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后,全球潛在經濟增速(trendgrowth)不斷下滑,時至今日也未恢復到危機前水平。中國GDP增速更是在2012年 出現“斷崖式”下降,從前十年年均10%以上的增速驟降至8%。放眼未來,各方更是預計中國經濟增長將穩定在7%甚至5%~6%的更低水平。究竟是什么造 成了“斷崖式”下降?中國GDP增長在未來是否可能再度回到8%以上?
就上述問題,復旦大學經濟學院的新任院長、當今中國最具影響力的海派經濟學家張軍教授接受了記者專訪。在他看來,是外部沖擊 (externalshock)和巨額債務導致了中國經濟的斷崖式下降。而恰當的一攬子改革措施,包括債務處置,將激發新的增長潛力。“未來五年內中國 GDP增長回到8%以上還是可能的。”張軍表示。
債務是GDP“斷崖式”下降的主因
記者:金融危機后,全球的潛在經濟增速持續下滑,且再也沒有回到危機前的水平。中國的情況也類似。是哪些因素造成了這一現象?
張軍:正常情況下,影響潛在經濟增速的結構性因素是隨著時間而改變的。如人口紅利,即工作人口占總人口比例,因 為出生率隨收入上升而下降,且醫療進步也增加了人口壽命,此外,可供轉移到城市的農村勞動力人口下降,總體而言,人口紅利趨于下降或消失。還有一個結構性 因素是城鄉勞動力要素流動,即生產要素從低生產率的農業部門向高生產率的非農業部門(尤其是制造業)流動,當然轉移機會和速度也隨時間遞減。此外,起初中 國只需通過模仿發達國家便能迅速提高生產率,但隨著模仿空間逐步收窄,就需要創新,否則生產率增長就會停滯。因此,潛在生產率必然隨著時間推移而下降。
問題是,從2002年到2011年10年間,中國經濟GDP增長平均是10.02%,到了2012年以后,突然降到8%以下,現在只有7%多一點。這 種“斷崖式”下降,被很多經濟學家理解為經濟轉型的一個必然結果。但變化每天都在發生,為何2012年后會出現“斷崖式”下降?從東亞經濟的發展歷程,尤 其是“亞洲四小龍”以往的經濟增長軌跡可以看出,潛在增長率的回落應該是一個緩慢過程,原因可能還在于外部經濟沖擊或內部經濟政策的突然調整,否則僅僅人 口紅利的逐步減退無法解釋上述情況。
記者:一些經濟學家認為,早在2000年左右,人口紅利已經開始下降了。你認為導致中國潛在經濟增速下降的主因是什么?
張軍:為何經濟增速會下降到7%?我認為除了危機的外部沖擊(externalshock)外,內部的主因可能 是債務的突然累積。不少專家一口咬定現在是新常態,經濟增速只能維持在7%,不可再度回到8%,但我認為證據不足。今天百分之七點幾的經濟增速,遠遠低于 中國經濟這些年的潛在增長率。
不可否認,2002~2012年的這輪高增長是由房地產繁榮所帶動的。房地產是資本密集型產業,因而會拉動鋼鐵、水泥、能源等上游產業。然而,給定中 國的金融模式,房地產靠的是信貸,有土地便能向銀行舉債,因此信貸飛速增長。直至2007年,GDP增長高達14%,遠超潛在增長率,政府只能通過房產調 控給經濟降溫。因此,潛在增長率就好像是引力(gravity),增速過熱就會把它拉回來。
問題在于政策的調整過于激進和劇烈。中國房地產在2007年已經嚴重過熱,資產泡沫涌現。但2008年的危機使政府決定再度啟動房地產來驅動經濟,且 2008年的4萬億再加之銀行的巨額信貸拖累了恢復進程。如果沒有2008年11月這一招,經濟可能會慢慢恢復適合的增速。
記者:你認為2002~2012年中國經濟增長的動力是房地產,但有人認為加入WTO和全球貿易鏈,可能是中國經濟增長更重要的推動力。而后由于金融危機導致的外需不足這一外部沖擊造成了中國經濟的“斷崖式”下降,也摧毀了全球潛在經濟增速。你如何看待貿易的影響?
張軍:就貿易對經濟的拉動,我更傾向于從供給的角度來談,而非需求,貿易對我們的生產率的持續改善作用更大,而 房地產投資對需求的拉動作用更明顯。但從中長期而言,生產率決定增長趨勢,而需求則會有波動。事實上,我認為外貿對于中國潛在增長率的影響并沒那么大,估 計不超過1個百分點。
記者:那么因貿易沖擊而損失的增長率還是否可能恢復?
張軍:我認為很難。就算全球經濟狀況回到2008年以前,中國恐怕也很難回去,因為中國的勞動力成本早已上升,這是主要原因。
記者:中國目前在采取定向刺激、降息降準等趨于寬松的政策,但GDP仍然不見上升。潛在生產率下降是“gravity”嗎?
張軍:說起刺激問題,重要的是看用于刺激的錢究竟去哪兒了。其實中國的錢相當部分去還債了,GDP增長不見起色 的主要原因在這,不是潛在增長率太低造成的。那么,是否我們的潛在增長率已經回落到了現在的水平?我認為沒有。一個觀察的角度是“亞洲四小龍”,它們都是 最典型的貿易主導的外向型經濟,但在東南亞經濟危機時,其潛在生產率也只是掉了1個百分點,因此中國經濟為何會出現“斷崖式”下跌?除了貿易,債務等內部 因素可能才是主因。
萬億債務置換規模遠遠不夠
記者:從債務的角度看,中國在2008年采取了大型刺激政策,這是不是今天巨額債務的重要誘因?
張軍:在2007年時,中國的房地產已經嚴重過熱,固定資產投資增長超量,資產泡沫涌現,其實在2005年就應 該剎車。2008年前的10年間積累了大量信貸,需要用持續調整來使經濟增速恢復到潛在增長率。但2008年實施的三年4萬億財政支出,以及配合投放了超 過14萬億的信貸,事實上拖累了經濟的復蘇進程。
當中國政府在2009年底因發現投資過熱而轉向收縮政策和啟動宏觀調控時,大量在建投資項目(特別是地方政府的基礎設施和房地產開發項目)被叫 停,GDP的增長率應聲跌下。看上去宏觀調控成功了,但故事并沒有到此結束,雖然項目叫停了,隱含的債務增長并沒有停止。各類債務和每年因債務而產生的利 息依然在滾動中。
加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史宗瀚(VictorShih)教授對中國地方政府債務進行了研究和全面統計,他先將各種貸款的口徑查明,包括表內表外,再去找 這些債務的各年規模和利率(信托、小額和委托貸款利率等),再算出總的債務存量,并通過計算GDP增量與之進行比對,最終看出,中國GDP增量沒有太大變 化,但債務規模增速較快。
據他的測算,2010年全部債務產生的利息占當年名義GDP增量的80%強,而到2012年就接近于當年名義GDP的增量,到2013年,全部債務產 生的利息甚至超過當年名義GDP的增量,達到后者的140%,而到2014年,這些債務產生的利息約等于當年名義GDP增量的兩倍。
由于利息規模過大,銀行的放貸意愿也逐漸減弱,開始信貸緊縮(creditcrunch),開發商、地方政府的債務鏈無法持續,便轉向影子銀行借款, 并愿意支付高達20%的利率。而一般企業無法承擔這種利率,于是便出現了擠出效應(crowding-outeffect)。
其實,這些債務問題在當時并不是大問題,是可以及時處置的。但是當時各界關注的只是GDP增速,直到地方政府和影子銀行的問題逐漸暴露,大家才意識到 了問題的嚴重性。前不久,財政部才出臺了地方存量債務置換,將利率高、不透明的短期債務置換為期限長、利率低的長期債務。此外,中央政府財政情況較好,債 務僅占GDP的20%多一點,因此發債作為核銷的資本金來置換地方政府債務的空間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