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強總理曾在公開場合多次表示,中國政府不會任由經濟增長大幅放緩,并承諾2014年將會著重提振增長放緩的中國經濟,藉以增強國內外投資者的信心。迫于經濟下行壓力,近期有關穩增長的政策陸續加碼。為了區別于2008年金融危機時4萬億元的強刺激,市場將此次政府出臺的一系列刺激經濟增長的措施定義為微刺激。
顧名思義,微刺激也屬于宏觀調控政策,但相對而言,更強調力度和頻率上的節制。此輪微刺激政策著眼于釋放市場活力,在貫徹穩增長使命的同時,兼顧調結構、促改革這兩個本階段經濟發展的宏大目標,從而達成當前和長遠、提量又提質的雙重效益。
然而,對于工程機械行業而言,微刺激所帶來的刺激效果卻還未顯現,產能過剩、債權危機、銀行惜貸等諸多問題始終困擾著整個行業,面對大批量的利好信號,卻仍不見行業轉暖,這也導致業內對未來的預期進一步下降。但是,無論有多少固定資產投資,都需要一個顯現的過程,更何況在穩增長壓力下的可持續發展,行業要做好一個中長期發展過程的準備。
4萬億投資后 工程機械發展問題凸顯
2014年一季度,我國GDP增長為7.4%,下行的經濟數據表明,經濟呈現出嚴重的周期性衰退。之所以會出現經濟明顯放緩和衰退態勢,一個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傳統制造業、基礎設施、房地產都出現了產能過剩之勢。過去相當長一段時間,我國經濟最重要的增長方式就是靠固定資產投資,十幾年來的固定資產投資,已經嚴重放緩了中國經濟走勢,使政府的在短期內難以扭轉經濟放慢趨勢,也無法在短期內解決大量的產能過剩問題。實際上,政府四萬億元拉動內需,不但沒有扭轉經濟的運行方向,而且給我們帶來了我們一個低增長的宏觀經濟環境。
基礎建設、房地產和出口是拉動工程機械行業發展的“三駕馬車”,基礎建設和房地產可以說是拉動內需的兩大動力,而4萬億刺激計劃是政府把今后幾年要做的投資和基礎設施建設提前了,當企業產能擴大以后,國內市場的巨大需求卻突然消失了。雖然每家工程機械企業都在努力開拓海外市場,可在全球經濟衰退的環境下海外市場的容量有限,中國工程機械產能過剩似乎變成一道無解的課題。各工程機械制造商為了消化嚴重過剩的產能,都推行 了更加激進的商務政策,比如零首付、分期付款等,使原本就很高的財務風險變得更加難以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