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8日,在習主席出席博鰲亞洲論壇開幕式后,由發改委、外交部、商務部三部委聯合發布了一帶一路愿景與行動文件。對此,民生證券點評稱,文件不僅標志著中國以“一帶一路”為主要旋律的外交戰略將開啟新篇章,也標志著中國以“一帶一路”為契機的國家資產負債表重構正式登臺,2015年中國有望迎來第四次投資浪潮的大變局元年。“一帶一路”標志著中央逐步從需求緊縮倒逼供給改革轉向需求擴張配合供給改革的思路。一帶一路有望改變中國,或將開啟中國第四次投資浪潮。
基建先行,一帶一路有望改變中國,或將開啟中國第四次投資浪潮。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歷了三次投資熱潮。第一次是1993年,1992年鄧小平南巡講話之后,1994年分稅制改革之前,各地掀起市場經濟的第一波投資熱潮,當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速達到創紀錄的62%。第二次是2003年,亞洲金融危機之后的產能收縮告一段落,在2001年入世的制度紅利和人口紅利疊加的影響之下,房地產和制造業投資迎來黃金增長期,推動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連續三年保持25%以上的高增長,直到金融危機爆發。第三次是2009年,面對全球金融危機帶來的巨大壓力,中央果斷推出4萬億的一攬子刺激計劃,當年固定資產投資增速達到30%,拉動中國經濟迅速觸底回升。在那之后,投資便在產能過剩的壓力之下持續回落。尤其是2013年八項規定以來,地方政府明顯消極怠工,全社會的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從20%以上大幅滑落至15%,創2001年以來的新低。
不過,隨著“一帶一路”戰略進入落實階段,投資低迷的趨勢可能出現逆轉,中國經濟的第四次投資熱潮可能即將拉開序幕。從純經濟角度看,相關項目建設將直接或間接的拉動投資和經濟增長。根據公開新聞收集的信息統計,
各地方“一帶一路”擬建、在建基礎設施規模已經達到1.04萬億元,跨國投資規模約524億美元,考慮到一般基礎設施的建設周期一般為2~4年,2015年國內“一帶一路”投資金額或在3000~4000億元左右;而海外項目(合計524億,每年約170億美元)基建投資中,假設1/3在國內,2015年由“一帶一路”拉動的投資規模或在4000億元左右。考慮到基建乘數和GDP平減指數的影響,預計將拉動GDP增速0.2-0.3個百分點。
“鐵公基+產業園”基建提速。基礎設施建設互聯互通是“一帶一路”戰略的首要前提,核心關鍵,必須優先。2015年將啟動的鐵路、公路、水運、港口等重大基建項目即將公布,從公開新聞整理的資料統計看,各省2015年“兩會”政府工作報告上關于“一帶一路”基建投資項目總規模已經達到1.04萬億,從項目分布看,主要以“鐵公機”為主,占到全部投資的68.8%。其中,鐵路投資近5000億元,公路投資1235億,機場建設投資1167億,此外港口水利投資金額也比較大,超過1700億元。預計通向東南亞的基礎設施建設宜率先啟動,巴基斯坦瓜達爾港、斯里蘭卡漢班托塔港等印度洋戰略性港口或稱為“一帶一路”首批戰略港口。
中國中鐵、 中國鐵建和 中國交建三大基礎設施建設與海外項目施工企業要主動作為,積極布局,加快推動海陸交匯、互聯互通。
福建很可能成為一帶一路“兩圈兩線”寫意畫的核心,而新疆、廣西則有可能成為關鍵區,其他包括陜西、江蘇、甘肅、內蒙、云南等十多個省區市或為輻射區。福建,作為我國主要面向亞太地區開放的窗口之一,泉州是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確認的“海上絲綢之路”起點之一,福州長樂太平港是鄭和七下西洋的重要基地;去年年底,廈門也已經出臺落實“一帶一路”建設行動方案。新疆,地處亞歐大陸地理中心,周邊同8個國家接壤,是絲綢之路經濟帶上的五個中心(交通樞紐中心、商貿物流中心、金融中心、文化科技中心、醫療服務中心),中哈、中巴等“一帶一路”重大工程項目清單有望受益。廣西,中國與東盟國家經貿合作的重要載體,中南經濟走廊有望圍繞南寧-新加坡經濟走廊展開。此外,烏魯木齊、滿洲里、南寧等重點關注各經濟走廊節點城市及廈門、連云港、大連等海上重要支點城市亦值得關注。
“一帶一路”涉及內地、沿邊、沿海多個區域,經濟發展水平差異較大,這為產業協同、產能去化提供了條件。一是,“一帶一路”大部分省區屬于工業輸出、服務業輸入,而僅有沿海較發達的上海、天津、廣東、海南等屬于服務業輸出省,第三產業區位商大于1。二是,落后地區“后發優勢”明顯,各行業發展較快的地區都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區。而東部除了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汽車制造等專業化程度要求較高的行業以外,增速基本上都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增長效應上并不占有優勢。三是,產業轉移升級的速度可能要比預想的快。傳統制造業普遍轉移,如紡織服裝、化工、電氣機械(家電)等從廣東、山東、浙江、上海、北京等東部地區向湖南、湖北、河南、安徽等中部地區轉移。此外,新興產業亦開始出現轉移跡象,四川、重慶、河南、安徽等在承接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等方面明顯快其他中西部省份,而輸出省份主要集中在北上廣三地;汽車制造也轉移亦在提速,但速度慢于通信設備計算機;醫藥制造的區域轉移特征并不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