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混凝土網
當前位置: 首頁 » 資訊 » 行業動態 » 正文

房地產:橫看成嶺側成峰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5-07-21  來源:中國混凝土網  作者:經濟日報
核心提示:一房牽動眾人心,記者四看探究竟。由于身負發展、民生、投資等多重屬性,房地產市場的起起伏伏也被賦予了多種含義。房價漲跌,令人糾結;樓市調控,引人注目;民生改善,讓人期盼。只有沖破利益、情感等浮云的遮蔽,不糾纏于一時、一域的進退,才能將房地產市場看個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

一房牽動眾人心,記者四看探究竟。由于身負發展、民生、投資等多重屬性,房地產市場的起起伏伏也被賦予了多種含義。房價漲跌,令人糾結;樓市調控,引人注目;民生改善,讓人期盼。只有沖破利益、情感等浮云的遮蔽,不糾纏于一時、一域的進退,才能將房地產市場看個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


一看——


波動屬正常


近一段時間以來,我國房地產市場價格出現了一定程度的波動,在部分城市、部分區域,房價波動幅度還較大。值得注意的是,看似矛盾的“房地產泡沫論”和“房地產崩盤論”,同時在此輪行情中滋長、發酵、蔓延。房價一漲,就稱“有泡沫”;房價一跌,就呼“要崩盤”。類似言論,以自媒體平臺尤甚。筆者以為,脫離房地產的市場規律、政策背景和消費預期,臉譜化地看待房價短期漲跌,恐失公允。


世界上沒有只漲不跌的市場,也沒有只跌不漲的買賣。承載著消費、投資、民生等多種屬性的房地產市場,沉浮起落是市場規律使然。倘若過于糾結短期房價漲跌、波動,缺乏對房價長期性、趨勢性、規律性的理性預期,就會糾纏于一時、一域的得失,難以窺見整個市場的全貌,也難以得出全面結論,進而作出正確決策。


有形的漲跌,是無形的市場規律運行的結果。當前,一、二線和三、四線城市的房地產市場,可謂幾家歡喜幾家愁。其間,供求關系的變遷在很大程度上左右著房價。一、二線城市由于土地稀缺、房屋稀缺,特別是個別地段的學區房、小戶型資源稀缺,更是一房難求,剛性需求和改善型需求給房價上行注入了動力。反觀三、四線城市,由于前期一擁而上的房地產項目提供了豐沛的存量,在房地產市場低迷的預期下,需求端發力不足,使得三、四線城市房價整體低位運行。但這也是對前期市場過熱的正常回調。倘若以三、四線城市房價為錨定,由此判斷一、二線城市房價有泡沫,又或者,以一、二線城市成交量為標準,由此推斷三、四線城市房市要崩盤,都是不可取的。


表層的漲跌,是深層的政府分類調控的反映。房地產市場不是鐵板一塊,政府調控手段也日益多元。近年來,從中央到地方的政府和部門,堅持分類調控、因地施策,突出政策調整的針對性、差異化。給那些房價高企的一、二線城市吃“退燒藥”,調控重點放在防止房價過快上漲上,通過采取限購措施、增加購房成本、提高保障房供應等手段,降低房價大漲預期。給那些房價下行壓力較大的三、四線城市打“預防針”,采取嚴格控制土地供應、積極回購存量商品房等措施,確保房地產市場穩定。從近一段時間的70個大中城市房價運行軌跡來看,個性化的分類調控正在發揮作用。


客觀的漲跌,是主觀的消費心理分化的必然。有人的地方就有市場,有市場的地方就有預期。而預期,正是影響價格走向的重要因素。經過數年的深度調整、轉型,房地產市場參與者的消費預期也在逐步分化。熱點城市、熱點區域的購房者,部分人從心理上認為其所在區域的房價已調整到位,在限購政策松綁、購房成本降低,及行政規劃政策的激勵下,不再一味持幣觀望。偏冷城市或區域的購房者,從此前認定房價只漲不跌的恐慌中冷靜下來,也不再盲目貸款消費。分化的心理造就了分化的市場,體現在價格上就是房價的漲跌不一。


風物長宜放眼量。只有跳出短期房價波動,才能更加清晰地掌握房地產市場的脈絡和趨勢,隨勢而動,趁勢而為。如果將房地產市場放在中國經濟宏觀環境下,就不難發現,中國離“2030年城鎮化率達70%”的目標仍有相當長一段路要走,房地產在其間仍需大有作為;經濟新常態之下,房地產作為一個關聯度高、涉及面廣、帶動力強的產業,在其間仍具有較大發展空間。而如果將房地產市場放在民生改善的微觀背景之下,也不難發現,當前大量剛性需求和改善型需求依舊十分旺盛……可以說,房地產市場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仍將處于上升時期,不存在所謂“崩盤”之憂。


當然,這并不是說房價會隨著市場的繁榮而一路走高。隨著宏觀調控政策的科學高效,房地產自身調整步伐的深入持續,消費者消費心態的理性成熟,房價已不再具備暴漲的條件,房地產產業也正逐步作別黃金時代,迎來更加理性、成熟的新階段。中國經濟新常態的重要內涵之一,便是實現有質量的增長,房地產行業同樣也不能例外。


二看——


回暖穩增長


近日,國家統計局發布70個大中城市住宅銷售價格統計數據,6月份70個大中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和二手住宅價格環比上漲的城市分別有27個和42個,分別比上月增加7個和5個。


房地產市場量價齊增、庫存下行的態勢表明,隨著中央特別是各地一系列利好政策的刺激,市場需求持續釋放,市場成交逐步回升,樓市逐步回暖趨勢基本確立。在當前經濟下行壓力不斷加大的形勢下,房地產市場的逐步回暖和平穩發展,無疑是個好消息。


在不少人看來,所謂房地產無非就是開發商買地、蓋樓、賣房。但事實上,房地產一頭連著投資、一頭連著消費,是一個關聯效應十分明顯的行業。保持房地產的穩定健康發展,對穩定投資、擴大消費、增加財政,進而對穩定增長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2015年,我國國民經濟的目標增速是7%左右。要完成這一目標,就必須充分發揮好消費的基礎性作用和投資的關鍵性作用,保持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更是至關重要。一份研究資料表明,房地產投資每變動1%,將導致總產出和GDP在原基礎上分別變動0.25%,城鎮固定資產投資總額在原基礎上變動0.57%,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在原基礎上變動0.088%。


可見,房地產行業具有“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功效,其平穩健康發展,將會對整個國民經濟持續增長形成重要支撐。


作為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房地產市場的健康發展,也將帶動許多相關行業的生產和消費。據統計,我國每年鋼材的25%、水泥的70%、木材的40%、玻璃的70%和塑料制品的25%都用于房地產開發建設;與房地產業直接相關的行業達60多個,關聯行業100多個。在房地產開發建設中,僅住宅建設需要的建筑材料和零部件就達2000種以上;每增加1億元的住宅投資,其他23個相關產業就相應增加投入1.479億元;住宅消費的提高能帶動建材、化工、家電、裝飾及家具等生活資料和生活消費資料的相應增長,其比率大約是1∶6。換言之,房地產市場的發展,不僅能帶動鋼鐵、水泥等產能過剩行業的產能消化;也將帶動家居建材、家電等產業的發展,促進消費結構升級和產品更新換代。


從擴大消費需求的角度看,我國市場對房地產仍然有一定的市場需求空間。一方面,我國正處于城鎮化快速發展的階段,我國城鎮人口達6.7億,到2030年城鎮化率要達到70%,還有大量的人口進城?!叭齻€一億人”的城鎮化,將帶來大量的農村危房、城中村、城鎮棚戶區的改造,產生巨大的住房需求。另一方面,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改善性需求將持續釋放;隨著“單獨二胎”政策的放開,將給不少家庭帶來新的住房需求等等。這些因素都將為房地產行業的持續健康發展提供廣闊的市場空間。


與此同時,我們也不應該寄望地方政府繼續用大手筆投資的方式來刺激房地產行業,進而拉動GDP增長。畢竟,這種調控方式很容易導致資產負債率太高,或導致資金鏈斷裂,對實體經濟發展帶來更多負面作用。


不指望對房地產拉動搞“強刺激”,并不意味著就不發展房地產。鑒于房地產對于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作用,我國房地產行業的首要任務仍然是保持平穩發展,穩定住房消費,為整體經濟實現保增長目標提供保障。


不久前,國務院已經發布《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做好城鎮棚戶區和城鄉危房改造及配套基礎設施建設有關工作意見》,也預示著房地產行業在我國經濟發展中仍然扮演著重要角色。而房地產政策調整的方向,也應該由以前的以行政調控為主向讓市場更好更多發揮調控作用轉變,在強調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的同時,還要注意更好地發揮政府作用,建立引導房地產市場健康穩定發展的長效機制。


三看——


調控是回歸


今年以來,房地產市場產生了深刻的變化,政府的宏觀調控手段也隨之發生了改變。特別是今年3月30日,人民銀行[微博]、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微博]等5部門,聯手打出降低二套房個貸首付比例、降低公積金貸款首套住房首付比例等一系列政策組合拳,樓市升溫跡象更為明晰。據此,有輿論認為此輪宏觀調控是在救市。


不可否認的是,在房地產市場快速發展的階段,市場的變化與政策調整間的關系密切。但房地產市場發展到今天,迎來了一個重大變化。整體而言,我國房地產市場的總供給和總需求大致平衡,告別了過去總體短缺、供不應求的階段。因此,才有了很多市場人士做出的一個判斷——房地產行業從黃金時代進入白銀時代。


階段的變化,也帶來了政策的變化。如果仔細梳理近些年來的文件、政策,不難發現,房地產市場“調控”的字眼少之又少,近乎銷聲匿跡。根據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我國今后改革的總體思路和方向,是市場在資源配置過程中起決定性作用。


具有標志性意義的有關房地產市場的“330新政”出臺之后,多位接受記者采訪的專家都表示,新政不應視為救市,而應當被看做是應有政策的回歸。也就是說,過去為了遏制投資投機性需求,防止房價在一些城市過快上漲而出臺的政策,特別是一些行政色彩比較濃厚的“限購”、“限貸”等政策,在階段改變之后,已根據不同情況,逐步放開,有針對性地進行了調整。


事實上,早在2014年9月30日,央行[微博]、銀監會就出臺放松“二套房貸”的政策。從去年至今年,我國公積金政策也進行了調整。今年初,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等三部門又要求放寬提取住房公積金支付房租條件。


一系列政策表明,政府宏觀調控的目的,既不是為救市,也不是為了所謂打壓房地產市場,意在逐步淡化調控的行政色彩,更多地讓市場在房地產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這無疑是一種理性的回歸。


四看——


民生最關情


提起房地產市場,不少人腦海中會浮現“高房價”、“日光盤”等詞匯。由于某些城市的部分商品房價格過高、上漲過快,導致很多人提起房價時,往往會有意無意地忽略數量龐大的保障性住房。事實上,近年來,各級政府加大了對廉租房、限價房、經濟適用房、棚改房等的建設力度和供給水平。這不僅切實解決了相當一部分困難群眾的住房問題,也增加了整個房地產市場的正向預期,為房價總體平穩創造了有利條件。


數據能說明問題。2007年至今,我國拉開了大規模建設保障性安居工程的帷幕。在過去幾年間,包括棚戶區改造在內的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為解決住房困難群眾的居住問題和改善居住條件發揮了重要作用。截至2014年9月底,通過廉租住房、公共租賃住房、棚戶區改造安置住房等實物方式及發放廉租住房租賃補貼的方式,全國累計解決了約4000萬戶城鎮家庭的住房困難。


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是房屋的一個重要屬性,為此,我國逐步探索出“建立多層次的住房供應體系”這一基本思路,以最大可能解決困難群眾的居住問題。針對住房困難群眾,政府通過主導建設保障房或者貨幣補貼的方式幫助其解決居住問題,而對于一些“夾心層”,政府也通過一些優惠政策降低購房成本,如自住商品房等等。


目前,這一思路已得到相當程度的落實。在中央和地方的共同努力之下,2011年至2014年,保障性安居工程的開工和入住套數的任務都按時完成。從目前的情況看,2015年的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也在順利推進。我國已初步形成了有中國特色的住房保障體系,保障范圍從最低收入人群逐步擴大到低收入人群和中低收入人群。保障方式也從單一模式逐步拓展至廉租房、公租房、限價商品房、自住商品房等,從實物保障拓展到貨幣補貼。


作為保障性安居工程的重點內容,近年來,我國進一步加大了棚戶區改造的力度。截至2014年底,全國共改造各類棚戶區住房2080萬套、農村危房1565萬戶,其中2013年至2014年改造各類棚戶區住房820萬套、農村危房532萬戶。


不久前,國務院發布的《關于進一步做好城鎮棚戶區和城鄉危房改造及配套基礎設施建設有關工作的意見》提出,實施三年計劃,2015年至2017年改造包括城市危房、城中村在內的各類棚戶區住房1800萬套(其中2015年580萬套),農村危房1060萬戶(其中2015年432萬戶)。


可以預見,新“三年計劃”將讓更多的棚戶區居民走出低矮破舊的棚戶區,迎來嶄新的居住環境。而住房的民生屬性將在這一過程中得到進一步彰顯與強化。

 
 
[ 資訊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違規舉報 ]  [ 關閉窗口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企業

?2006-2016 混凝土網版權所有

地址:上海市楊浦區國康路100號國際設計中心12樓 服務熱線:021-65983162

備案號: 滬ICP備09002744號-2 技術支持:上海砼網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滬公網安備 3101100200048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