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混凝土網
當前位置: 首頁 » 資訊 » 設備市場 » 正文

中國工程機械加速走向全球市場競爭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3-11-14  來源:中國混凝土網  作者:中國混凝土網轉載
核心提示:中國工程機械加速走向全球市場競爭

  當前國內市場低迷且面臨轉型升級的困難局面下,很多工程機械企業紛紛加大了開拓國際市場的力度,國際化營銷、并購、布局已經愈演愈烈。先行抓住機遇的企業已經為中國工程機械由制造向智造轉變,由依賴國內市場向競逐全球市場轉變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011年以來,隨著房地產、基建投資增速持續回落,工程機械各類產品下游需求大幅萎縮,資金趨緊,工程機械行業近期較為慘淡。縱觀工程機械行業近年來的發展,我們可以明顯感覺到行業市場競爭的慘烈,但正是在競爭加劇的背景下,促生了行業內企業的內生應變能力。在當前國內市場下滑比較嚴重的情景下,工程機械企業紛紛加大了開拓國際市場、擴大出口的力度,其中不少優秀企業向高端升級的步伐正在加快,在重點領域的研發投入和試驗條件的建設,基礎件、基礎工藝和基礎材料的國產化科研攻關,國際化并購等方面的自覺性都明顯加大。

  我國工程機械企業海外并購強勢出擊 

  工程機械海外并購已經在路上2012年以來,我國工程機械巨頭的收購接踵而來。濰柴集團收購法拉帝,三一重工收購德國普茨邁斯特,柳工收購波蘭HSW,徐工集團收購施維英。中國工程機械巨頭收購突起,尤其是在海外收購頻繁,一方面,歐債危機帶來了目標公司估值走低的機會,另一方面也體現出我國工程機械行業對核心技術的渴望以及對擴張海外市場的需求。

  早在此次海外并購潮到來前的2008年,中聯重科就以2.71億歐元收購了意大利混凝土機械企業CIFA100%的股權。時間證明中聯重科的選擇沒有錯。在收購CIFA時,中聯重科保留了原管理和生產團隊,成為第一家進行海外高端并購的中國工程機械制造商。被收購的CIFA不但成功擺脫了經濟危機的影響,并已開始盈利。中聯重科也如期收獲了先進的技術和全球營銷網絡的支持而得以高速發展。

  這對于正處在發展轉型階段的中國而言勢在必行。由于金融危機和歐債危機陰云未散,歐洲大量企業面臨產品銷量下降、拖欠供應商貨款與員工薪資甚至瀕臨破產的局面,這不僅調動了中國企業海外抄底的積極性,更為中國企業迅速提升綜合實力、融入國際市場提供了不可多得的良機。海外并購若能順利完成,對于擴大我國工程機械企業品牌海外影響力、吸納國外工程機械企業先進技術、提高中國產品品質均具有實質性作用。相比通信、汽車行業命運多舛的海外并購,我國工程機械企業的并購之路則較為順利。此外,在拓展海外市場的同時,我國工程機械企業近年來還注重加強了海外商標和專利布局,為并購順利進行打下基礎。就向全球市場的投資而言,中國企業在歐洲開展并購投資能夠獲得一流的技術和品牌,并將這些優勢與“中國制造”的優勢結合起來,實現自身的跨越式發展。即使是在某些中國企業已經擁有顯著優勢的行業,歐洲同行的某些長處對于中國企業來講也是需要的。

  既要未雨綢繆也要防范隱性風險 

  隨著中國工程機械企業海外營銷和制造體系的不斷完善以及海外并購等手段對全球市場的不斷滲透或深入,中國工程機械產業國際化拓展定將步入更高、更新的階段。由此,中國工程機械企業在全球工程機械產業中的影響力將迅速提升,取得全球工程機械行業的話語權。

  但是海外并購初期肯定會遇到很多新的問題,例如:一旦收購完成,如果沒有人才積累,就談不上管理,更談不上整合、拓展。另外,國有企業在決策程序和效率上可能需要有進一步優化,這需要整個政府管理職能轉變的配合。盡管現在中國企業對并購的理解與認識已趨于成熟與理性,但風險依舊存在,并購仍需謹慎。并購若伴隨著高額負債,其潛藏風險不可不察。

  以三一收購普茨邁斯特為例,2008年,受全球金融危機影響,普茨邁斯特銷售和盈利下滑,收入僅為4.5億歐元,出現半個世紀以來第一次虧損。收購普茨邁斯特后,三一重工將獲得普茨邁斯特52年建立起的全球分銷和售后服務渠道,更重要的是打通了上下游的產業鏈,令三一重工全球市場的布局得到提升。與此同時,三一重工也獲得了普茨邁斯特的品牌和先進技術。但是,金融危機襲過,普茨邁斯特也產生了巨額債務。三一重工除了要支付3.24億歐元的收購資金,還需要承擔其巨額債務,有些隱性債務或財務問題甚至可能超出收購前的預估。如何甄別并有效評估隱性風險乃至最終實現更好的盈利還需要時間來進一步消化。

  值得提醒的是,如果企業計劃進行海外并購要盡早布局,在目的地國家設置常設機構,以便熟悉當地的政府、人脈、企業家資源、社會運行規則等。當并購機會出現時,這些機構培養的人才才能發揮決策支撐和后續整合的作用。此外,一定要重視“中國本土會計師和法律顧問在并購中的把關作用”,術業有專攻,專業對專業,這樣能夠給董事會的決策起到有效的支撐和相互驗證的作用。

  定位國際市場是必由之路

  面對國內低迷的市場形勢,與其等待國內市場回暖不如放手搏擊海外。國外很多地區的工程機械市場還是一片藍海,工程機械企業應該勇敢地走出去。

  很多國家對工程機械產品需求依然旺盛與中國緊縮的市場相比,還有很多國家對工程機械產品需求旺盛。俄羅斯基建的投入加大與其國內工程機械生產企業弱小的矛盾或許是我國企業進軍俄羅斯百年不遇的機會。以美國卡特彼勒公司為例,當發達國家基礎建設投資減少時,卡特彼勒便將市場定位到了發展中國家,并取得了巨大成功。如果卡特彼勒僅僅以美國市場為主,相信這家企業不可能取得如今的市場規模和發展速度。而且,卡特彼勒的經驗是可復制的。縱觀全球,比中國發展慢的國家還有很多。巴西、印度、非洲、中亞、東南亞,這些國家和地區對工程機械的需求不比中國市場差。目前,我國還沒有一家工程機械企業海外市場的銷售額超過其銷售總額的50%,我國工程機械企業對國內市場的依賴程度依然很高。將雞蛋放到一個籃子里總有一天會付出慘痛代價。然而回顧中國工程機械的“迅速膨脹史”,企業“很無奈”地將雞蛋放入同一個籃子卻情有可原。國內市場低迷,或許對整個行業而言并非壞事,倒逼國內企業轉型升級,行業結構也將隨之調整,這或將促進中國工程機械行業出現一批真正的國際巨頭。

  中小企業也應盡快布局國際市場

  有些工程機械中小企業領導認為“國際化,是大企業要做的事情,中小企業資金薄弱,走國際化市場或許會更艱難。”然而,回顧中國工程機械企業的成長史。國際化或許對中小企業而言機會更大。十幾年前,面對國外工程機械企業強勢進入中國市場的局面。徐工、中聯、三一等國產品牌和卡特彼勒、小松、利勃海爾、普茨邁斯特等外資企業相比,規模和競爭力無法相提并論。然而,“中國制造”卻是憑借高性價比的產品與優質快捷的服務爭回了中國本土市場。誰能想到10年后的今天,CIFA、普茨邁斯特和施維英世界混凝土機械前三甲會盡歸中國企業所有?所以,莫被國際化這面大旗嚇倒。危機并存的時刻,往往勝利屬于勇敢者。未經嘗試就斷言國外市場艱難或許并不科學。反觀,國內目前的市場狀況,用“水深火熱”來形容中小企業的生存狀態并不過分。在市場狀況不景氣的情況下,早走出去布局國際市場機不可失。

  打開國際市場只是時間問題

  近年來,有準備的中國工程機械企業已經抓住了海外并購與銷售的良好契機。我國的工程機械產品性價比優勢明顯,比較符合發展中國家的消費能力,市場前景廣闊,只要加強宣傳,搞好營銷服務,打開國際市場只是時間問題。從行業本身看,經過這些年的高速發展,有相當一批企業具備了向海外擴張的能力,正在積極投入到全球市場競爭中。目前,我國的工程機械巨頭如徐工、中聯、三一、柳工、山東重工集團等企業紛紛在巴西、印度等海外市場建立工廠和建立海外渠道,并積極通過海外并購獲得了高端技術和國際化的市場渠道,山東臨工也通過沃爾沃的銷售渠道正在加緊國際化產業布局。這些優秀企業抓住機遇,在工程機械發展競爭的浪潮中走在了潮頭,為中國工程機械由制造向智造轉變奠定了堅實的基石。

 
 
[ 資訊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違規舉報 ]  [ 關閉窗口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企業

?2006-2016 混凝土網版權所有

地址:上海市楊浦區國康路100號國際設計中心12樓 服務熱線:021-65983162

備案號: 滬ICP備09002744號-2 技術支持:上海砼網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滬公網安備 3101100200048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