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豪西盟絕對控股華新水泥的采訪歷時一個多月,有一個詞,反反復復出現在多個采訪對象口中,他們中有官員、專家、企業管理人員,而他們對于這個詞的態度和看法又不盡相同,有人視其為洪水猛獸,有人認為并無明顯征兆,有人則更愿意將其理解為市場的選擇。而記者注意到,這個詞不僅僅出現在華新的增發案中,它幾乎遍布所有國有企業與外資的合并案中。這個詞就是——賤賣。
現在,似乎只要在外資合并案中套上“賤賣”的評價,就會成為業內外爭論的焦點。從水泥業的華新并購案,到最近風頭正勁的“東新戀”,關于國有資產是否被“賤賣”的爭論比比皆是。
國家發改委建材稀土處處長劉明曾經提供給記者這樣一組數據——有統計顯示,最近10年來三大跨國水泥集團在全球各國水泥行業購并的33個案例中,噸水泥的購并價格平均為141美元,其中在發展中國家的噸水泥購并平均價格范圍在74-143美元。即便是在亞洲金融危機期間,跨國水泥集團購并東南亞水泥企業出現的最低價格也在50美元左右,而對我國企業的并購成本有些甚至會更低。如此觸目驚心的數據,足以點燃所有中國人的民族情感。
為防賤賣,政府就對外資一概說“不”了么?“我們從未給外資并購設置障礙!”劉明給予記者的回答顯得大義凜然。而華新水泥歷經兩年的戶籍變更史,似乎也在以另外一種陳述形式,向外界,尤其是外資企業透露著別樣的訊息。
“賤賣國有資產”還是“設置民族主義保護門檻”?在上市公司引入境外投資人問題上難道只能做這樣非此即彼的選擇么?
“豪西盟認為中國政府害怕外資入市,而我告訴他,連米塔爾我們都不怕,更何況只有區域壟斷能力的水泥業外資企業。”一位曾經在增發價格上與豪西盟有過幾番博弈的業內專家向記者介紹道,國外企業在進行資產并購時,會運用6、7種方式對標的資產進行全面評估,其中需要考慮的因素包括物質性重置成本(企業的資產規模)和無形資產價值(市場前景),而中國企業在資本運作這方面的經驗有限,僅以凈資產為依據的并購重組案至今仍不斷在上演。他隨后給記者舉了這樣一個例子。早在2005年,華北的一家水泥企業曾以注冊資本為標的,讓一家外資水泥巨頭僅出資1億多元就控制了其幾十億的水泥資產。“這樣的虧,我們的企業不應該再吃了。”
根據國資委發布的《企業國有資產評估管理暫行辦法》,其要求國有企業產權轉讓應當由第三方資產評估機構進行評估,交易價格不得低于評估結果的90%。按照國際慣例,對于一個企業的整體價值,最通用的評估方法為收益法。但由于它本身建立在模擬和假設的基礎上,主觀隨意性較大,較易被人為操縱。因此,雖然中介機構出具了收益法和成本法兩種評估報告,并購雙方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更為普遍地采用成本法下的凈資產值。而這樣的做法僅僅是對企業現有價值的評估,企業未來的成長潛力卻并未被考慮進去。
根據計算,此前世界第一大水泥企業拉法基斥資3.78億人民幣收購了四川雙馬大股東100%的股權,從而間接持有上市公司66.5%股份時,噸水泥收購價格僅為284元;而海德堡在入股冀東水泥陜西子公司后,曾欲出資13億元收購冀東水泥29%股份,噸水泥收購價格也只有298元左右(該方案最終被否)。而國內水泥市場噸投資成本則在300元左右。
從這兩筆收購案中不難看出,兩大水泥巨頭在中國進行并購時的定價只是單純地依據了重建成本,而四川雙馬和冀東水泥的無形資產價值卻并沒有在收購價格中體現出來。尤其是對于冀東水泥的價值低估,甚至被業內人士認定為直接導致了海德堡的收購失敗。
反觀豪西盟的此次收購,華西水泥如以最低26.62元的價格向其增發1.6億股,那么按照華新目前3420萬噸的產能,豪西盟此次并購的噸水泥收購價格至少在380元以上。雖然相比拉法基的代價要高出了許多,但業內普遍認為這樣的價格才與華新水泥優質的資產相匹配,畢竟四川雙馬是一個虧損企業,而華新則是一塊優質資產。
“華新的增發提價既體現了華新的價值,同時也是中國水泥企業價值回歸的標志。”誠如眾多業內人士所言,水泥產業是資本集中度極高的行業,國內企業或多或少都存在著一定的資金壓力,如何在這樣的壓力下,充分發掘企業價值,以合理的價格引入投資人需要的是一套完整的資產并購規制,從轉讓方式和確立公允價值兩方面約束企業的并購行為,才能有效避免收購價格偏離公允價值的收購案的發生。而這一套體系的建立需要的是政府、行業、企業三方的共同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