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首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徐工QAY25全路面起重機獲得2004年度工程機械唯一的“中國機械工業科學技術獎”一等獎。
自主研發的智能化RP1250混凝土攤鋪機獲得2003年度 “中國機械工業科學技術獎”一等獎。
目前在國內工程機械行業內已產生的三個“中國機械工業一等獎”產品中,徐工集團就占了兩個。
據最新消息,2005年度“中國機械工業科學技術獎”再次揭曉,徐工自主開發的QUY150履帶起重機榮獲二等獎。(行業一等獎空缺)
每年開發新產品40多項,每年申報國家專利50多項。
徐工裝載機獲“中國名牌”稱號,“徐工”商標成為行業首個中國馳名商標。
2005年4月,徐工名列工程機械國內十大知名品牌榜首;2005年11月,徐工集團獲得“中國制造行業最具成長力的自主品牌企業”。……
一個個閃光的足跡,印證了徐工這個國內工程機械行業的龍頭企業在自主創新道路上邁出的堅實腳步,可以說是自主創新鋪就了徐工走向成功之路。
正如徐工集團董事長王民所言:“徐工之所以取得今天的發展和成就,在于始終堅持走自主創新之路,通過不斷的技術創新、管理創新、機制創新,我們才有了今天的輝煌,徐工才能夠永立潮頭。”
為探尋徐工的自主創新之路,記者走訪了徐工集團科技質量部。
取長補短 強我所強
翻開徐工集團的發展史,看到的就是一部企業技術創新史。
徐工在成立之初,面對國內工程機械相對于國際水平處于較落后的狀況,博采眾長,及時瞄準國際先進工程機械生產技術,先后引進了一系列國際工程機械產品先進關鍵技術,在主機和基礎零部件產品上也國外知名企業實現技術上的合作。
徐工科技部負責人表示:“通過企業發展的實踐我們認為,根據中國工程機械企業的實際情況,引進國外系統成套先進技術的基礎上,加大后期投入進行全面消化提高,通過二次開發轉變為自有技術,依然是當前工程機械行業科技創新最有效的途徑之一。”
強調自主創新,并不排斥引進國外先進技術,關鍵在于消化、吸收、再創新。徐工領導層清醒地認識到,企業不能只靠技術引進,要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實現可持續快速發展,必須要有自己的技術研發力量和自主創新技術。徐工根據國內用戶的使用習慣和特點、施工的地理環境、工作裝置、材料結構和駕駛員的人機環境等方面,做出適合中國國情的調整,并根據企業自身制造現狀,結合工廠制造能力和工藝特點進行重點研究,開發出適合國內需求的新產品。同時利用反求工程,對引進技術的設計原理、設計思想、產品結構等進行分析,力求全面吃透;在技術標準上與引進技術全面接軌,并根據國情和企業實際,制定符合行業進步和企業發展的技術標準。技術的引進使徐工的產品技術水平和制造能力得到很大的提升,奠定了在國內行業的領先水平。
近年來,依靠不斷提升的技術水平和自主創新能力,在國內同行業中是承擔重大課題最多和最有影響力的企業。開發生產的一大批產品受到市場和用戶的青睞,市場占有率不斷攀升,許多產品填補國內空白,成為國內領先替代進口產品,九十年代研發的160噸全地面汽車起重機、CDZ系列登高平臺消防車已成歷史,僅2000年以后就研發了863項目機群智能化工程機械產品群、行業首臺QAY25全地面起重機、K系列起重機、多功能旋挖鉆機、非開挖水平定向鉆機、智能化瀝青混凝土攤鋪機、路面銑刨機、混凝土攪拌站、G系列裝載機、高原型振動壓路機、全液壓平地機、多功能隨車起重機、小型裝載機、挖掘裝載機等一大批高新技術產品,占據了國內工程機械的制高點。ZL50G高原型特種裝載機、WB21K穩定土拌和機、GR215平地機三種產品獲中國機械工業科技成果獎。同時,公司完成863項目――基于PLM的機群智能化工程機械工程所需單機智能化改造和多項技術攻關,順利通過國家863專家組中期檢查。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裝有全球定位導航系統(GPS)的工程機械專用智能控制器在徐工裝載機、壓路機、攤鋪機等主機上成功應用,使徐工產品向信息化、智能化方向又邁進一步。新產品的問世將給公司帶來新的增長點,每年新產品銷售貢獻率已達到30%以上。
其中徐工重型機械有限公司就通過自主創新成為行業的佼佼者。2005年,僅徐重就共自主開發出QY25K5、QY100K、QY130K等汽車起重機,QAY130、QAY160、QAY200等全地面起重機,QUY100、QUY150、QUY300等履帶起重機,HB40、HB44、HB48、HB52等混凝土泵車,CDZ32D、JP25等消防車,共計31種新產品,同時還形成了26項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并獲得專利權,如大型汽車起重機集成控制閥、起重機水平支腿伸縮狀態檢測裝置、履帶起重機的自控節能式液壓彈性裝置、混凝土泵車連桿外置式四連桿機構運動裝置等。新產品的推陳出新以及專利技術的應用,使徐重產品與同行業產品形成了差異化優勢,增強了徐重與國外同行同臺競技的實力,進一步確立了徐重在行業中領跑者的地位,并為企業在新一輪競爭中繼續保持領先優勢增加了籌碼。
構筑強有力的技術支撐平臺
借助徐工集團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的優勢條件,徐工加快建設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建立高水平的科研基礎設施和技術平臺,集團在各分公司均建立了研究院和技術中心、開發部,在技術中心持續投入建設結構疲勞振動實驗室、智能控制技術實驗室,目前這兩個實驗室無論從規模和技術水平都走在了國內行業的前列。2000年徐工技術中心在企業技術中心評價中得分90分以上列全國第6,被評為“優秀”,受到國內外廣泛關注,在國內工程機械行業排名第一。
徐工還注重借助“外腦”,與清華大學、東南大學、吉林大學、太原大學等國內著名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以產、學、研等方式進行工程機械深層次的合作研究。在具體基礎上上組成聯合課題組或委托高校進行專項攻關,利用廣泛的社會科技資源全面提升公司的研發水平。
自主創新使徐工取得了快速發展,產品技術水平不斷提高,企業綜合競爭力不斷增強。但是與其它國內企業一樣,在自主創新道路上也遇到了一些問題,徐工科技部負責人介紹說:“國內企業每年的科技投入不論從絕對值和銷售收入的比重,還遠低于國際同行。國內的知識產權保持大環境還不健全,惡意模仿、抄襲現象比較嚴重,全國一張圖紙的現象比較普遍。大部分企業對技術的重視程度還不夠,技術讓步于生產的現象比較嚴重,由于一味地滿足于生產和市場,對原創性研究關注不夠,國內企業只停留在引進、消化和吸收的層面上,基礎理論的研究較少,真正具有核心競爭力的東西太少。”
針對存在的差距與不足,徐工多方籌集資金,加大技術投入,努力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每年的科技投入都執行必須達到銷售收入3%以上的硬性規定,確保科研經費及時到位,僅2002至2004年三年時間,企業就投入技術開發經費接近10億元。尤其是加快科研基礎設施的建設,徐工技術中心重點進行試驗中心的建設,根據近年來工程機械逐步向自動化、智能化方向發展的情況,制定了以工程機械產品為研究對象,以傳動試驗室、液壓試驗室、智能控制試驗室及整機試驗室為主要內容的試驗中心建設,從而使徐工形成可覆蓋各主導產品及其關鍵無器件性能及可靠性試驗的整機性能檢測能力,為企業獨立開展工程機械關鍵零部件及整機研發奠定良好的試驗設施基礎。
依靠人才提升持續創新能力
人才是關系企業生存與發展的基石。徐工始終堅持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思想,在科技人才的管理和激勵方面,對研發人員采取項目薪酬制度,實行AB型跟蹤管理制度,并通過一系列的重大技術獎勵制度,全面解決科技人員的后顧之憂。先后公布實施的系列管理辦法和制度有《徐工集團技術創新激勵機制管理辦法》、《徐工集團高級人才特殊津貼實施辦法》、“徐工集團科技進步獎和重大技術創新獎”制度、《徐工研究院技術創新激勵機制管理辦法》、《徐工重型廠技術創新分配激勵機制管理辦法》等。
良禽擇嘉木而棲。有了人才,企業才會有長遠堅實的發展。
徐工對科技人員尤其是科技骨干采取特殊的激勵政策,不僅在待遇和工作環境上給予重點骨干科技人員傾斜,而且在生活上也給予無微不至的關懷,在全公司上下營造出“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良好的科研環境,做到事業、感情、待遇三方面留住人才、吸引人才,使徐工成為其個人才華得以施展和發揮的最佳舞臺。同時在科技人員中大力弘揚敢于創新、團結協作的企業團隊精神,培育創新的文化,形成人才集聚效應。目前徐工2000多名科技人才共同撐起徐工自主創新的一片天空,其中有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科技人才3人,省中青年專家、省“333跨世紀人才”和市優秀專家20多人,具有研究生以上學歷60多人,中級以上職稱1176人,其中高級職稱200人。
但是國內工程機械企業在人才上仍普遍存在一些共性問題,徐工科技部負責人介紹說:“目前國內工程機械企業具有現代獨立開發能力的人才缺失極大地影響到自主創新的步伐,傳統國有企業機制和薪酬制度還不足以吸引和激發高端人才,造成某些國有企業高端人才出現向外企流失的現象。”當前,徐工改制正在進行中,通過與戰略投資者合作,在引入外資的同時,將引進全新的經營機制和分配、激勵機制,充分發揮科技人員的積極性與創造性,使更多的關鍵人才、精英人才凸現出來,形成徐工的精英文化,促進企業的技術進步,適應日益激烈市場競爭的需要,把“徐工”打造成國際著名品牌。
自主創新將為徐工的新騰飛插上“翅膀”。圍繞“十一五”實現營業收入超過500億目標,我們將看到,一個注重自主創新、技術立企的徐工將在與國際強手的對決中永遠立于不敗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