國水泥行業的產業集中度得到了大幅度提升,涌現出了以中國建材、海螺水泥等多家世界級的大型企業集團。根據中國水泥協會統計,截至2014年,我國前十家水泥熟料企業集中度已經達到52%。
雖然,水泥行業集中度得到了大幅提升,但經過梳理,我們看到2012年之前的“兼并重組”,主要是以大企業兼并中小型水泥企業的“產能重組”模式進行的,這種模式雖然提高了大企業的產能,市場份額也得到了一定提高,但從市場表現上看市場話語權的提升并不明顯。筆者認為,水泥行業“重組”的目的,必須應以大幅度提高水泥市場的話語權為根本“出發點”,以“市場”為抓手,只有這樣,水泥市場競爭環境才能回歸合理的水平,提升行業企業效益。
筆者在與水泥行業同仁們交流時,一致認為當前水泥行業的“兼并重組”,應從過去的“產能重組”模式,向大企業間的“資本重組”—“資產重組”—“市場重組”—“利益重組”的模式轉變,只有當大企業之間通過“資產重組”而進行深度融合后,他們的利益才能捆綁、趨同,從而實現對“市場的重組”,進而實現“利益的重組”,達成“重組”的真正目的。中國水泥行業如果仍只停留在以兼并、收購中小型企業模式的重組,或以現行的相互持股為主要重組手段的“資本重組”,而不進行大企業之間通過“資產重組”而實現“市場重組”,中國水泥市場的自律則顯得蒼白無力,水泥價格回歸理性之路也將很漫長。
眾所周知,有的水泥巨頭,在進入中國水泥市場后,大多是以收購中、小型水泥生產線(2500t/d以下)為主的“產能重組”,自建大型生產線較少,筆者在2011年曾預判,這類企業在中國的水泥市場可能會嚴重萎縮,甚至未來有可能被市場淘汰出局,而中國有些企業仍在重復外企的“前車之轍”,通過“產能重組”方式取得的生產線大多是中、小規模的生產線(2500t/d以下),往往使企業造成“大(產能)而不強(市場話語權)”的結果,事實證明,這些大企業通過“產能重組”方式雖然取得了“產業集中度”,卻并沒有獲得應有的“市場集中度”,沒有取得理想的效益。而中國的大型水泥企業集團又往往在大多數省份均同時進行了產能布局,結果造成今天各省都有多個大型水泥企業并存的局面,這也是造成今天全國水泥市場自律 “雷聲大,雨點小”的重要原因!而目前許多大企業之間以相互持股方式進行的“資本重組”的效果有待觀察。事實上,有的企業之間進行的“資本重組”并未收到預期的效益。說到底,大企業之間的“市場重組”才是使水泥市場價格回歸理性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