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混凝土網
當前位置: 首頁 » 資訊 » 行業動態 » 正文

樓倒地陷暴露滲漏黑洞 全國建筑地下滲漏率達57.51%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5-06-03  來源:中國混凝土網  作者:都市快報
核心提示:《2013年全國建筑滲漏狀況調查項目報告》顯示,全國建筑地下滲漏率達到57.51%,個別城市滲透率甚至達到百分之百,我國建筑地下滲漏的現狀不容樂觀。這份報告由中國建筑防水協會和北京零點市場調查與分析公司聯合發布,調查了28個城市的1777個地下建筑樣本。

一輛混凝土罐車轉彎時,地面突然塌陷,罐車四個車輪陷入塌陷處后傾倒,砸中路邊兩輛車;一幢只有20年歷史的居民樓突遭粉碎性倒塌,事故造成一人死亡、六人受傷……近年來,隨著地下滲水導致樓倒路陷等建筑安全事件頻發,一度被人忽視的建筑地下滲漏問題,正愈發引起公眾的關注。


《2013年全國建筑滲漏狀況調查項目報告》顯示,全國建筑地下滲漏率達到57.51%,個別城市滲透率甚至達到百分之百,我國建筑地下滲漏的現狀不容樂觀。這份報告由中國建筑防水協會和北京零點市場調查與分析公司聯合發布,調查了28個城市的1777個地下建筑樣本。


全國政協委員、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侯云春說,地下滲水短期內不至于造成太大直接危害,但如果現在不解決這一問題,將來會殃及子孫。


建筑地下滲漏埋下安全隱患 70年產權房子壽命往往只有50年


數據顯示,我國每年新增大約20億平方米的建筑總量,超過全球年建筑總量50%以上,是每年新建建筑量最大的國家,這些建筑的壽命卻很少能達到設計年限。有專家估計,我國居民購買的70年產權商品房,正常使用壽命往往只有50年,有的甚至更短。


“影響建筑壽命的因素很多,包括城市規劃的原因,但其中肯定有地下滲漏的問題,如此大的建筑體量,如果不能把好建筑安全這一關,將埋下重大的安全隱患。”全國政協常委、九三學社中央副主席賴明說。


中建總工程師、住建部科技委委員毛志兵指出,建筑地下滲漏,短期內不會造成重大安全事故,但建筑地下結構長期遭受地下水的侵蝕,將會直接影響建筑壽命。地下水對建筑根基的侵蝕,會導致鋼筋銹蝕、混凝土劣化等一系列問題,從而加快建筑的老化速度,造成建筑過早夭折。


毛志兵說,長期以來社會對建筑地下防水的重視程度遠遠不夠。人們對于地下工程防水技術復雜性、綜合性認識不足,認為滲漏對結構的安全影響不大,沒有分析所建工程地下水環境規律,這是大家普遍存在的誤區。由于在設計和施工上對防水工程簡化處理,缺乏有效的防水方案設計及選材、施工方式方法不當,造成工程建設出現一些問題。


“建筑地下滲漏其實是地下結構質量的一面鏡子。就像X光機,反映的是地下結構中我們肉眼看不見的深層問題。”業內防水專家王偉說。


地下結構存在先天缺陷 建筑地下防水保修期僅為5年


記者走訪北京及周邊多個正在施工的工程項目,問及這些建筑是否做防水處理時,多數項目負責人說已經做過,有的項目負責人還強調,他們的工程用的是市面上最好的防水材料。


王偉說,目前人們對于建筑地下防水的認識走入了誤區,忽視了結構自防水的主導作用。地下滲漏在于地下結構存有“先天缺陷”,另外,隨著時間推移,有害物質將借助于滲漏水,對本就存在隱患的建筑地下結構造成“后天傷害”,最終將會縮短建筑壽命,也會直接威脅建筑安全。“結構主體防水沒做好,附著在上面的防水層做得再好,也無法避免地下滲漏問題,因為再好的防水材料也不可能保障建筑設計壽命。”


北京市政府專業顧問、2008奧運工程指揮部領銜專家楊嗣信教授指出,目前建筑地下防水過分依賴“防水材料”的思想已成慣性,造成建筑地下結構的許多問題被忽視和遮蔽,而地下結構設計和管理上的缺陷,是任何防水材料都無法彌補的,“防水材料”不是建筑結構問題的遮羞布。


事實上,地下工程的混凝土不僅要具有結構功能和安全,也要有防水密實的功能。但當前我國“結構問題”被忽視,將大量精力專注于地下工程的“材料防水層”,而防水材料壽命不過二三十年,與建筑百年壽命的預期相差甚遠。按目前相關標準,建筑地下防水保修期僅5年,與建筑壽命不匹配的矛盾突出。


防水工程成擺設 漏了再去堵再去修


一些地方開發商有個特點,在建筑工程上重造型、重外表,而不重視內在質量好不好,這種思維直接導致在工程中裝修的價錢提得很高,地下工程費用卻捉襟見肘。


北京城建科技促進會常務副理事長王建明說,地下工程質量問題多發,既有技術層面的因素,同時也有管理不到位的原因,根源就在于施工方責任心不強。在施工過程中,很多人簡單湊合地把防水做完,費用壓得很低,漏了再堵。另外,還有一種現象,施工方覺得反正是漏水,干脆就不做防水,漏了以后再去堵、再去修。實際上大家只是把防水作為功能問題,沒有把防水的滲漏問題上升到影響質量安全的高度。


“人們過度追求速度、追求利潤,不可避免地降低建筑質量標準,忽視建筑質量與建筑安全。”王偉認為,遮蓋或隱藏建筑地下結構隱蔽性工程問題的思維方式,以及“急功近利、忽視質量”的價值取向,是導致我國建筑質量普遍較差、建筑壽命過短、建筑安全隱患日益嚴重的根本原因。”


我國建筑地下滲漏現象與日俱增,“三高現象”凸顯。防水材料生產和施工技術水平越來越高,建筑地下防水驗收合格率越來越高,建筑地下滲漏率卻越來越高。


王偉說,防水行業是建筑業最底層最末端的一環,處在被忽視、漠視的邊緣。正因如此,近年樓價翻番,裝修的投入也不斷增加,建筑防水造價卻在低位運行,行業內偷工減料、以次充好的現象大行其道。“更可怕的是,現在沒人重視建筑地下滲漏對建筑安全的危害,如果當前不解決這一問題,未來會埋下很大的安全隱患。”


怎么延長建筑壽命? 建筑工程質量應當終身追究


我國《地下工程防水技術規范》明確:“建筑地下防水主要分為兩部分,一是結構主體防水,二是細部構造防水。”地下結構是建筑的基礎結構,是影響建筑安全的第一要素,而設計和施工不當經常是造成滲漏的根源。結構主體防水應當是地下防水工作的基礎,細部構造防水處于附屬性地位。現實情況卻是結構防水“悄然隱身”,附著在結構外面的“其它防水層”喧賓奪主,結構主體防水的重要性被忽略了。


專家指出,要從“根”上解決建筑質量問題,就要治理地下滲漏問題。首先必須要改變業內20年來的看法,不再把地下防水工程放到僅次于結構的位置,而是要將建筑地下防水工程提升到與結構工程同等重要的高度,這樣才能保證建筑質量安全,提升建筑工程壽命。


楊嗣信認為,做好建筑地下防水,必須回歸建筑地下防水的根本——結構防水。多位業內專家建議,從現在開始,政府應加強對建筑地下防水施工的監管,施工企業應有自律,老百姓更應該對建筑地下防水問題產生足夠的重視。


侯云春此前曾呼吁,應建立地下建筑工程滲水建筑工程的終身可追究制。中國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原副局長劉平均也建議,在技術創新和提高標準水平的同時,應加強相關立法和管理,提高法律法規的約束性。

 
 
[ 資訊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違規舉報 ]  [ 關閉窗口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企業

?2006-2016 混凝土網版權所有

地址:上海市楊浦區國康路100號國際設計中心12樓 服務熱線:021-65983162

備案號: 滬ICP備09002744號-2 技術支持:上海砼網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滬公網安備 3101100200048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