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近日發布報告稱,今年以來,機械工業運行延續了去年以來微弱回升的態勢,但受成本上漲和產能過剩等因素的影響,整個行業仍難言大幅好轉。預計全年仍將呈現溫和回升之勢。
在國內外經濟下行壓力依舊,行業運行形勢較為嚴峻的大背景下,機械工業生產與產品進出口情況較好,呈現出平穩發展態勢。
前4個月我國機械工業規模以上企業增加值同比增長9.1%,略高于去年同期水平;出貨值增速持續回落,呈近兩年較低水平;機械工業累計出口保持增長,進口降幅收窄;其中4月當月機械工業進口、出口增速均由負轉正。
1~4月,機械工業累計實現進出口總額2031.12億美元,同比下降0.31%,較1~3月(-2.38%)降幅收窄2.07個百分點,其中出口1133.15億美元,同比增長4.19%,增速較1~3月(3.95%)提高0.24個百分點;進口897.98億美元,同比下降5.47%,降幅較1~3月(-9.43%)收窄3.96個百分點,累計進出口貿易順差235.17億美元。
1~4月,在匯總的92種機械工業進出口產品中,累計進口同比增長的產品有35種,累計出口同比增長的產品有51種。其中累計進口最多的3種產品為汽車(包括整套散件)、汽車零件和四輪驅動輕型越野車(含整套散件)。累計出口最多的3種產品為汽車零件、電線電纜和汽車(包括整套散件)。進口增速較上月回升較快的行業是農業機械、食品包裝機械和其他民用機械行業,分別為51.45、39.65和23.47個百分點,增速均由負增長轉為正增長。
固定資產投資實現兩位數增長
報告顯示,1~3月機械工業完成固定資產投資5853.9億元,同比增長17.15%,比1~2月提高3.84個百分點,盡管如此,仍低于制造業與全社會投資增速。
該報告的統計結果進一步顯示,在產品價格方面,被統計的142種機械產品中,有82種產品累計出廠價格同比下降,占比達到57.75%.2013年3月累計價格指數與2012年3月累計價格指數比較,有101種產品的價格指數水平降低。其中,回落幅度較大的產品有:農林牧漁專用儀器儀表(回落18個百分點),其他金屬絲繩及其制品(回落9.6個百分點),電站鍋爐、工業用汽輪機、組合機床、鏜床、工業用衡器、塔類設備等回落超過8個百分點。產品回落品種之多、幅度之大,以前比較少見。但業內人士認為,通常第一季度價格波動都較大,未來價格走勢如何,有待進一步觀察。
除此之外,在中機聯統計的119種主要產品中,1~4個月累計同比增長有65種,占全部上報產品品種的54.62%;有54種產品產量比去年減少。
應收賬款遞增虧損面增大
報告披露,前4個月全國機械工業各項主要經濟效益指標完成情況較為平穩,其中總資產貢獻率為12.73%,較全國工業(12.95%)低0.22個百分點;流動資產周轉率為1.95次,較全國工業(2.41次)慢0.46次;成本費用利潤率為6.61%,較全國工業(5.74%)高0.87個百分點,主營業務收入利潤率為6.12%,較全國工業(5.3%)高出0.82個百分點。
4月末,資本保值增值率114.41%,資產負債率為56.89%.1~4月全國機械工業企業主營業務收入58961.71億元,同比增長12.75%,較上月(11.88%)提高0.87個百分點,較全國工業增速(11.85%)高0.9個百分點。截至4月末,全國機械工業企業流動資產合計90748.89億元,同比增長10.7%,較上月(10.11%)提高0.59個百分點,其中應收賬款27472.81億元,同比增長13.95%。
在中機聯統計的13個行業中,除文化辦公設備行業同比下降6.12%以外,其余12個行業應收賬款同比均為增長,其中重型礦山機械行業(22.66%)增長最快,其次為農業機械行業(20.56%),第三位是汽車行業(18.07%)。
1~4月,全國機械工業共匯總77612家企業,其中虧損企業14087家,虧損面18.15%。
虧損企業虧損額累計達409.97億元,較上月(345.03億元)擴大64.94億元,同比增加47.72億元。從企業規模來看,在1744家大型企業中,虧損企業有327家,虧損面為18.75%,虧損額為119.26億元,較上月(96.9億元)增加22.36億元;在9736家中型企業中,虧損企業有2246家,虧損面為23.07%,虧損額119.44億元,較上月(101.8億元)增加17.64億元;在66132家小型企業中,虧損企業有11514家,虧損面為16.2%,虧損額171.28億元,較上月(146.33)增加24.95億元。
機械工業固定資產投資增速的回落,以及庫存、庫存中的產成品持續低位增長,均反映出未來行業運行走勢將比較平緩。金模機械網首席分析師羅百輝認為,總體來看,今年宏觀經濟環境比去年有所回暖,需求形勢也略好于去年,預計今后幾個月,機械行業將繼續在目前較低水平上相對平穩運行,全年速度有望略高于去年。
2013年7月24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從2013年8月1日起,對小微企業中月銷售額不超過2萬元的,暫免征收增值稅和營業稅,并抓緊研究相關長效機制。對此,有小型制造業企業負責人表示,“月銷售額不超過2萬元”的范圍對于制造業企業來說,基本沒有符合減稅條件的,希望政府未來能進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事實上,從2011年以來,國家對中小型企業尤其是小微企業發展出臺了一系列稅費優惠政策,同時也對民營企業發展給予了更多支持,對減輕這部分企業稅費負擔、促進其健康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
作為制造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汽車零部件企業多數為中小型企業,也不乏小微企業,民營企業更是占了不小的比例。它們是否能從這些政策中受益?又需要哪些支持?
政策不沾邊企業難受益
“這個政策只能是小商小販之類的個體工商戶受益,汽車零部件企業根本就不沾邊,即便標準提高至20萬元,一般的企業也不能受益。生產企業月銷售額不足兩萬元的話,能雇幾個人?這樣的企業還能存在?”成都威特電噴有限公司技術總監朱元憲說:“我們企業每月銷售額上千萬元,至少也有五六百萬元。”他進而表示,對于汽車零部件企業來說,小微企業的月銷售額至少要在30萬~50萬元。
中國內燃機工業協會濾清器分會副秘書長儲躍也認為,標準至少要提到三四十萬元才會有企業得到益處。“現在一般白領的月工資都能過兩萬元,生產企業月銷售兩萬元不現實。我們分會的會員單位企業每月至少都是十幾萬、幾十萬元的銷售額。”他說。
“但是環保產品說不定有機會能享受國家的稅費優惠政策。”四川中自尾氣凈化有限公司總經理陳啟章表示:“為了扶持環保產業,環保部或是發改委有一個針對環保產品的優惠稅收政策,目前應該是在征求意見階段,還沒有正式發布。”
渴求良好市場環境盼嚴厲打擊假冒偽劣
“國家對零部件企業的支持政策確實是有的,比如內燃機的‘十二五’規劃就提到了濾清系統,今年年初國務院關于內燃機節能減排的意見也提到這一行業。理論上這些政策肯定有好處,但政策如何真正落實到企業是個問題。”儲躍說:“濾清器行業以中小型企業居多,企業首先要生存,然后才能談發展,現在很多企業生存都成問題,哪還有余力和實力投入資金到先進技術和產品的研發上,而國家政策支持的項目都需要很強的實力才能達到。因此,很多企業即便注意到國家支持也沒辦法采取行動,就不能真正享受到優惠政策。”
“國家對汽車零部件行業的支持政策還是有的,我們這兩年從國家、省里和市里都得到了一定支持。”朱元憲說:“但現在最關鍵的是企業面對的市場環境太惡劣,這是擺在企業面前最大的挑戰。”
首先是在汽車行業,整車廠對于上游零部件企業制定的所謂行規過于苛刻,不利于零部件企業發展,且針對國內外企業采取雙重標準。“行規和行業潛規則是人的觀念問題,很難改變,我自己對此都很迷失。”朱元憲說。
儲躍斷定,如果濾清器企業在“十二五”期間不能得到很好的發展,那么肯定會被邊緣化。企業生存困難的首要原因就是市場的不很規范。他說:“市場需要規范,國內自主的濾清器企業很想做好滿足國Ⅳ排放的產品,但主機廠不愿意給國內企業機會,生產出來不能得到試驗和驗證也沒用。”因此,濾清器分會現在提出來汽車上下游產業鏈加強聯系和相互支持,希望能由濾清器行業牽頭,研發出滿足國Ⅳ排放的濾紙,為汽車工業發展作出貢獻。
在朱元憲看來,國家的扶持才是最主要的。“首先要從政策上有所傾斜,尤其要鼓勵和支持核心基礎零部件企業發展。”他說。其次,他認為,國家現在將大量的支持資金投入到新能源汽車尤其是電動車領域,雖然對傳統汽車零部件行業也有支持,但力度與新能源汽車相比幾乎微不足道。“扶持新能源產業的大方向是沒錯,但那是中長期的解決辦法,要解決現階段5~10年內的問題還要依賴于傳統汽車技術。”朱元憲稱。
朱元憲認為,政府要為企業營造良好的市場環境,就必須在環保法規和節能法規的支持角度、汽車安全法規的實施程度等一系列政策上不斷強化。“比如加大懲罰力度,對套牌等弄虛作假行為嚴格懲罰,那么肯定會對終端用戶產生較大的壓力,市場會隨之改善。”他說:“一方面,對先進的東西多加支持;另一方面,弄虛作假要受到懲罰,一獎一懲,歪門邪道受到抑制,正能量就會顯現。”
“不管是給小微企業減稅,還是給環保產品減稅,都只是一方面。”陳啟章認為,市場真正使用產品才是對企業和行業最大的支持。“現在汽車零部件行業造假的嚴重程度跟食品、藥品等其他行業一樣甚至更甚。”他表示,政府監管嚴重不足導致行業造假大量存在,對企業發展很不利。
“尤其是環保行業,因為產品不涉及個人利益,主要是社會效益和環保效益,造假更是普遍現象。聽說北京環保局在北京亦莊的檢測中心抽檢了很多車,尾氣排放都不合格,‘北上廣’這樣要求高的地區都如此,可以想像其他地區做得更差。”有業內人士介紹說:“很多搞電噴等節能環保的行業企業都被弄虛作假搞得很惱火,一肚子苦水。”
法規不能有令必行技術進步動力缺乏
惡劣的市場環境使得我國零部件企業與國際巨頭的差距越來越大。“我認為現在零部件的格局已經基本形成,國內目前根本沒有能與博世、電裝、德爾福等國際巨頭相抗衡的企業,差距很大而且在越來越大。”朱元憲很痛心。儲躍則表示,國內濾清器高端市場基本上都是國外獨資和合資企業的天下,自主濾清器龍頭企業的市場僅僅在中低端尤其中端市場,占據高端市場的份額幾乎可以忽略不計,“行業目前連滿足國Ⅲ排放的濾清器都沒有準備好,國Ⅳ就進來了,在目前現狀下怎么搞得好?”
“現在整個下游企業對國家法規已經不信任了,動不動就‘狼來了’,大家現在都不當回事,因此對技術進步就缺乏動力。”朱元憲說:“如果企業都缺乏技術進步的動力,那還如何提產品更新換代和產業升級?我們跟世界水平的技術差距就會越來越大,造成的后果就是汽車行業、特別是零部件行業再過幾年全都被邊緣化。”
拋開稅負是否合理不談,陳啟章認為,政府給企業再多支持,都遠遠不如認真執行法規的支持來得力度大。“后處理是新興產業,是為環保作貢獻,企業嚴格按照國家要求做了準備,結果政策一推再推,我們就感到比較傷心。”他說。
因此,要想真正支持零部件企業發展壯大,首要的是政府要做到政策法規有令必行和嚴格監管。“實際上,對我們中自尾氣來說,我不希望減稅,只希望交完該交的稅后,國家標準能在公布后認真執行和落實,其他政策對我們來說都無關緊要。”陳啟章說:“現階段我覺得沒有比嚴格執行法規更迫切的需求了,零部件企業真正需要的就是執行,這個不能落實,其他都沒有意義。”
在國內外經濟下行壓力依舊,行業運行形勢較為嚴峻的大背景下,機械工業生產與產品進出口情況較好,呈現出平穩發展態勢。
前4個月我國機械工業規模以上企業增加值同比增長9.1%,略高于去年同期水平;出貨值增速持續回落,呈近兩年較低水平;機械工業累計出口保持增長,進口降幅收窄;其中4月當月機械工業進口、出口增速均由負轉正。
1~4月,機械工業累計實現進出口總額2031.12億美元,同比下降0.31%,較1~3月(-2.38%)降幅收窄2.07個百分點,其中出口1133.15億美元,同比增長4.19%,增速較1~3月(3.95%)提高0.24個百分點;進口897.98億美元,同比下降5.47%,降幅較1~3月(-9.43%)收窄3.96個百分點,累計進出口貿易順差235.17億美元。
1~4月,在匯總的92種機械工業進出口產品中,累計進口同比增長的產品有35種,累計出口同比增長的產品有51種。其中累計進口最多的3種產品為汽車(包括整套散件)、汽車零件和四輪驅動輕型越野車(含整套散件)。累計出口最多的3種產品為汽車零件、電線電纜和汽車(包括整套散件)。進口增速較上月回升較快的行業是農業機械、食品包裝機械和其他民用機械行業,分別為51.45、39.65和23.47個百分點,增速均由負增長轉為正增長。
固定資產投資實現兩位數增長
報告顯示,1~3月機械工業完成固定資產投資5853.9億元,同比增長17.15%,比1~2月提高3.84個百分點,盡管如此,仍低于制造業與全社會投資增速。
該報告的統計結果進一步顯示,在產品價格方面,被統計的142種機械產品中,有82種產品累計出廠價格同比下降,占比達到57.75%.2013年3月累計價格指數與2012年3月累計價格指數比較,有101種產品的價格指數水平降低。其中,回落幅度較大的產品有:農林牧漁專用儀器儀表(回落18個百分點),其他金屬絲繩及其制品(回落9.6個百分點),電站鍋爐、工業用汽輪機、組合機床、鏜床、工業用衡器、塔類設備等回落超過8個百分點。產品回落品種之多、幅度之大,以前比較少見。但業內人士認為,通常第一季度價格波動都較大,未來價格走勢如何,有待進一步觀察。
除此之外,在中機聯統計的119種主要產品中,1~4個月累計同比增長有65種,占全部上報產品品種的54.62%;有54種產品產量比去年減少。
應收賬款遞增虧損面增大
報告披露,前4個月全國機械工業各項主要經濟效益指標完成情況較為平穩,其中總資產貢獻率為12.73%,較全國工業(12.95%)低0.22個百分點;流動資產周轉率為1.95次,較全國工業(2.41次)慢0.46次;成本費用利潤率為6.61%,較全國工業(5.74%)高0.87個百分點,主營業務收入利潤率為6.12%,較全國工業(5.3%)高出0.82個百分點。
4月末,資本保值增值率114.41%,資產負債率為56.89%.1~4月全國機械工業企業主營業務收入58961.71億元,同比增長12.75%,較上月(11.88%)提高0.87個百分點,較全國工業增速(11.85%)高0.9個百分點。截至4月末,全國機械工業企業流動資產合計90748.89億元,同比增長10.7%,較上月(10.11%)提高0.59個百分點,其中應收賬款27472.81億元,同比增長13.95%。
在中機聯統計的13個行業中,除文化辦公設備行業同比下降6.12%以外,其余12個行業應收賬款同比均為增長,其中重型礦山機械行業(22.66%)增長最快,其次為農業機械行業(20.56%),第三位是汽車行業(18.07%)。
1~4月,全國機械工業共匯總77612家企業,其中虧損企業14087家,虧損面18.15%。
虧損企業虧損額累計達409.97億元,較上月(345.03億元)擴大64.94億元,同比增加47.72億元。從企業規模來看,在1744家大型企業中,虧損企業有327家,虧損面為18.75%,虧損額為119.26億元,較上月(96.9億元)增加22.36億元;在9736家中型企業中,虧損企業有2246家,虧損面為23.07%,虧損額119.44億元,較上月(101.8億元)增加17.64億元;在66132家小型企業中,虧損企業有11514家,虧損面為16.2%,虧損額171.28億元,較上月(146.33)增加24.95億元。
機械工業固定資產投資增速的回落,以及庫存、庫存中的產成品持續低位增長,均反映出未來行業運行走勢將比較平緩。金模機械網首席分析師羅百輝認為,總體來看,今年宏觀經濟環境比去年有所回暖,需求形勢也略好于去年,預計今后幾個月,機械行業將繼續在目前較低水平上相對平穩運行,全年速度有望略高于去年。
2013年7月24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從2013年8月1日起,對小微企業中月銷售額不超過2萬元的,暫免征收增值稅和營業稅,并抓緊研究相關長效機制。對此,有小型制造業企業負責人表示,“月銷售額不超過2萬元”的范圍對于制造業企業來說,基本沒有符合減稅條件的,希望政府未來能進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事實上,從2011年以來,國家對中小型企業尤其是小微企業發展出臺了一系列稅費優惠政策,同時也對民營企業發展給予了更多支持,對減輕這部分企業稅費負擔、促進其健康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
作為制造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汽車零部件企業多數為中小型企業,也不乏小微企業,民營企業更是占了不小的比例。它們是否能從這些政策中受益?又需要哪些支持?
政策不沾邊企業難受益
“這個政策只能是小商小販之類的個體工商戶受益,汽車零部件企業根本就不沾邊,即便標準提高至20萬元,一般的企業也不能受益。生產企業月銷售額不足兩萬元的話,能雇幾個人?這樣的企業還能存在?”成都威特電噴有限公司技術總監朱元憲說:“我們企業每月銷售額上千萬元,至少也有五六百萬元。”他進而表示,對于汽車零部件企業來說,小微企業的月銷售額至少要在30萬~50萬元。
中國內燃機工業協會濾清器分會副秘書長儲躍也認為,標準至少要提到三四十萬元才會有企業得到益處。“現在一般白領的月工資都能過兩萬元,生產企業月銷售兩萬元不現實。我們分會的會員單位企業每月至少都是十幾萬、幾十萬元的銷售額。”他說。
“但是環保產品說不定有機會能享受國家的稅費優惠政策。”四川中自尾氣凈化有限公司總經理陳啟章表示:“為了扶持環保產業,環保部或是發改委有一個針對環保產品的優惠稅收政策,目前應該是在征求意見階段,還沒有正式發布。”
渴求良好市場環境盼嚴厲打擊假冒偽劣
“國家對零部件企業的支持政策確實是有的,比如內燃機的‘十二五’規劃就提到了濾清系統,今年年初國務院關于內燃機節能減排的意見也提到這一行業。理論上這些政策肯定有好處,但政策如何真正落實到企業是個問題。”儲躍說:“濾清器行業以中小型企業居多,企業首先要生存,然后才能談發展,現在很多企業生存都成問題,哪還有余力和實力投入資金到先進技術和產品的研發上,而國家政策支持的項目都需要很強的實力才能達到。因此,很多企業即便注意到國家支持也沒辦法采取行動,就不能真正享受到優惠政策。”
“國家對汽車零部件行業的支持政策還是有的,我們這兩年從國家、省里和市里都得到了一定支持。”朱元憲說:“但現在最關鍵的是企業面對的市場環境太惡劣,這是擺在企業面前最大的挑戰。”
首先是在汽車行業,整車廠對于上游零部件企業制定的所謂行規過于苛刻,不利于零部件企業發展,且針對國內外企業采取雙重標準。“行規和行業潛規則是人的觀念問題,很難改變,我自己對此都很迷失。”朱元憲說。
儲躍斷定,如果濾清器企業在“十二五”期間不能得到很好的發展,那么肯定會被邊緣化。企業生存困難的首要原因就是市場的不很規范。他說:“市場需要規范,國內自主的濾清器企業很想做好滿足國Ⅳ排放的產品,但主機廠不愿意給國內企業機會,生產出來不能得到試驗和驗證也沒用。”因此,濾清器分會現在提出來汽車上下游產業鏈加強聯系和相互支持,希望能由濾清器行業牽頭,研發出滿足國Ⅳ排放的濾紙,為汽車工業發展作出貢獻。
在朱元憲看來,國家的扶持才是最主要的。“首先要從政策上有所傾斜,尤其要鼓勵和支持核心基礎零部件企業發展。”他說。其次,他認為,國家現在將大量的支持資金投入到新能源汽車尤其是電動車領域,雖然對傳統汽車零部件行業也有支持,但力度與新能源汽車相比幾乎微不足道。“扶持新能源產業的大方向是沒錯,但那是中長期的解決辦法,要解決現階段5~10年內的問題還要依賴于傳統汽車技術。”朱元憲稱。
朱元憲認為,政府要為企業營造良好的市場環境,就必須在環保法規和節能法規的支持角度、汽車安全法規的實施程度等一系列政策上不斷強化。“比如加大懲罰力度,對套牌等弄虛作假行為嚴格懲罰,那么肯定會對終端用戶產生較大的壓力,市場會隨之改善。”他說:“一方面,對先進的東西多加支持;另一方面,弄虛作假要受到懲罰,一獎一懲,歪門邪道受到抑制,正能量就會顯現。”
“不管是給小微企業減稅,還是給環保產品減稅,都只是一方面。”陳啟章認為,市場真正使用產品才是對企業和行業最大的支持。“現在汽車零部件行業造假的嚴重程度跟食品、藥品等其他行業一樣甚至更甚。”他表示,政府監管嚴重不足導致行業造假大量存在,對企業發展很不利。
“尤其是環保行業,因為產品不涉及個人利益,主要是社會效益和環保效益,造假更是普遍現象。聽說北京環保局在北京亦莊的檢測中心抽檢了很多車,尾氣排放都不合格,‘北上廣’這樣要求高的地區都如此,可以想像其他地區做得更差。”有業內人士介紹說:“很多搞電噴等節能環保的行業企業都被弄虛作假搞得很惱火,一肚子苦水。”
法規不能有令必行技術進步動力缺乏
惡劣的市場環境使得我國零部件企業與國際巨頭的差距越來越大。“我認為現在零部件的格局已經基本形成,國內目前根本沒有能與博世、電裝、德爾福等國際巨頭相抗衡的企業,差距很大而且在越來越大。”朱元憲很痛心。儲躍則表示,國內濾清器高端市場基本上都是國外獨資和合資企業的天下,自主濾清器龍頭企業的市場僅僅在中低端尤其中端市場,占據高端市場的份額幾乎可以忽略不計,“行業目前連滿足國Ⅲ排放的濾清器都沒有準備好,國Ⅳ就進來了,在目前現狀下怎么搞得好?”
“現在整個下游企業對國家法規已經不信任了,動不動就‘狼來了’,大家現在都不當回事,因此對技術進步就缺乏動力。”朱元憲說:“如果企業都缺乏技術進步的動力,那還如何提產品更新換代和產業升級?我們跟世界水平的技術差距就會越來越大,造成的后果就是汽車行業、特別是零部件行業再過幾年全都被邊緣化。”
拋開稅負是否合理不談,陳啟章認為,政府給企業再多支持,都遠遠不如認真執行法規的支持來得力度大。“后處理是新興產業,是為環保作貢獻,企業嚴格按照國家要求做了準備,結果政策一推再推,我們就感到比較傷心。”他說。
因此,要想真正支持零部件企業發展壯大,首要的是政府要做到政策法規有令必行和嚴格監管。“實際上,對我們中自尾氣來說,我不希望減稅,只希望交完該交的稅后,國家標準能在公布后認真執行和落實,其他政策對我們來說都無關緊要。”陳啟章說:“現階段我覺得沒有比嚴格執行法規更迫切的需求了,零部件企業真正需要的就是執行,這個不能落實,其他都沒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