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的徐工”這一口號下,江蘇省政府正不遺余力地將中國兵器工業集團與徐工集團團結在一起。
6月1日,從中國兵器工業集團公司(下稱中國兵工集團)辦公廳公共關系處了解到,該集團有意對徐工集團進行重組,但具體重組方案還未出臺。
此前的5月27日,江蘇省人民政府與中國兵工集團在南京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在簽約儀式上,中國兵工集團總經理張國清已經透露,中國兵工集團將對徐工集團進行戰略重組。
張國清表示,此次戰略重組“將進一步深化國防經濟與國民經濟的融合發展,大幅提升兵器工業重型車輛與裝備產業的市場地位”。
不過,具體的重組方案仍在醞釀當中。雖然6月1日,徐工集團旗下的徐工機械(000425.SZ)的董秘費廣勝表示,“中國兵工集團只是和省里簽了戰略合作協議,并沒有和徐工機械簽署任何協議。”但在江蘇省政府網站上,這一“喜訊”早已昭告天下。
據市場人士分析,隨著徐工集團整體上市完成,其總市值將達到350億元,若一旦出讓集團控股權,涉及的金額將超過百億元。
聯姻虛實
中國兵工集團進入到徐州國資委視野,是在凱雷徐工機械實業有限公司收購告吹之后。
根據公開資料,中國兵工集團是中國兩大武器裝備制造企業之一。旗下擁有包括遼通化工等12家上市公司,總資產接近2000億元。2009年,該集團公司的主營業務收入達1618億元。
從產品線來看,中國兵工集團旗下的北方股份(600262.SH)從事小型挖掘機制造、北方重工擁有“阿特拉斯”挖掘機等。生產全國第一臺塔式起重機的江麓機器集團,號稱湖南工程機械行業的“黃埔軍校”。
但產品單一是中國兵工集團旗下上市公司通病,這也導致了其抗風險能力較弱。
徐工集團聯姻中國兵工集團的說法并非首次出現。早在2009年6月,中國兵工集團主要領導走訪徐工集團之時,這一說法就甚囂塵上。同年8月,兵工集團下屬公司與徐工集團簽署22臺MD23推土機外貿合同將兩家集團公司的聯姻的傳言推向了頂峰。
2010年1月26日,徐工集團通過上市公司徐工機械發布澄清公告,否認中國兵工集團會進入徐工集團進行重組。
但同時,公告也透露出這樣的信息——不排除以后合作的跡象,“與兵器集團高層就徐工集團重組、市場開拓、優勢互補、股權合作、股權激勵等有過全面交流”。
在江蘇省政府網站上發布的官方消息稱,江蘇省與中國兵工集團將以做強做大徐工集團為主要平臺,深入推進戰略合作。在“十二五”期間,中國兵工集團將在江蘇新增投資150億元,重在“建設重型車輛與工程機械研發生產基地、高科技光電信息研發生產基地和精細化工研發生產基地”。
政府助力
江蘇省政府助推背后,是江蘇省政府對徐州的定位——將其打造成為中國的工程機械城,乃至成為世界的工程機械城的“野心”。
2009年10月16日,徐工集團在京舉辦的徐工集團發展戰略匯報會上,江蘇省副省長徐鳴表示:“推動徐工(集團)做強、做優、做大。要抓好五項工作:一要提高資本運作能力,二要提升核心產品與技術,三要進一步擴大全球網絡,四要進軍新的產品和產業,五要進一步增強產業帶動能力。通過以上工作提升綜合實力,不僅把徐州建設成中國的工程機械城,還要成為世界的工程機械城。”
徐工集團在其“十二五”戰略中提出,將按照“鞏固和提高公司在工程機械行業的競爭優勢,大力發展專用車、重型汽車和核心零部件,著力培育工程機械相關多元化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的發展戰略,實現未來發展戰略目標:到2015年,徐工集團要實現營業收入超1000億元,出口交貨值30億美元,實現利稅80億元,人均勞動生產率50萬元,人均年收入12萬元,公司的國際化指數達到25%以上,2015年進入世界工程機械行業前5名。
徐工集團突破“千億”的規劃,更堅定了江蘇省政府將徐工集團建設成為一家“世界級企業”的決定。
不過,盡管徐工集團已經連續20年排名中國工程機械行業第一位,其八類主機、三類零部件占有率也保持國內首位的地位,但若想實現“千億”收入,旗下業務仍有短板急需彌補。
徐工集團董事長、黨委書記王民就曾坦言,徐工集團為改制探索了十余年,還不曾走出新的路子。徐工集團需要“外延式提升”實現突破。
退出合資
6月1日,江蘇省產權交易中心顯示,徐工集團將持有的卡特彼勒(徐州)有限公司15.87%股權掛牌轉讓。掛牌價格為6.826億元。
截至2009年8月31日為止,卡特彼勒(徐州)公司總資產為18.914億元,凈資產達到了14.913億元。此次轉讓股權對應的評估值達6.805億元。
在此次股權出讓公告中,徐工集團的“特別事項申明中表明,”“標的公司其他股東享有優先受讓權”。
“2008年時,卡特彼勒向徐工集團表現出希望獨資的意思。”徐工集團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人士稱。在這場“市場換技術”的合作中,徐工集團演變成了只拿分紅的股東。“徐工集團曾經有挖掘機業務,但是合資公司成立后,因為涉及同業競爭,便剝離了該項業務。”
根據公開資料,合資公司系由徐工集團與卡特彼勒合資組建,成立于1994年10月,注冊資金為3800美元,按照4:6持股。在合資公司成立的最初幾年中,一直面臨虧損。隨著卡特彼勒不斷注資,截至目前,徐工集團在合資公司中僅擁有15.87%的股權。
但是在占到中國工程機械銷售很大的一塊市場——挖掘機,徐工集團缺席了。記者了解到,在挖掘機市場,外有斗山、小松、日立等外企,內有三一重工、廈工等內資公司,唯獨缺少了“老大”徐工集團的身影。
不過,轉讓股權完成之后,徐工集團將可“名正言順”地大舉“收復”失地——挖掘機市場。上述人士還透露,去年集團已經成立了徐工挖掘機公司,產品也已經開始銷售且頗受市場歡迎。
這與此前王民向媒體透露信息一致,先成立挖掘機公司,以小型挖掘機為市場切入點,然后進軍中、高端挖掘機市場。
中信建投的一份報告顯示,預計挖掘機3月份開始進入銷售旺季,總銷量在15000臺左右,同比增長12.7%、環比增長73.8%,總量接近2008年3月份最好水平。
王民曾指出,徐工集團“千億”規劃當中包括“重點發展規模大、增速較高的混凝土機械、挖掘機械和重型卡車以及其他專用車。”
6月1日,從中國兵器工業集團公司(下稱中國兵工集團)辦公廳公共關系處了解到,該集團有意對徐工集團進行重組,但具體重組方案還未出臺。
此前的5月27日,江蘇省人民政府與中國兵工集團在南京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在簽約儀式上,中國兵工集團總經理張國清已經透露,中國兵工集團將對徐工集團進行戰略重組。
張國清表示,此次戰略重組“將進一步深化國防經濟與國民經濟的融合發展,大幅提升兵器工業重型車輛與裝備產業的市場地位”。
不過,具體的重組方案仍在醞釀當中。雖然6月1日,徐工集團旗下的徐工機械(000425.SZ)的董秘費廣勝表示,“中國兵工集團只是和省里簽了戰略合作協議,并沒有和徐工機械簽署任何協議。”但在江蘇省政府網站上,這一“喜訊”早已昭告天下。
據市場人士分析,隨著徐工集團整體上市完成,其總市值將達到350億元,若一旦出讓集團控股權,涉及的金額將超過百億元。
聯姻虛實
中國兵工集團進入到徐州國資委視野,是在凱雷徐工機械實業有限公司收購告吹之后。
根據公開資料,中國兵工集團是中國兩大武器裝備制造企業之一。旗下擁有包括遼通化工等12家上市公司,總資產接近2000億元。2009年,該集團公司的主營業務收入達1618億元。
從產品線來看,中國兵工集團旗下的北方股份(600262.SH)從事小型挖掘機制造、北方重工擁有“阿特拉斯”挖掘機等。生產全國第一臺塔式起重機的江麓機器集團,號稱湖南工程機械行業的“黃埔軍校”。
但產品單一是中國兵工集團旗下上市公司通病,這也導致了其抗風險能力較弱。
徐工集團聯姻中國兵工集團的說法并非首次出現。早在2009年6月,中國兵工集團主要領導走訪徐工集團之時,這一說法就甚囂塵上。同年8月,兵工集團下屬公司與徐工集團簽署22臺MD23推土機外貿合同將兩家集團公司的聯姻的傳言推向了頂峰。
2010年1月26日,徐工集團通過上市公司徐工機械發布澄清公告,否認中國兵工集團會進入徐工集團進行重組。
但同時,公告也透露出這樣的信息——不排除以后合作的跡象,“與兵器集團高層就徐工集團重組、市場開拓、優勢互補、股權合作、股權激勵等有過全面交流”。
在江蘇省政府網站上發布的官方消息稱,江蘇省與中國兵工集團將以做強做大徐工集團為主要平臺,深入推進戰略合作。在“十二五”期間,中國兵工集團將在江蘇新增投資150億元,重在“建設重型車輛與工程機械研發生產基地、高科技光電信息研發生產基地和精細化工研發生產基地”。
政府助力
江蘇省政府助推背后,是江蘇省政府對徐州的定位——將其打造成為中國的工程機械城,乃至成為世界的工程機械城的“野心”。
2009年10月16日,徐工集團在京舉辦的徐工集團發展戰略匯報會上,江蘇省副省長徐鳴表示:“推動徐工(集團)做強、做優、做大。要抓好五項工作:一要提高資本運作能力,二要提升核心產品與技術,三要進一步擴大全球網絡,四要進軍新的產品和產業,五要進一步增強產業帶動能力。通過以上工作提升綜合實力,不僅把徐州建設成中國的工程機械城,還要成為世界的工程機械城。”
徐工集團在其“十二五”戰略中提出,將按照“鞏固和提高公司在工程機械行業的競爭優勢,大力發展專用車、重型汽車和核心零部件,著力培育工程機械相關多元化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的發展戰略,實現未來發展戰略目標:到2015年,徐工集團要實現營業收入超1000億元,出口交貨值30億美元,實現利稅80億元,人均勞動生產率50萬元,人均年收入12萬元,公司的國際化指數達到25%以上,2015年進入世界工程機械行業前5名。
徐工集團突破“千億”的規劃,更堅定了江蘇省政府將徐工集團建設成為一家“世界級企業”的決定。
不過,盡管徐工集團已經連續20年排名中國工程機械行業第一位,其八類主機、三類零部件占有率也保持國內首位的地位,但若想實現“千億”收入,旗下業務仍有短板急需彌補。
徐工集團董事長、黨委書記王民就曾坦言,徐工集團為改制探索了十余年,還不曾走出新的路子。徐工集團需要“外延式提升”實現突破。
退出合資
6月1日,江蘇省產權交易中心顯示,徐工集團將持有的卡特彼勒(徐州)有限公司15.87%股權掛牌轉讓。掛牌價格為6.826億元。
截至2009年8月31日為止,卡特彼勒(徐州)公司總資產為18.914億元,凈資產達到了14.913億元。此次轉讓股權對應的評估值達6.805億元。
在此次股權出讓公告中,徐工集團的“特別事項申明中表明,”“標的公司其他股東享有優先受讓權”。
“2008年時,卡特彼勒向徐工集團表現出希望獨資的意思。”徐工集團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人士稱。在這場“市場換技術”的合作中,徐工集團演變成了只拿分紅的股東。“徐工集團曾經有挖掘機業務,但是合資公司成立后,因為涉及同業競爭,便剝離了該項業務。”
根據公開資料,合資公司系由徐工集團與卡特彼勒合資組建,成立于1994年10月,注冊資金為3800美元,按照4:6持股。在合資公司成立的最初幾年中,一直面臨虧損。隨著卡特彼勒不斷注資,截至目前,徐工集團在合資公司中僅擁有15.87%的股權。
但是在占到中國工程機械銷售很大的一塊市場——挖掘機,徐工集團缺席了。記者了解到,在挖掘機市場,外有斗山、小松、日立等外企,內有三一重工、廈工等內資公司,唯獨缺少了“老大”徐工集團的身影。
不過,轉讓股權完成之后,徐工集團將可“名正言順”地大舉“收復”失地——挖掘機市場。上述人士還透露,去年集團已經成立了徐工挖掘機公司,產品也已經開始銷售且頗受市場歡迎。
這與此前王民向媒體透露信息一致,先成立挖掘機公司,以小型挖掘機為市場切入點,然后進軍中、高端挖掘機市場。
中信建投的一份報告顯示,預計挖掘機3月份開始進入銷售旺季,總銷量在15000臺左右,同比增長12.7%、環比增長73.8%,總量接近2008年3月份最好水平。
王民曾指出,徐工集團“千億”規劃當中包括“重點發展規模大、增速較高的混凝土機械、挖掘機械和重型卡車以及其他專用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