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98年抗洪搶險嗎?還記得2007年淮河洪水嗎?好吧,這些事件有點遠,咱來點近的,還記得2011年去故宮“看海”嗎?還記得南昌“垂釣”嗎?這些都是暴雨洪澇造成的災害,每到夏季,暴雨總是會為我國各省市帶來洪澇災害,暴雨洪澇已經成為威脅我國可持續發展、人民人身財產安全的“洪水猛獸”。
如今,正值盛夏的今年也不例外,2014年5月8日以來,中國南方出現大范圍持續性強降雨過程,引發洪澇、風雹等災害,廣西、貴州、重慶、四川、湖南、福建等6個省區市17條河流發生超警戒水位以上洪水,其中廣西西江支流盤陽河發生超歷史記錄的洪水,貴州赤水河支流官渡河發生超保證水位洪水,一些地區發生了較為嚴重的暴雨洪澇災害。
南方洪澇災害
記者了解到,為應對隨時可能不期而至的洪澇災害,各地正緊張奮戰,批量配備挖掘機、裝載機等搶險設備,時刻準備著投入到一線搶險中。然而,防患于未然才是發展之道,無論搶險成效多顯著,搶險依舊不如防治。今年我國也提出了多項水利建設,無論是172項重大水利工程還是長江經濟帶黃金水道建設,還是地下管網改造,都彰顯了國家發展水利的決心。
而對于工程機械而言,在抗洪搶險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在防洪抗澇的水利建設中亦成為第一利器,一大批重點水利工程陸續開工建設,有望持續提振水泵及工程機械市場需求,推動工程機械市場平穩發展。土方機械中的挖掘機、推土機、裝載機及起重機都將迎來新一輪需求增長。
城市地下老舊管網改造 地下施工設備受益
近年來,由于部分城市地下管網規劃建設滯后、年久失修、鋪設不當等,導致地陷、內澇、油氣泄漏等事故時有發生,造成了巨大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而就在現在,南方大雨造成的內澇災害就為城市管道排水問題帶來了嚴峻的考驗。
據了解,我國城市雨水管道設計標準一般為1~3年,重要地區為3~5年,特別重要的地區為5~10年。在實際設計時,我國大多數城市一般取下限。我國大部分城市尤其是老城市的雨水管道設計標準要略低于國外。在新建城市中,局部地區城市排水管網設計標準可達5~10年。但是許多情況下存在局部地區與整個市政管網或者溝渠能力,市政設施排水標準與水利、農田等標準尚未銜接好的問題。
城市內澇
大雨內澇、路面塌陷、氣體泄漏爆炸,一次次事故拷問著城市地下管線的安全,6月14日公布的《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城市地下管線建設管理的指導意見》,針對上述問題,開出藥方。
《指導意見》要求,2015年底前,完成城市地下管線普查,建立綜合管理信息系統,編制完成地下管線綜合規劃。力爭用5年時間,完成城市地下老舊管網改造,避免重大事故發生;用10年左右時間,建成較為完善的城市地下管線體系。
據了解,城市地下管線種類繁多,包括供水、排水、燃氣、熱力、電力、通信、廣播電視、工業等8大類20余種管線;管理體制和權屬復雜,涉及中央和地方兩個層面30多個職能和權屬部門;按照生命周期,可以劃分為投資、規劃、建設、運行維護、應急防災等5個管理階段。
而在規劃、建設、維護過程中,將產生大批量的投資建設,全國城市的地下管網改造工程規模雖小,但由于城市基數龐大、管網密集,其工程量也不可小覷。而管網改造,將用到挖掘機、裝載機等土石方機械之外,盾構機和水平定向鉆機、鑿巖機等適用于地下施工的工程機械的需求也將得到進一步的刺激。
172項重大水利工程拉動投資擴內需
5月21日,國務院召開常務會議決定加快推進節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建設。會議確定,在今明年和十三五期間分步建設納入規劃的172項重大水利工程。據了解,目前已有17個省份公布了2014年的水利投資計劃,總投資金額為2717億元,比去年增長7.04%。其中,云南省以300億元水利投資居首,四川、湖北、福建、江西、貴州等省市水利投資金額超200億元。
據了解,國務院此次部署的172項節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有40項屬于在建工程,132項正在開展前期論證工作。與2008年金融危機不同的是,本屆政府并沒有推出大規模強有力的刺激計劃,而是站在長遠發展的戰略角度出發,通過微刺激組合拳來穩定經濟增長,調結構、促進產業升級和需求升級。加之此次水利工程建設計劃,對上下游產能過剩行業將是一大利好消息。
地下管網改造工程
中國水利學會秘書長李贊堂介紹說,根據“十二五”規劃,國家要求水利、環保產業產值年均增速達到15%以上,2015年總產值達到4.5萬億元,成為國民經濟新的支柱產業,這將為工程機械行業帶來很大機遇。
業內人士認為,水利建設一旦進入實質期,就將直接拉動挖掘機、裝載機、推土機和起重機等工程機械產品的發展。從我國水利建設的特點出發,市場對中、小噸位尤其是小噸位產品的需求將更為明顯。
長江經濟帶黃金水道 繼續加碼水利建設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6月11日主持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就建設綜合立體交通走廊打造長江經濟帶做出部署,其中的長江黃金水道建設將繼續為我國水利建設加碼。
根據《關于依托長江建設中國經濟新支撐帶指導意見(征求意見稿)》,到2022年長江經濟帶將建設中國經濟新支撐帶,其中現代化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將率先建成。這一運輸體系將以長江黃金水道為主軸,以綜合交通運輸大通道為支撐,在保證長江干線航道暢通高效的同時,全面建成沿江高速鐵路和國家高速公路,基本形成城市群軌道交通網絡骨架。
水利樞紐建設
數據顯示,長江全長6300余公里,其流域提供了中國36.5%的水資源、48%的可開發水電資源、52.5%的內河通航里程,是連接中國東中西部的“黃金水道”。2013年,長江干線貨運量達19.2億噸,連續9年排世界內河貨運量第一,緊隨其后的是美國密西西比河和歐洲萊茵河。然而,這條黃金水道卻面臨著交通能力不足、網絡結構不完善、綜合交通樞紐落后等問題,嚴重限制了航運的進一步發展。根據有關部門的研究,2014年前后,長江上游過閘貨運量達到1.5億噸。但是僅僅重慶一地2015年工業總產值就將達到2萬億元,將產生1.8億噸的水運量。
水利部長江水利委員會主任劉雅鳴說,必須看到,洪澇災害頻繁、水資源供需矛盾加劇、水利設施薄弱、水生態環境惡化等已成為影響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制約因素。適應生態文明和長江經濟帶建設的要求,必須重視長江的幾個關鍵問題:防洪保障能力仍不適應長江經濟帶建設的需要;水資源支撐能力與城鎮化發展和產業轉型升級的要求仍有差距;局部河段河勢不穩仍制約著長江水運交通的快速發展;水資源與水生態環境保護尚不能適應生態文明建設的要求;流域管理的體制、機制還不能適應區域協同發展的需要。
根據有關部門的研究,2014年前后,長江上游過閘貨運量達到1.5億噸。長江沿岸城市也紛紛“表態”,僅僅重慶一地2015年工業總產值就將達到2萬億元,將產生1.8億噸的水運量。同時,武漢市政府近日也提出,將在未來6年內投入951億元,打造“長江中游航運中心”。
毋庸置疑,長江經濟帶水利建設的加碼,將帶來一大批重點工程的開工建設,提振工程機械產品需求,助力工程機械行業走出低迷態勢。
小編相信,隨著國家政策的出臺,各項基礎設施建設加碼,無論是水利建設還是地下管網改造,暴雨造成的洪澇災害將逐漸變弱,不再可怕。與此同時,工程機械受益于這些基建項目的提振,也將在今后一段較長時間內得到持續拉動,回暖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