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三門峽市國稅局通過行業之間的產品流向信息比對、稅收風險排查、完善鏈條各環節監控等措施,強化該行業稅收管理。
信息比對三輪車變成“混凝土”
今年8月份,三門峽市國稅局風險分析人員對農用三輪車銷售行業進行征管數據分析時,發現一戶一般納稅人企業抵扣的一份進項稅專用發 票開具的貨物名稱是水泥,且進項稅額50余萬元,存在與其經營范圍不符的疑點。通過進一步核查發現,該企業并沒有發生任何工程建設行為,也沒有銷售水泥的任何記錄,進銷項內容嚴重不匹配。
風險管理人員隨即派單到盧氏縣國稅局,對企業開展評估約談。面對稅務人員的詢問和出示的發 票,該企業負責人表示:該企業在銷售三輪車的同時還是某一水泥廠的區域銷售代理商,暗地里一直銷售水泥,但出于僥幸心理,就沒有按規定記入企業銷售額申報納稅。經過國稅人員的批評教育,該企業于第二天足額補交了稅款及滯納金。
追根溯源明確產業鏈條薄弱環節
該事件僅僅是一戶企業的個別行為嗎?
近年來隨著中原經濟區和豫陜晉黃河金三角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兩個國家級經濟示范區的相繼批復,三門峽市迎來了經濟社會持續發展的良好機遇。房地產、高速公路等基礎設施建設隨之高速發展,商品混凝土生產企業及水泥經銷企業大幅增加。從產業鏈條來看,水泥生產企業、水泥購銷企業和商品混凝土生產企業形成了一個規模龐大的產業鏈條。而商品混凝土生產企業大多選擇簡易征收辦法,不需要抵扣進項稅,且銷售對象有建筑施工企業也有自然人,不需要開具增值稅專用發 票且開票行為比較隨意。
據該局征管科科長王洋鴻介紹:“商品混凝土生產企業具有投資成本較大而成本回收周期較短、利潤穩定的特點,但在納稅申報方面卻普遍存在申報收入偏低和入庫稅收偏少等現象,在稅收管理上產生了很大的風險。”
針對這一現象,該局立即組織開展從水泥生產行業到商品混凝土生產行業的專項調研,運用產業鏈條上下游企業間信息比對的方法,對全市商品混凝土生產企業開展專項風險分析。
綜合內外信息,該局掌握了部分商品混凝土生產企業瞞天過海的辦法,對此,該局確定了以其生產購進的散裝水泥數量作為主要分析指標,以用電量和粉煤灰購進數量作為輔助分析指標,市、縣局上下聯合,分層次、多渠道,開展實施提取該行業相關外部信息數據的專項行動。市縣兩級協同配合,獲取全面而翔實的風險分析數據,為下一環節的具體分析奠定堅實基礎。
風險應對評估稽查“組合拳”強力出擊
經過案頭分析和反復實地測算,三門峽市國稅局確定了散裝水泥指標、耗電量指標等多項評估指標的基本測算公式。結合提取的外部信息分戶測算,全市共清分出中、高風險的混凝土生產企業13戶,低風險的混凝土生產企業34戶,此外還附帶提取到中風險水泥購銷企業4戶,中、高風險異常抵扣水泥進項稅企業4戶,并發現了3戶未在國稅辦理稅務登記的“黑戶”。由此,市、縣、分局三級聯合行動,拉開了風險管理的攻堅戰。
依據高質量的專項風險派單,7個縣、市、區局分別成立專項稽查與評估小組,從混凝土生產企業、水泥經銷企業、漏征漏管戶三條“戰線”同時出擊,打出了風險管理中的強力“組合拳”。在評估過程中充分用數據說話,在稽查中從嚴懲處,對漏征漏管戶依法處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