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7年7月21日,中央電視臺《證券時間》欄目對華新水泥總裁李葉青進行了專訪,數字水泥網對采訪視頻內容進行了搜集和整理,在華新百年慶典之際,獻給水泥行業同仁。
2006年3月,世界第二大水泥制造商豪西姆決定投資1.25億美元增值華新水泥增發股份,擁有絕對控股地位,2006年11月,這項交易獲得了國家相關部門的批準,但政監會的批復卻遲遲沒有到來。
有研究員預測,如果華新的定向增發在短期內不能取得實質性進展的話,那么資金的緊張將成為華新擴張的制約。2007年4月20日,華新水泥發布公告稱,將發行5億元的短期融資券,這似乎為評論員的預測平添了一個注腳?
于此同時,圍繞華新水泥未來發展的爭議,也開始出現。有報告認為,隨著高成本時代的到來,市場的競爭將進一步加大。加之人民幣升值和出口退稅政策的調整,華新未來的日子并不好過。
2007年6月18日,在河南信陽舉行的新項目奠基儀式上,華新水泥李葉青宣布:華新水泥的百年慶典活動拉開序幕。那么華新水泥將如何化解眼前的問題和困難?她的第二個百年又將從哪里啟程呢?
記者:應該說無論是從華新企業的運行狀況,還是從你們的財務數據,我們都可以看到,一個具有百年歷史的老企業,它所煥發出的這種新的活力。但是我現在非常想知道,作為華新的總裁,那么在你的眼里,華新自身是不是也面臨著一些問題和風險?
李葉青:現階段,我覺得一個是負債比率比較高,公司的負債率已經突破了70%,當然這個比例相當于一家水泥類的企業來講是偏高了,第二就是企業的快速發展過程當中,你的資源配置是否能跟的上,一個是財務風險,一個是資源配置的風險,我認為是這兩方面。
記者:采訪之前,我看了很多華新的研究報告,大家對你的估值,好像差異并不是太大,但是對你未來的發展,存在著一些爭議,比如說,對你產業布局上的一些爭議。有研究人員認為,目前華新好像處在一種被包圍的態勢下。你認同這樣的說法嗎?
李葉青:我不認同這樣的說法。因為要說這個布局上的問題,在中國整個大陸,它就是一種互相競爭的關系,就是一種包圍和被包圍的關系,我們的布局是非常清楚。最發達的地區,我在蘇州,在南通,我有工廠;在中部湖北、河南、像湖南;在欠發達的地區,像云南、西藏,我都有廠,所以我們的布局來講應該說是,在風險上是相對分散的。
記者:我們以長江流域為例,你在下游華東地區的生產企業,從目前情況來看,基本上處于虧損的狀態,那么上游的西部地區,盡管你的發展速度很快,但是有很多研究人員認為,這主要得益于它原來的基數比較小,但是要命的是,那里的市場的容量也是比較有限的,問題就來了,你在下游虧損,在上游地區可活動的空間,好像也有限,你怎么辦?
李葉青:在下游地區的虧損不是我一家,這是中國整個水泥行業過度競爭的一個過程,我的主要生產基地是在我們的中部地區,我的生產能力集中了有1000萬噸以上,那么在西部地區,雖然這個量不大,但是它潛在的未來的發展潛力很大,我已經提前占領了最好的一個位置點,反倒的風險是最小的。
記者:華新會不會減少對華東地區的投資?
李葉青:理論上是這樣的。
記者:你剛才談到了過度競爭的問題,它有一個直接的結果,就是很容易引發價格大戰。
李葉青:我們不希望打價格戰。但是我絕對不怕打價格戰!
記者:那你的底氣來自哪里?
李葉青:我們靠我們兩方面的優勢,第一就是我選擇的地理位置的優勢,我的工廠最靠近資源、最靠近運輸條件、最靠近市場。未來的競爭靠什么?那就是靠成本!你如果說競爭的話,打價格戰的話,我的運行成本最低,我的物流成本最低,我有什么理由怕呢?
記者:還有一種觀點認為:華新和外資的這種合作,對企業的發展來說,肯定是一件好事,但是對行業來說,這種競爭的態勢,恐怕就會更加的嚴峻。他們的看法是:你華新現在位居華中地區,同時守著長江水道和京廣鐵路,可以北進河南、南下兩廣。如果真形成這樣的態勢的話呢,勢必會使得業內的這種競爭更加激烈。你同意這樣的說法嗎?
李葉青:我不同意這樣的說法,華新的位置是不錯,外資進來的也不錯,但是我們應該想一下,它進來干什么?我的理解就是它們是為謀利而來的,它一定要維持它的一定的成本。
記者:有人推測,華新下一步可能更多的并購周邊具有資源的水泥廠,做大規模,擁有定價權,增強和上游像煤炭等能源企業的談判能力。華新下一步會不會按照這樣的一個思路去運作?
李葉青:并購取決于和你的生產是互補的,如果不是互補的話,我覺得這種并購的意義也不是很大,但是肯定來講,未來5年,華新將有更多的精力,來投入到并購這方面來。
記者:剛才我們談了那么多的戰略問題,我想現在來談點戰術上的問題,通過這兩天的采訪我知道,華新目前正在進行一個大規模的“慧眼工程”。這是一個什么樣的工程?
李葉青:實際上說的通俗一點,就是ERP,企業資源管理系統。我的財務、我的供應、銷售、我的生產、我的設備管理、我的人力資源、我的技術都會在這個平臺上,我可以坐在我的總部的這個平臺上,我可以清楚的看到公司的物流、資金流和資產的流動。我認為這是未來華新想要打造一個更加大、更加強、更加有效率的而且讓整個公司的監管不失控的一個前提和平臺。
記者:這個投資規模有多大?
李葉青:這個投資大概要1個億人民幣。
記者:這么大的一個投資 ,它對你未來業績的提升貢獻有多大?
李葉青:ERP歷來就是爭論的焦點,但是我認為,這個不是給企業創造多少效益的問題,是能不能充分的化解企業風險的問題,如果沒有一個能夠讓我管理和控制住,整個所有分子公司運行的一個信息管理平臺的話,這個風險是多大?恐怕他的回報不能以收益來回答。
記者:你的低溫余熱發電項目現在進行的怎么樣?
李葉青:從今年到明年,我們大概有14條余熱發電生產線將開始建設。
記者:那么這些項目投入運行之后,對你生產成本的降低幅度會有多大?
李葉青:一噸水泥可以降低大概8塊錢,6到8塊錢。降低是一個方面,我更看重的是在整個國家能源不足的情況下,節能的這個效力。
記者:我知道華新出口水泥的量是很大的,你們測算過沒有,國家調整出口退稅政策以后,對你帶來的影響幅度有多大?
李葉青:可以說今年對我們的影響幾乎沒有,我對出口的戰略就從來沒有把它定義為我們的一種經營戰略,我始終把出口定為一種彈性戰略。如果政策不好,價格也低,我就縮回來,所以我不是作為一個長期的戰略,我一直把它定義為調劑余缺的一個市場。
記者:那么價格呢?您認為這幾年水泥的價格整體呈現出一個什么樣的走勢?
李葉青:總體上應該是上升的。因為現在能源價格在上漲,但是也不排除在一些階段會由于這種諸如出口退稅取消以后,出口水泥反壓國內以后,影響國內局部地區的市場產生下滑。
記者:還有一個問題,大家很想知道豪西姆對華新的絕對控股最終獲批的可能性到底會有多大?
李葉青:因為現在我們也做一些方案上的調整,本來豪西姆投資到中國不是說一定要絕對控股,它當然現在實際上已經是第一大股東,它還會維持第一大股東的地位。在這種條件下,我認為有很大的可能性會被批準。
記者:也就是說,存在著從絕對控股變為相對控股的這種可能?
李葉青:而是肯定!
記者:那么豪西姆的進入,到底給華新帶來了什么?
李葉青:從上到下的經營理念的變化,我覺得是第一重要的。第二就是可持續發展,關注環境、關注周邊的社會環境、關注企業的運營環境。第三他給我們帶來技術上的一些理念,對我們的影響可能是無形的,但是實際上對企業的提升會變成有形的。
記者:華新失去了什么?
李葉青:對華新來講,我覺得可能是失去了一些自由度。豪西姆進入華新以后,當然對我們的運行的自由度限制要大一些,是我們都在管理,每一件事、每一個經營、每一個決策、每一個事情,都是我們來做出。但是他要問為什么,你要給他講明白,要把你的邏輯給他講明白。如果你講的這個事情不符合邏輯,他可能就說:不能這么做!你想拍腦袋不可能的,想拍胸脯是沒有人相信你的,拍屁股你是絕對做不到的。這就是自由度的限制。
記者:再問一個直率的問題,我承認華新具備在未來的行業競爭當中最終勝出的這種可能。那么最終的這個勝利,是華新的勝利呢,還是豪西姆的勝利?
李葉青:華新一直是華新,豪西姆只是華新的股東,我不想說未來的勝利是華新的勝利,未來的勝利一定是中國水泥工業的勝利。
記者:在與豪西姆合作的過程中,你認為最難的是什么?
李葉青:最難的是溝通,不是語言的問題,文化背景不一樣,所處的經濟發展的階段不一樣。
最后李葉青表示華新水泥將會成為中國最受人們尊敬的建材企業,它一定有最好的運行質量,最低的能源消耗和環保排放指標,良好的社會和周邊關系,員工的滿意度,生產的規模和市場能達到8%~10%之間的全中國市場份額。
1964年2月李葉青出生于寧夏石嘴山市的一個知識分子家庭,父母是60年代支援西北的南方人,在李葉青身上具有西北人的性格、也有南方人的思維。
1980年李葉青考入武漢理工大學建材專業,從系與水泥結下了不解之緣。
1983年,19歲的李葉青來到華新水泥廠實習,這是他與華新的初次見面。當時的李葉青也許并沒有想到自己的命運將和華新這家企業緊緊連在一起。
1984年大學畢業后,李葉青做了大學教師,但是他不甘于就這樣度過自己的人生。華新與李葉青取得了聯系,李葉青當時有一種信念:華新需要重新煥發青春!
1987年10月,23歲的李葉青離開武漢工業大學水泥工藝系,來到華新水泥廠。
29歲出任副總經理。
35歲升任總經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