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嘉興市經濟和建筑業的迅速增長,尤其是嘉興市頒布禁止現場攪拌混凝土政策以來,嘉興市預拌混凝土市場得到了迅猛發展,預拌混凝土生產企業規模不斷擴大,產量不斷上升,預拌混凝土的使用已經覆蓋了全市城鄉各類型建筑施工現場。總體看來,嘉興市的預拌混凝土市場已經進入成熟期,產能嚴重過剩,已經陷入過度競爭的階段,特別是目前嘉興市固定資產投資增速放緩,房地產市場整體低迷的形勢下,如何在市場化條件下健全混凝土市場監管機制,更好的促進嘉興市預拌混凝土市場健康穩定可持續發展,值得思考研究。
一、行業發展的基本情況
目前,嘉興市共有預拌混凝土企業51家,年設計預拌混凝土生產能力3525萬立方米,2014年實際供應混凝土1818.47萬立方米,同比增長13.46%,全年累計實現銷售產值60億元。
1、產量與產能名列全省前茅。
2014年,嘉興市混凝土供應量名列全省第四位,占全省總供應量的10.28%;混凝土年設計生產能力達到3525萬立方米,占全省生產能力的10.62%。在建筑領域,預拌混凝土占澆筑混凝土重量的比例已超過80%,與經濟發達水平相當。各項技術經濟指標在全省同行業中繼續保持領先位置。
2、行業信息化建設日益普及。
目前,嘉興市已有3家企業建立了混凝土企業信息化建設與管理控制系統(ERP),從原材料采購到生產、施工、決算實現全過程全方位信息化、網絡化監督、管理和控制。51家企業全部使用了GPS/GPRS車載設備和車輛管理系統。桐鄉等地還專門建立混凝土車輛信息管理平臺,統一監督管理區域內混凝土攪拌車運行情況。
3、綠色發展取得初步成果。
隨著“五水共治”、大氣污染防治工作的全面推開,嘉興市積極打造綠色產業鏈,實踐環保生產,努力推進全市混凝土行業由傳統消耗型產業向綠色環保型產業升級。截止到2014年底,全市完成全封閉改造混凝土攪拌站8家,占全部混凝土攪拌站約15.69%;著手已啟動全封閉改造混凝土攪拌站18家,占全部混凝土攪拌站約35.29%。
4、全市城鄉實現基本覆蓋。
目前,全市混凝土企業共有51家,其中市區16家,港區1家,嘉善7家,平湖5家,海鹽4家,海寧8家,桐鄉10家。按照混凝土攪拌站服務半徑常規約為25公里,混凝土平均運距15公里的設計,全市主要建設區均在混凝土企業服務半徑以內,包括對農村混凝土的需求也能滿足供應。
5、高性能混凝土逐漸普及。
根據“十二五”期間要大力發展高性能和高耐久性混凝土的要求,嘉興市以標準規范為抓手,積極促進高性能混凝土的發展和應用,2014年,全市建設工程中使用的混凝土中,C10-C30強度等級的混凝土用量占總量的75%,其中用量最大的C25混凝土占60%,C30及以上的級別的混凝土用量占25%,中高強度混凝土的比重逐年增加,最高強度等級達到C60。
二、行業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1、產能過剩比較嚴重。由于混凝土行業市場準入門檻較低,各行業主管部門缺乏有效統籌布局手段,投資建站無序,產能嚴重過剩,設備閑置情況突出。2014年,全市混凝土設計產能達到3525萬立方米,供應量僅1818.47萬平方米,產能過剩達49%。同時,房地產業興旺與否,直接關系到混凝土行業的發展。2014年,嘉興市房地產業開發投資525.7億元,同比僅上升2.9%,嘉興市房地產業低迷拉低了混凝土的供應量,預計房地產業的低迷將持續相當一段時間,對嘉興市混凝土市場的壓力將進一步凸顯。
2、應收賬款居高不下。目前,應收賬款已經成為嘉興市混凝土企業發展乃至生存的首要問題。據不完全統計,至2014年底,全市51家混凝土企業歷年累計應收賬款達31億元,占2014年銷售額的51.67%,平均每家企業應收賬款達64萬元,最高的一家欠款達2.35億元。大部分混凝土企業當年回款率不到50%,所謂舊款未清,新賬又拖,由此陷入惡性循環的怪圈,導致企業財務成本進一步加大。
3、發展方式有待提高。多年來粗放式的發展,積累了大量的問題和矛盾。長期以來產能嚴重過剩的問題始終沒有得到有效解決。過剩的產能,導致市場價格進一步走低,進而直接沖擊到產品質量的底線,改善市場競爭環境的難度越來越大。盲目發展,無序擴展,都造成了社會資源的嚴重浪費。廢渣、廢水任意排放現象普遍存在,粉塵、噪音污染比較嚴重。低水平、同質化發展方式與嘉興市經濟社會的發展不相適應。同時,管理、研發等方面人才缺乏,導致企業管理能力、技術創新能力不足,大多數企業缺乏發展后勁。
4、空間布局不盡合理。按照《嘉興市預拌混凝土與砂漿行業發展規劃(2010—2015年)》(嘉發改〔2010〕157號)的要求,由于當時嘉興市預拌混凝土企業已經產能過剩,提出到2015年原則上不再新批上新的預拌混凝土企業。但是,目前嘉興市混凝土企業已經達到51家,比2009年底的29家新增近一倍。特別是市本級集中了17家混凝土企業,產能達1125萬立方米,嚴重超過當地實際使用量。
5、內部管理不夠完善。大多數混凝土企業的規章制度、崗位責任制存在不健全現象,部分企業除了各項制度缺失之外,甚至沒有專門的質量管理機構。質量保證體系不能長效運轉,部分企業雖然建立了質量保證體系,但不能常態化運轉,質量體系控制未能真正落實于質量控制全過程。同時,技術人員不符合規定要求現象仍普遍存在,企業技術人員業務素質低、業務水平良莠不齊,有的企業實驗室持證上崗的專職試驗人員人數甚至不能滿足規定要求,混凝土質量不能得到有效保證。
三、對策建議
隨著經濟增長腳步的放緩,嘉興市的經濟市場進入了平穩過渡期,預計今后嘉興市混凝土行業規模擴張將會大幅減緩,未來幾年,是嘉興市混凝土行業結構調整的重要戰略機遇期。走綠色發展道路將成為轉變發展方式的必然選擇。下一步,只有通過轉型升級,加強市場監管,完善地方行業標準,提升產品質量,實現綠色生產,才能使整個行業的發展有實質性突破。
1、加強有效監管,淘汰落后產能。
相關部門應按照規劃布局,在充分發揮市場競爭機制的同時,加強引導和調控,合理控制新增產能,要有效建立市場準入和退出機制,研究制定《嘉興市預拌混凝土綠色生產管理辦法》,推動企業創新技術改造,加大淘汰落后產能力度,從行業標準、綠色生產、節能減排、市場監管等方面入手,提高企業準入門檻,從而優化和調整產業結構,促進優勢企業做大、做強、做精。扶持優勢企業進行資源整合,以現有存量整合為主,用市場化運作方式,推進企業間的聯合重組,淘汰規模小、污染大、技術水平低的落后小企業,取締無資質預拌混凝土企業,通過整合現有資源和產業布局,進一步提高產業集中度,進一步規范市場秩序,提高行業整體發展水平。
2、完善行管體系,規范市場秩序。
行業協會作為混凝土企業的自發建立的組織,在規范混凝土市場秩序、協調與政府各部門及各企業間的關系,對從業人員的各類培訓、對新技術新產品新材料的推廣與應用、國內外行業間相互交流及為企業服務等方面均能發揮一定作用。支持行業協會為規范市場秩序,探索建立標準示范、市場誠信、質量強企、優勝劣汰等行業自律和互律制約等制度,促進嘉興市混凝土行業的健康發展。
3、深化內部管理,加強質量控制。
混凝土企業要嚴格按照《預拌混凝土質量管理規程》等有關工程技術標準要求,對原材料檢驗,生產過程質量控制,產品出廠檢驗及運輸等環節嚴格控制,同時加強混凝土試驗室管理,全面實施規范化建設,確保預拌混凝土產品質量。施工單位、監理單位要加強施工現場的混凝土質量控制,嚴格按照混凝土企業提交的“產品使用說明書(技術交底文件)施工,不得向混凝土拌合物中加水或其他成分。有關部門應加強對預拌混凝土企業資質的動態核查和質量監督抽查行為,對問題企業堅決要求整改,并向社會公開檢查結果。
4、加快技術創新,推動轉型升級。
混凝土行業可持續發展的出路,只有通過技術創新,才能實現或達到減少資源和能源消耗、減少污染物排放的目標。要以新技術、新材料的研究與應用為抓手,在高性能高耐久性混凝土、機制砂應用、新型混凝土外加劑應用、低摻量水泥混凝土、工業廢料與建筑垃圾應用、混凝土漿水再利用等方面,積極引進國內外現有新技術,開發新產品。從技術和標準兩個方面入手,最大限度的減少水泥用量,達到節能減排的目的。龍頭企業應把創新放在企業可持續發展的首要位置,以提高混凝土附加值為突破口,盡可能采用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新設備。
5、轉變發展方式,實現綠色發展。
宏觀經濟形勢要求混凝土行業轉變發展方式刻不容緩,需要行業主動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新變化,把推動發展的立足點聚焦到綠色生產,提高質量和效益上來。要引導企業從數量擴張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從單一產品向多元產品轉型,由粗放型發展向集約型發展轉變,依靠技術進步,品牌建設,通過提高從業人員的綜合素質和創新管理模式,來到達提高運營效率的目的。目前,嘉興市大部分混凝土企業的生產成本控制水平,綜合管理模式,能源、資源利用效率和污染物治理能力與發達國家和國內先進同行相比,仍有不小差距。只有引入現代企業管理機制,以節能環保作為企業轉型的突破口,真正把降低能源、資源消耗,降低污染排放,實現綠色生產作為企業生存和發展的重點,用綠色生產打造企業的品牌,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集約化、專業化、信息化是混凝土發展的方向,在新的形勢下,混凝土企業應以轉變生產經營方式為主線,集環保、節能、信息與一體,將生產、供應全過程中的各個環節集成為一個完整的體系,用信息化推動精細化,實現生產、供應、銷售等整個流程的規范化管理,提升市場快速反應、資源配置、生產組織、減本增效的能力,在成本控制、效率、品質等方面充分體現企業的優勢,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6、加強相互合作,解決融資難題。
混凝土企業要充分利用各種社會資源,積極發揮行業協會的統籌、協調作用,努力創造條件,克服混凝土企業融資渠道狹窄,融資方式單一、融資成本高等困難,從而改善企業投資環境,緩解企業的資金壓力。鼓勵引導有條件的大型混凝土龍頭企業直接與資本市場對接,中小混凝土企業要積極探索和嘗試多種合作模式,努力在資本市場上獲得融資平臺。同時,企業要把抵御資金風險和財產風險放在重要位置,保證存量資產的安全性。要嚴格控制應收賬款,有效提高資金使用效率。減少銀行貸款,降低財務費用。拒絕社會高利貸,規避企業經營風險。要審時度勢,共同抵制低價無序競爭、墊資銷售,把產品質量、售后服務作為市場競爭的主要手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