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積極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今年兩會召開前夕,國務院國資委在北京召開“樣本的力量——混合所有制企業發展研討會”,邀請多名專家學者和主流媒體,重點推介中聯重科借助體制創新和機制創新發展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經驗。
脫胎于科研院所的中聯重科,通過混合所有制改革成為世界工程機械行業大名鼎鼎的“A+H”股上市企業。中聯重科的混合所有制改革模式為何會受到國資委和專家們的高度評價和一致看好?中聯重科發展模式對新一輪的國企改革有何重要的借鑒意義?為了解開這些疑問,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了多位專家學者和兩會代表,解讀混合所有制改革的“中聯樣本”。
中聯重科產權多元化改革成“兩會”熱議焦點
中聯重科的前身是原建設部長沙建設機械研究院,擁有50余年的技術積淀,是中國工程機械技術的發源地。成立至今的近22年間,中聯重科不斷進行體制、機制創新,通過自身的股份制改造上市、母公司改制、H股上市,最終形成了湖南省國資委、管理團隊和骨干員工、戰略投資者、國際投資者及其他流通股東共同持股的混合所有制產權結構。
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所長賈康一語中的地指出,混合所有制改革是中國全面深化改革的必然選擇。混合所有制的指導核心理念是現代國家治理,表述的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
國家重點大型企業監事會主席季曉南認為,中聯重科混合所有制改革的關鍵在于產權多元化改革。
中聯重科混合所有制改革成功的關鍵是產權主體多元化,發展國有資產、集體資本、非公有制資本交叉持股等相互融合的所有制經濟,將國有企業的資源、品牌、市場等優勢與民營企業的機制和效率等優勢有機結合,有利于各種資本取長補短、相互促進、共生共贏,不是對立排斥的關系。
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民建中央主席陳昌智認為,建立國有企業和非公經濟的混合所有制經濟不應是國資一股獨大的混合所有制,中聯重科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成功在于股權的多元化和公司治理結構的科學性和可持續性。
中聯重科混合所有制的確立,基于兩個主體的股權多元化改革:中聯重科自身的股份制改造和大股東建機院的科研院所改制。兩大主體的變革,交匯于大股東的整體上市,最終形成了典型的混合股權結構,不同性質的資本融合為與市場緊密掛鉤的利益共同體。
季曉南認為,不論是管理層、國有股東還是境外資本,所占股份都在20%以下,特別是管理層,股權比率不到6%。相比于國有股一股獨大或私人股一股獨大的股權結構,中聯重科實現的混合所有制,股權合理分散,股東相互制衡,既避免了國有股東因為股權比率過高,形成對企業經營管理的行政干預,也有效控制了管理層持股比率過大,形成不利于企業發展的內部人控制。
“從中聯重科的改革歷程來看,歸納起來就是通過產權制度改革完成的,混合所有制經濟本質上就是一個產權制度改革,實際上這個問題從國企改革一開始就引起了國內外的廣泛關注。”季曉南說。
中聯重科用自身的改革發展經驗表明,股權多元化是打造世界企業的條件。中聯重科已經形成了多元化的股權結構,這樣的結構促進了企業規范的董事會建設,中聯重科的國有股東、財務投資者、管理層和員工股以及外資股,都是以董事會為治理平臺。
據中聯重科副總裁孫昌軍介紹,按照股權比例表決,同股同權,實現了對公司的科學、規范治理。
“真正在表決的時候,國資委是充分尊重派出產權代表表決權的。”湖南省國資委副主任張美誠也表示:“中聯重科建立了競爭上崗、末位淘汰的用人機制,以及薪隨崗走、定薪定崗的機制,在這一塊國資委全面放開,從來沒有干涉,他們引進高端人才,我們沒有備案,他們定了就干。”
2013年,中聯重科又實施了事業部的模擬股份制,將更多的經營自主權、薪酬分配權授予事業部,引導事業部實現了高質量的定崗。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黨委書記、副院長張宇認為:“混合所有制不能一刀切,持股形式的變化還要從實際出發。”
季曉南認為,中聯重科的經驗說明產權制度改革是搞好國企的一個重要前提和基礎,但不是充分必要條件。相應的公司治理、運營機制以及人才的素質、能力、管理、文化等實際上是一整套的東西。
全國人大代表、湖南省經濟與信息化委員會主任謝超英表示:“中聯重科由一個借款50萬元的小企業,發展為世界五百強企業,躍居全球工程機械行業第六名。中聯重科的發展,有力地推動了湖南省的新型工業化和新型城鎮化,為湖南省構筑‘兩型’社會、打造湖南經濟升級版做出了重要貢獻。”
改革創新是混合所有制發展的核心
在推動混合所有制改革,建立完善的現代企業制度方面,中聯重科進行了一些探索。實踐證明,這些探索符合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所確立的改革方向。
“中聯重科是一個有著優秀創新傳統的企業,這種創新精神在混合所有制改革中得到了充分發揮,很好地避免了國企改革中面臨的許多問題,同時更好地推動了企業的飛速發展,極大地實現了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全國兩會代表、長沙市市長胡衡華對中聯重科的改革創新模式大為贊賞。
中聯重科的混合所有制變革,不僅在于實現了股權混合多元的體制,更重要的是由此建立起科學的法人治理、激勵約束并重的運行機制,從而體現出體制、治理、機制三位一體的創新。
中聯重科是湖南省第一家由國資委直接持股的上市公司。為此,湖南省國資委及時創新制度,專門制定了直接持股上市公司管理辦法,尊重市場原則,以管理國有產權代表為主線,使國有資本意志在董事會充分表達,實現國有資本的有效監管。
目前,中聯重科董事會成員有7名,其中獨立董事4名。獨立董事占比超過半數,擁有充分的話語權,廣泛代表公眾投資者利益;獨立董事分別為財務、管理、人力資源和戰略方面的專家;戰略投資者具有廣泛的國際視野,提供了大量建設性的建議和卓有成效的支持。2013年,獨立董事啟動了國內首次獨立董事的獨立調查,維護了股東權益。
混合所有制的體制創新也讓中聯重科實現了跨越式發展。2005年股權多元化改革以來,企業的營收、稅收、資產總額高速增長,湖南省國資委持有的國有資產最高的時候增值超過了800倍,極大地實現了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有效地放大了國有資本的功能。
“我們在最高的時候,國有資本比例由49.83%下降到14.26%,但是按市值計算,最高的時候我們放大了800倍,僅國有資產就增值了800倍,還不包括分紅的12億元。”張美誠驕傲地表示,混合所有制在推動中聯重科穩健發展的同時,國有資本也在不斷實現增值。
隨著中聯重科混合所有制的體制創新不斷深化,國有資本體現出超凡的市場活力。作為國企改革不可復制的樣本,中聯重科的混合所有制改革成果堪為國企典范。
2001年至2013年,中聯重科相繼在國內外并購英國保路捷公司、浦沅工程機械公司、意大利CIFA公司、德國M-TEC公司等企業,整合全球優質資產,迅速拓展了產業鏈,企業規模急速擴張,獲得了空前的發展動力。
與此同時,中聯重科在資本市場的表現同樣活躍,在國內和海外進行了卓有成效的融資,成功發行美債,并開發了自己的金融服務業務,不斷為資本運作開辟新的空間。
自2006年完成股份制改革,基本實現混合所有制以來,中聯重科以優于行業平均水平的表現高速發展。
2013年,中聯重科在福布斯全球企業800強榜單中排名第779位,成為世界排名第六、國內排名第一的工程機械企業,代表著中國工程企業的“硬實力”獲得認可。
隨著控股企業行業地位和國際信譽的不斷提升,國有資本的影響力也在迅速增強。
長嶺煉油化工有限責任公司侯勇表示,同為湖南企業,中聯重科的改革經驗和成果具有十分重大的借鑒作用,“中聯重科的實踐推動了國資監管方式創新,證明了混合所有制能充分釋放企業的發展活力,混合所有制既推動了企業的健康發展,又實現了國有資本的保值、增值,這種混合所有制模式值得我們認真總結和推廣。”
國務院參事任玉嶺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我們應該學習中聯重科保持國有股份第一大股的做法。保持國有股份為第一大股,使我們更多的國有企業走向混合經濟的道路,使它在各個混合制企業里面占有第一大股的位置,結果就會像中聯重科一樣,我們國有企業的活力就會大大增強,國有企業的效率就會大大提高,國有資產就會得到增值、保值,國有企業的比重、控制力和主體地位可能就會越來越強。”
北京師范大學公司治理與企業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高明華表示,中聯重科在該研究中心“公司治理的分類評價報告測評體系”2314家企業中,企業家能力指數高居第7位,其他指標也都在前20名以內,充分體現了中聯重科在混合所有制改革后綜合實力的增強。
脫胎于科研院所的中聯重科,通過混合所有制改革成為世界工程機械行業大名鼎鼎的“A+H”股上市企業。中聯重科的混合所有制改革模式為何會受到國資委和專家們的高度評價和一致看好?中聯重科發展模式對新一輪的國企改革有何重要的借鑒意義?為了解開這些疑問,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了多位專家學者和兩會代表,解讀混合所有制改革的“中聯樣本”。
中聯重科產權多元化改革成“兩會”熱議焦點
中聯重科的前身是原建設部長沙建設機械研究院,擁有50余年的技術積淀,是中國工程機械技術的發源地。成立至今的近22年間,中聯重科不斷進行體制、機制創新,通過自身的股份制改造上市、母公司改制、H股上市,最終形成了湖南省國資委、管理團隊和骨干員工、戰略投資者、國際投資者及其他流通股東共同持股的混合所有制產權結構。
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所長賈康一語中的地指出,混合所有制改革是中國全面深化改革的必然選擇。混合所有制的指導核心理念是現代國家治理,表述的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
國家重點大型企業監事會主席季曉南認為,中聯重科混合所有制改革的關鍵在于產權多元化改革。
中聯重科混合所有制改革成功的關鍵是產權主體多元化,發展國有資產、集體資本、非公有制資本交叉持股等相互融合的所有制經濟,將國有企業的資源、品牌、市場等優勢與民營企業的機制和效率等優勢有機結合,有利于各種資本取長補短、相互促進、共生共贏,不是對立排斥的關系。
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民建中央主席陳昌智認為,建立國有企業和非公經濟的混合所有制經濟不應是國資一股獨大的混合所有制,中聯重科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成功在于股權的多元化和公司治理結構的科學性和可持續性。
中聯重科混合所有制的確立,基于兩個主體的股權多元化改革:中聯重科自身的股份制改造和大股東建機院的科研院所改制。兩大主體的變革,交匯于大股東的整體上市,最終形成了典型的混合股權結構,不同性質的資本融合為與市場緊密掛鉤的利益共同體。
季曉南認為,不論是管理層、國有股東還是境外資本,所占股份都在20%以下,特別是管理層,股權比率不到6%。相比于國有股一股獨大或私人股一股獨大的股權結構,中聯重科實現的混合所有制,股權合理分散,股東相互制衡,既避免了國有股東因為股權比率過高,形成對企業經營管理的行政干預,也有效控制了管理層持股比率過大,形成不利于企業發展的內部人控制。
“從中聯重科的改革歷程來看,歸納起來就是通過產權制度改革完成的,混合所有制經濟本質上就是一個產權制度改革,實際上這個問題從國企改革一開始就引起了國內外的廣泛關注。”季曉南說。
中聯重科用自身的改革發展經驗表明,股權多元化是打造世界企業的條件。中聯重科已經形成了多元化的股權結構,這樣的結構促進了企業規范的董事會建設,中聯重科的國有股東、財務投資者、管理層和員工股以及外資股,都是以董事會為治理平臺。
據中聯重科副總裁孫昌軍介紹,按照股權比例表決,同股同權,實現了對公司的科學、規范治理。
“真正在表決的時候,國資委是充分尊重派出產權代表表決權的。”湖南省國資委副主任張美誠也表示:“中聯重科建立了競爭上崗、末位淘汰的用人機制,以及薪隨崗走、定薪定崗的機制,在這一塊國資委全面放開,從來沒有干涉,他們引進高端人才,我們沒有備案,他們定了就干。”
2013年,中聯重科又實施了事業部的模擬股份制,將更多的經營自主權、薪酬分配權授予事業部,引導事業部實現了高質量的定崗。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黨委書記、副院長張宇認為:“混合所有制不能一刀切,持股形式的變化還要從實際出發。”
季曉南認為,中聯重科的經驗說明產權制度改革是搞好國企的一個重要前提和基礎,但不是充分必要條件。相應的公司治理、運營機制以及人才的素質、能力、管理、文化等實際上是一整套的東西。
全國人大代表、湖南省經濟與信息化委員會主任謝超英表示:“中聯重科由一個借款50萬元的小企業,發展為世界五百強企業,躍居全球工程機械行業第六名。中聯重科的發展,有力地推動了湖南省的新型工業化和新型城鎮化,為湖南省構筑‘兩型’社會、打造湖南經濟升級版做出了重要貢獻。”
改革創新是混合所有制發展的核心
在推動混合所有制改革,建立完善的現代企業制度方面,中聯重科進行了一些探索。實踐證明,這些探索符合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所確立的改革方向。
“中聯重科是一個有著優秀創新傳統的企業,這種創新精神在混合所有制改革中得到了充分發揮,很好地避免了國企改革中面臨的許多問題,同時更好地推動了企業的飛速發展,極大地實現了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全國兩會代表、長沙市市長胡衡華對中聯重科的改革創新模式大為贊賞。
中聯重科的混合所有制變革,不僅在于實現了股權混合多元的體制,更重要的是由此建立起科學的法人治理、激勵約束并重的運行機制,從而體現出體制、治理、機制三位一體的創新。
中聯重科是湖南省第一家由國資委直接持股的上市公司。為此,湖南省國資委及時創新制度,專門制定了直接持股上市公司管理辦法,尊重市場原則,以管理國有產權代表為主線,使國有資本意志在董事會充分表達,實現國有資本的有效監管。
目前,中聯重科董事會成員有7名,其中獨立董事4名。獨立董事占比超過半數,擁有充分的話語權,廣泛代表公眾投資者利益;獨立董事分別為財務、管理、人力資源和戰略方面的專家;戰略投資者具有廣泛的國際視野,提供了大量建設性的建議和卓有成效的支持。2013年,獨立董事啟動了國內首次獨立董事的獨立調查,維護了股東權益。
混合所有制的體制創新也讓中聯重科實現了跨越式發展。2005年股權多元化改革以來,企業的營收、稅收、資產總額高速增長,湖南省國資委持有的國有資產最高的時候增值超過了800倍,極大地實現了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有效地放大了國有資本的功能。
“我們在最高的時候,國有資本比例由49.83%下降到14.26%,但是按市值計算,最高的時候我們放大了800倍,僅國有資產就增值了800倍,還不包括分紅的12億元。”張美誠驕傲地表示,混合所有制在推動中聯重科穩健發展的同時,國有資本也在不斷實現增值。
隨著中聯重科混合所有制的體制創新不斷深化,國有資本體現出超凡的市場活力。作為國企改革不可復制的樣本,中聯重科的混合所有制改革成果堪為國企典范。
2001年至2013年,中聯重科相繼在國內外并購英國保路捷公司、浦沅工程機械公司、意大利CIFA公司、德國M-TEC公司等企業,整合全球優質資產,迅速拓展了產業鏈,企業規模急速擴張,獲得了空前的發展動力。
與此同時,中聯重科在資本市場的表現同樣活躍,在國內和海外進行了卓有成效的融資,成功發行美債,并開發了自己的金融服務業務,不斷為資本運作開辟新的空間。
自2006年完成股份制改革,基本實現混合所有制以來,中聯重科以優于行業平均水平的表現高速發展。
2013年,中聯重科在福布斯全球企業800強榜單中排名第779位,成為世界排名第六、國內排名第一的工程機械企業,代表著中國工程企業的“硬實力”獲得認可。
隨著控股企業行業地位和國際信譽的不斷提升,國有資本的影響力也在迅速增強。
長嶺煉油化工有限責任公司侯勇表示,同為湖南企業,中聯重科的改革經驗和成果具有十分重大的借鑒作用,“中聯重科的實踐推動了國資監管方式創新,證明了混合所有制能充分釋放企業的發展活力,混合所有制既推動了企業的健康發展,又實現了國有資本的保值、增值,這種混合所有制模式值得我們認真總結和推廣。”
國務院參事任玉嶺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我們應該學習中聯重科保持國有股份第一大股的做法。保持國有股份為第一大股,使我們更多的國有企業走向混合經濟的道路,使它在各個混合制企業里面占有第一大股的位置,結果就會像中聯重科一樣,我們國有企業的活力就會大大增強,國有企業的效率就會大大提高,國有資產就會得到增值、保值,國有企業的比重、控制力和主體地位可能就會越來越強。”
北京師范大學公司治理與企業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高明華表示,中聯重科在該研究中心“公司治理的分類評價報告測評體系”2314家企業中,企業家能力指數高居第7位,其他指標也都在前20名以內,充分體現了中聯重科在混合所有制改革后綜合實力的增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