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出口正逐步向高附加值行業轉移,工業機械和信息通信設備將是未來十多年推動中國出口增長的主要行業,預計到2030年,工業機械將成為中國最大的出口行業,占總出口的三分之一,信息通信設備業則緊隨其后。
除工業機械和信息通信設備外,化工產品和包括預制品、鋼筋、配件等在內的建筑產品在中國出口中的份額也將逐步增長。由于發達市場需求前景依然不太樂觀,新興市場將是中國出口增長最快的地區,其中,越南和印度將是中國產品出口增長最快的市場,到2030年之前平均年增14-15%。
經濟結構轉型、勞動力成本上升和外部需求轉變等都是推動中國的出口向價值鏈上游轉移的原因。這一轉變的過程雖然不乏挑戰,但最終將進一步鞏固中國在全球貿易中的影響力。參與國際貿易的企業應抓住轉變的機遇,提升產品的附加值和競爭力,在全球貿易中爭取更高的份額。
中國出口貿易的這一趨勢在其它主要新興市場也有顯現。比如,馬來西亞最重要的出口將逐步從動植物油等產品轉向工業機械。到2030年,工業機械將是拉動馬來西亞出口增長最主要的行業。而阿根廷最大的出口行業將從動物制品轉向交通設備和工業機械。越南和孟加拉國則將逐步從糧食和糖等基礎商品轉向提煉品、以及由原材料加工而成的商品。
新興市場出口貿易的這一趨勢將促使發達市場在更高端和更專業的領域尋求增長點。而發達國家方面,英國的出口增長將越來越多地由高科技產品驅動。而在美國,工業機械、交通設備和科學儀器等三大高附加值行業將占其十年間(從2021到2030年)出口增長的一半左右。
在今年全國“兩會”上,全國政協提案委員會副主任、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會長王瑞祥告訴媒體,我國已成為世界裝備制造大國,但“大而不強”卻也是不爭的事實。特別是受國際金融危機及歐債危機的影響,我國裝備制造業面臨著前有堵截、后有追兵的嚴峻形勢。尤其是在高端裝備方面,美國、歐盟等發達國家開始將高技術、高附加值的裝備產品的生產和加工制造產業,由海外開始陸續收回至本土,并采取了很多鼓勵政策,如稅收減免、補貼獎勵等,鼓勵投資商、制造商回歸本土。
“由于他們本身具有很強的技術優勢、市場營銷優勢和品牌優勢,再加上政策扶持,對發展中國家和新興經濟體來說,是一個極大挑戰。”王瑞祥指出,當前,新興經濟體也在加快利用自身優勢資源,來吸收發達國家轉移出來的一部分制造能力,和我國爭奪市場、爭奪投資。如果我們缺乏應有的敏感和危機意識,應對不當,貽誤時機,不但無法改變現有的大而不強的被動局面,而且還會拉大與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并可能落伍于部分發展中國家。
王瑞祥說,當前先進技術靠引進、高端產品靠進口依然是我國裝備制造業面臨的嚴酷現實。高端機床、高端發動機、高端儀器儀表及控制系統,均需要從國外引進。其中,高檔數控機床90%進口,數控系統95%進口,儀器儀表70%進口。在基礎零部件領域,為高檔數控機床配套的高檔功能部件70%需要進口,大型工程機械所需30MPA以上液壓件全部進口,時速200公里以上的齒輪箱、2.5MW以上的風電齒輪箱、大型煤機齒輪箱、高速列車制動器、大型盾構機的電液驅動裝置等幾乎全部進口。雖然在船用柴油機方面我國與國外先進企業開展了合資、合作生產,但關鍵核心技術和品牌依然掌握在國外企業手中,我國仍未擺脫“打工式”的加工制造地位。
王瑞祥強調,對于我國裝備制造業來說,最關鍵的還是加快自主研發能力建設。國家要想辦法一方面給予政策扶持,另一方面要整合資源,組織技術攻關。“目前,我國的科研院所力量還非常分散,應該在整合集中方面想辦法,大專院校也應該考慮如何參與進來。我相信幾方面的力量組織在一起,我國一定能夠逐步攻破技術瓶頸,突破高端裝備制造業國外企業壟斷市場的現狀,逐步形成以高新技術為引領,處于價值鏈高端和產業鏈核心環節,能夠提升整個產業核心競爭力的高端裝備制造業。”
在今年全國“兩會”上,全國政協提案委員會副主任、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會長王瑞祥告訴媒體,我國已成為世界裝備制造大國,但“大而不強”卻也是不爭的事實。特別是受國際金融危機及歐債危機的影響,我國裝備制造業面臨著前有堵截、后有追兵的嚴峻形勢。尤其是在高端裝備方面,美國、歐盟等發達國家開始將高技術、高附加值的裝備產品的生產和加工制造產業,由海外開始陸續收回至本土,并采取了很多鼓勵政策,如稅收減免、補貼獎勵等,鼓勵投資商、制造商回歸本土。
“由于他們本身具有很強的技術優勢、市場營銷優勢和品牌優勢,再加上政策扶持,對發展中國家和新興經濟體來說,是一個極大挑戰。”王瑞祥指出,當前,新興經濟體也在加快利用自身優勢資源,來吸收發達國家轉移出來的一部分制造能力,和我國爭奪市場、爭奪投資。如果我們缺乏應有的敏感和危機意識,應對不當,貽誤時機,不但無法改變現有的大而不強的被動局面,而且還會拉大與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并可能落伍于部分發展中國家。
王瑞祥說,當前先進技術靠引進、高端產品靠進口依然是我國裝備制造業面臨的嚴酷現實。高端機床、高端發動機、高端儀器儀表及控制系統,均需要從國外引進。其中,高檔數控機床90%進口,數控系統95%進口,儀器儀表70%進口。在基礎零部件領域,為高檔數控機床配套的高檔功能部件70%需要進口,大型工程機械所需30MPA以上液壓件全部進口,時速200公里以上的齒輪箱、2.5MW以上的風電齒輪箱、大型煤機齒輪箱、高速列車制動器、大型盾構機的電液驅動裝置等幾乎全部進口。雖然在船用柴油機方面我國與國外先進企業開展了合資、合作生產,但關鍵核心技術和品牌依然掌握在國外企業手中,我國仍未擺脫“打工式”的加工制造地位。
王瑞祥強調,對于我國裝備制造業來說,最關鍵的還是加快自主研發能力建設。國家要想辦法一方面給予政策扶持,另一方面要整合資源,組織技術攻關。“目前,我國的科研院所力量還非常分散,應該在整合集中方面想辦法,大專院校也應該考慮如何參與進來。我相信幾方面的力量組織在一起,我國一定能夠逐步攻破技術瓶頸,突破高端裝備制造業國外企業壟斷市場的現狀,逐步形成以高新技術為引領,處于價值鏈高端和產業鏈核心環節,能夠提升整個產業核心競爭力的高端裝備制造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