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企業和一座城市的故事在徐州上演,是徐工集團奠定了徐州中國工程機械之都的地位。
徐工集團是江蘇省委、省政府《關于加快振興徐州老工業基地的意見》提出的要重點打造的千億元企業之一。徐工集團原是一家名不見經傳的地方小國企,卻在過去的十多年里迅速成長為一家千億元的世界級跨國公司,躍居全球工程機械制造商前五強,更成為中國企業的行業標桿,被央視譽為“大國重器”、“驅動裝備業進步的國之砝碼”。
經驗無以復制,但是徐工集團的發展理念是可學的。徐工集團是怎樣發展起來的?
3月14日,調研組一行穿行在徐州經濟技術開發區,徐工集團工程機械股份有限公司、徐工筑路機械有限公司、徐州建機工程機械有限公司、徐工特種工程機械有限公司等數十家企業連成一片,幾乎占據開發區半壁江山。
徐工集團萌生于中國集團化改革,成立于1989年3月。當時,受國家宏觀調控政策影響,全國的國有大中型企業紛紛陷入虧損困境。與其讓一家家老國企在市場大潮中艱難度日,不如把它們集合起來,抱團發展。在這種背景下,徐工集團誕生了,成立時全年的營業收入3.86億元。
當時徐工集團報表上的資產負債率在90%以上,優質資產不多,資金捉襟見肘,有的困難單位拖欠職工工資幾個月甚至一年多,市政府也在研究核心企業徐工重型的破產……
與其干耗不如改革!徐工集團搞了小金庫、干部作風、干部住房、使用汽車等“七項專項治理”,開展了用工、人事和工資“三項制度改革”和總部機構改革,砍掉了很多效益不佳的小公司,丟下了上陣的包袱。 徐工集團與卡特彼勒合資,學習并實施了先進的管理模式,形成了一種活躍、高效的經營局面。
徐工集團旗下徐工科技于1996年掛牌上市。2008年實現了徐工機械的整體上市。
緊接著,徐工集團完成了在A股市場50億元的募資,這對徐工而言是一筆久違的寶貴資金。利用A股募資和集團自籌資金,集團在徐州的六大工程機械主機基地、在德國的歐洲研究中心及世界各區域的六大KD工廠相繼投產運營。
2011年,徐工集團開啟新一輪改革,核心是事業部制改革,即是實施“大船變艦隊”的全新發展模式,實現徐工集團的結構調整、戰略優化和轉型升級。如今,徐工集團的事業部制改革已經小有收獲。移動式起重機已經做到全球第一,以此為基礎的起重機械事業部一大帶動眾小,將履帶吊、塔吊做到了國內第一和前三。
徐工集團的國際化視野提高了該集團的國際競爭力。2011年以來,徐工集團接連并購荷蘭AMCA公司、德國FT公司和施維英公司,直接增加海外年收入約10億美元。世界工程機械產業一直被歐洲、美國、日本等地企業主宰的歷史被徐工集團一舉打破。
徐工集團的研發力度是強大的,每年研發投入的比重都在全年銷售收入的5%以上。徐工集團擁有總投資10億元的徐州工程機械研究院為龍頭的國際一流研發大平臺,并在德國、巴西等設有海外研發中心。擁有一支4000多人專門從事產品研發、工藝研究的技術隊伍。徐工集團累計獲得國家有效授權專利1582項,其中有效發明專利突破百項,并主持或參與起草了近百項國家和行業標準。
徐工集團的產品經過十幾年的突破性創新和發展,主導產品銷量創造了兩個全球第一、12個全國第一,汽車起重機銷量已連續9年世界第一,大噸位壓路機銷量連續3年世界第一;平地機、攤鋪機、高空消防車等9類主機和液壓油缸、回轉支承、驅動橋等3類核心零部件全面替代進口,全國銷量第一。
創新、改革成就了今日徐工。2003年,徐工集團實現了規模超過100億元,成為行業首個“百億集團”,僅用10年時間,2012年徐工集團就實現了千億元跨越。徐工集團目前居世界工程機械行業第5位、中國500強企業第122位、中國制造業500強第4位,是中國工程機械行業規模最大、產品品種與系列最齊全、最具競爭力和影響力的大型企業集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