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混凝土網
當前位置: 首頁 » 資訊 » 設備市場 » 正文

工程機械:這個冬天不太冷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09-11-10  來源:中國混凝土網  作者:中國工業報
核心提示:工程機械:這個冬天不太冷
  兩年一度的工程機械展會是個英雄云集、朋友相會、展示家當的地方。 

  2009年的BICES,由于特殊的經濟大環境,顯然與往屆有所不同。中國本土企業作為主導力量,在本屆展會中顯得猶為突出,無論從什么樣的角度,都可以看到國產品牌的進步是驚人的,在一些主流產品制造和品牌的確立方面得到了市場的重視和認可。一位來自德國的發動機專家認為,中國已經出現了一批具有國際競爭能力的品牌產品和企業。混凝土泵車、裝載機,甚至小型挖掘機等,中國品牌已經足以與國際知名品牌、中外合資品牌抗衡。 

  中國工程機械產業的整體進步,是十分有效、顯而易見的。“主流”是這次展會被反復引用和標明的字眼。這是因為,首先展出最多的仍然沿襲了多年來的行業主導產品,如裝載機、挖掘機、起重機、推土機等,這是工程機械行業的主流產品,雖然從外觀和技術上已經發生了很大的改變。其次,在參展的企業當中,奪人聲勢、引人矚目的是那些業內耳熟能詳的知名即主流企業,“雜牌軍”在日漸退出。充分表明品牌集中度的進一步提高。第三,主機制造品牌的集中,帶動了相關產業鏈產品品牌的集中,如動力總成、液壓傳動、控制系統等配套方面的廠家亦以知名品牌為主,曾經一度魚龍混雜的現象有所改觀。表明近年來中國工程機械行業的產業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能力收效明顯。 

  記者在展會最為熱鬧的第一天上午遇到了來自美國建筑設備制造商協會(AEM)的中方代表。原本是展會合作方之一的AEM,其重要的中方負責人既是組織者,也是操辦者,本該是十分忙碌而難得一見的。但此時,他笑著對記者說,本屆展會他們落得了一個清閑。因為基本上不用組織和聯絡,所以在大多數重要的會員單位沒有來到的情形下,他們此行變成了純粹的同行之間的學習和參觀。 

  的確,世界級的排頭兵卡特彼勒和凱斯都沒有到場,包括工程機械業務已超過其主營三分之一、但卻向來鮮見在類似展會現身的約翰迪爾,不但依然蹤跡難尋,而且連帶著其合資、收購的一些本土企業也不見身影,如徐州徐挖。

  在出身美國的重要參展商中,只有特雷克斯獨自現身,其高大的機械設備,與中國本土企業的興致高昂和依然自信的日本、韓國等亞洲企業相比,既體現了一貫的氣勢,也多少帶了些許落寞。 

  來自歐洲的企業亦明顯見少。但是中華大地從來都是一個不缺少英雄的地方,你方唱罷我登場。甚至從本屆展會正式拉開幕布的前一二天開始,一些重頭戲已經陸續開場,從展會現場層出不斷的新品展示活動和新聞發布會,到場外各類答謝及呼朋喚友的聚會,很多跡象表明對于中國企業而言,剛剛經歷過的金融危機仿佛已經過去,這個“寒冬”不算太冷。 

  據行業協會預計全年工程機械行業將保持12%以上的增長,“其實這個數字是比較保守的。我估計超過15%問題不大。”一位老專家笑言。更為可喜的是,行業利潤以高于去年同期的幾個百分點,繼續實現正增長。 

  工程機械行業除了裝載機出口明顯下降,其他產品的表現都可圈可點,其中大熱門的挖掘機全年總銷量逼近10萬臺大關,尤為引人注目的是國產品牌接近30%,超過了3萬臺。挖掘機產品作為中國工程機械行業長期的心中之痛,似乎正在慢慢消除。 

  站在北京秋天的陽光下,看著眼前林林總總、制造精良的挖掘機展品,中國挖掘機行業的資深專家陳正利先生笑瞇瞇地講述了一個觀點:“我想,國產挖掘機品牌在4~5年內會占據到50%以上市場份額吧!” 

  中國工程機械全行業繼續高速增長,挖掘機、叉車、旋挖鉆機、履帶吊等各類起重機、壓路機……似乎都在一路高歌猛進。 

  事實果真如此嗎?有業內人士分析指出,歐美企業此次難見芳蹤的根本原因,除了年余來經濟危機的影響,讓其“謹慎從事、觀望考察。”同時亦有出于商業利益的考量,作為全球行業老大的卡特彼勒似乎并不在乎中國市場品牌的角力。有消息說,卡特彼勒日前已宣布全年銷售收入預計下滑30%,全球裁員超過3.4萬人。這樣的大動作、大幅度下降,除了表明危機對卡特彼勒的嚴重影響,也充分展示了卡特這家百年老店的抗風險能力,同時亦不知中國同行聞此作何感想? 

  分析人士認為,中國工程機械行業在全球經濟危機到來之際,得益于中國政府的各項救市政策措施,如4萬億元投資項目、高鐵建設、新農村建設等,緩解了很多已經溺水或即將陷入困境企業的一些窘況。在此情形下,市場的好轉、企業的轉機并不能算是真正行業的樂觀。 

  專家指出,世界工程機械行業的巨頭企業,無一不是在核心技術應用與開發上掌握了主動,在銷售渠道和物流配件服務等方面有著強有力的支撐。以中國挖掘機等主流產品為例,不解決液壓傳動等核心技術,很難打破行業的發展瓶頸,從而實現大發展。如果不解決核心技術、產品結構優化等一些深層次的問題,試問中國企業有幾人能如卡特彼勒一樣完成市場化自救? 

  今年是BICES誕生20年的整數大關,從落地降生至弱冠成年。中國的工程機械行業雖有六十年的歷史,但真正的大發展、上規模實際上也正是在這最近的20年間完成。20年來,中國工程機械產品的全球化之旅已然開始,以裝載機為代表的產品已經躋身世界一流,這些量大面廣的產品,鍛煉了中國企業的制造能力與素質,在20年后的今天幫助中國企業實現進入真正意義上的世界頂尖品牌隊伍之夢想,雖然仍有一段距離。中國企業必須在一些具有技術內涵的品牌建設方面下一些真功夫。中國產品的種類缺乏,嚴重集中于少數幾大類,遠遠沒有滿足市場的需求。有些產品的制造就像暴發戶所建的奢華酒店,美則美矣,硬件沒有問題,而體現實力的軟件卻距離五星級相去甚遠。 

  同時,本次展會傳出了一些從業多年的代理商“出局”的信息,表明工程機械行業商業運作模式的風險已經讓代理商不得不開始洗牌。
 
 
[ 資訊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違規舉報 ]  [ 關閉窗口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企業

?2006-2016 混凝土網版權所有

地址:上海市楊浦區國康路100號國際設計中心12樓 服務熱線:021-65983162

備案號: 滬ICP備09002744號-2 技術支持:上海砼網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滬公網安備 3101100200048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