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工程機械強國美國、德國、日本、韓國的企業一直在虎視眈眈中國工程機械這塊大蛋糕,他們想方設法、千方百計進入中國市場、滲透中國企業進而控制中國企業。他們的意圖非常明顯:一是利用中國低廉的生產要素和優惠的政策條件,降低成本,追求高額利潤;二是提升其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占領、控制國際市場;三是培育中國市場,最終占領、控制中國市場。他們的步驟就是:第一步,利用中國企業資金緊張、經營規模小的弱點以及地方政府把引進外資作為政績的機會,與中國企業合資,首要目標是直接控股,如不能做到控股則占有40%左右的股份;第二步,由占有部分股份變成占有控股地位,由第三或第二大股東變成第一大股東;第三步,在掌握了控股權之后,緊接著掌握銷售權、采購權、分配權和研發權。
在工程機械領域,挖掘機走的就是這樣一條路子。日本的小松和日立、美國的卡特彼勒、韓國的斗山和現代等外商通過合資、或先合資進而獨資控制了國內主要生產廠商,挖掘機市場近幾年來約80%的份額被外資品牌占領。這是中國工程機械業一個沉痛的教訓。
看看中國的汽車,這個行業一開始就受到了國家政策的支持和保護,放開之后,大多數企業走的正是一條合資、或合資之后進而獨資的路子。當初的想法是“用市場換技術”,但這樣走的結果卻是“沒有換來市場只換來了收入”。如今中國的汽車市場,占市場主體和主流的是外國品牌,自主品牌屈指可數,且處于非主流的低檔次的位置。這是中國汽車工業一個慘痛的苦果、一個慘痛的教訓。
社會上有一種觀點認為,不走合資之路,單靠自身,中國的企業難以做大做強。但中國工程機械的發展現實給予這種觀點一個有力的回答。
以徐工集團、中聯重科、三一重工、柳工集團、山河智能為代表的工程機械企業都有一種強烈的市場意識和競爭意識,這些企業的開創者和企業家身上都有一種強烈的不服輸精神。他們說:“我們遠比國外同行付出的多,我們一定能夠做得比外國人好,我們從不說自己不行。”他們堅定地說:“中國工程機械業不走合資之路也能在國際上競爭。”
這樣一個不服輸的企業家群體是中國工程機械行業一筆巨大的財富,他們在企業資金困難的時候不向外國企業伸手,他們把國外先進技術引進來,然后頑強地堅持消化、吸收,在此基礎上勇敢地進行自我創新。他們緊緊地抓住了國家經濟快速發展給工程機械行業帶來的發展機遇。
中國工程機械行業是一個開放的行業,不普遍合資并不是完全排斥合資。實際上,工程機械行業在堅持“以我為主”的原則下并非完全排斥合資,目前合資的企業有一批。當下與國際合作,是中國產品迅速進入國際市場的有效途徑,與外資合作,可以取得在購進國外零部件、招攬國際人才、在國外建立銷售網絡等方面一系列的優勢。
相比合資,工程機械行業更看好與國外進行合作,尤其是技術合作。許多企業在引進國外技術的基礎上進行“高位嫁接,二次創新”。他們通過在英國、德國、美國、日本、韓國等發達國家建立研發分支機構和科技信息網絡,把國外同行專家“請進來”等方式,把握國際技術發展動向,增強二次創新的前瞻性。一些企業常年聘請外國專家參與研發和產品設計。一些企業已經開始把更多的目光投入到國際市場中,他們開始和已經在國外設立研發機構、生產基地和銷售網絡。
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中國工程機械行業與美、日、德等工程機械強國相比無論是在企業的規模、實力,還是在品牌的影響力和研發能力等諸多方面都存在著較大的差距,特別是在耐久性、可靠性和產品性能上差距比較大。引進和合作可以縮短趕超國外的時間。
世界經濟一體化的步伐在加快,中國企業自覺和不自覺的國際化色彩越來越濃,中國企業要發展、要做大做強,就必須走向世界市場,走出國門在國際上競爭。自主創新好比是自己的看家本領,新產品好比是“殺手锏”,只有自主創新,才能開發出領先的、引導市場和被市場接受的新產品,企業才能在國際競爭的舞臺上立于不敗之地、才能發展壯大。道路只有這一條,必無他徑。
在工程機械領域,挖掘機走的就是這樣一條路子。日本的小松和日立、美國的卡特彼勒、韓國的斗山和現代等外商通過合資、或先合資進而獨資控制了國內主要生產廠商,挖掘機市場近幾年來約80%的份額被外資品牌占領。這是中國工程機械業一個沉痛的教訓。
看看中國的汽車,這個行業一開始就受到了國家政策的支持和保護,放開之后,大多數企業走的正是一條合資、或合資之后進而獨資的路子。當初的想法是“用市場換技術”,但這樣走的結果卻是“沒有換來市場只換來了收入”。如今中國的汽車市場,占市場主體和主流的是外國品牌,自主品牌屈指可數,且處于非主流的低檔次的位置。這是中國汽車工業一個慘痛的苦果、一個慘痛的教訓。
社會上有一種觀點認為,不走合資之路,單靠自身,中國的企業難以做大做強。但中國工程機械的發展現實給予這種觀點一個有力的回答。
以徐工集團、中聯重科、三一重工、柳工集團、山河智能為代表的工程機械企業都有一種強烈的市場意識和競爭意識,這些企業的開創者和企業家身上都有一種強烈的不服輸精神。他們說:“我們遠比國外同行付出的多,我們一定能夠做得比外國人好,我們從不說自己不行。”他們堅定地說:“中國工程機械業不走合資之路也能在國際上競爭。”
這樣一個不服輸的企業家群體是中國工程機械行業一筆巨大的財富,他們在企業資金困難的時候不向外國企業伸手,他們把國外先進技術引進來,然后頑強地堅持消化、吸收,在此基礎上勇敢地進行自我創新。他們緊緊地抓住了國家經濟快速發展給工程機械行業帶來的發展機遇。
中國工程機械行業是一個開放的行業,不普遍合資并不是完全排斥合資。實際上,工程機械行業在堅持“以我為主”的原則下并非完全排斥合資,目前合資的企業有一批。當下與國際合作,是中國產品迅速進入國際市場的有效途徑,與外資合作,可以取得在購進國外零部件、招攬國際人才、在國外建立銷售網絡等方面一系列的優勢。
相比合資,工程機械行業更看好與國外進行合作,尤其是技術合作。許多企業在引進國外技術的基礎上進行“高位嫁接,二次創新”。他們通過在英國、德國、美國、日本、韓國等發達國家建立研發分支機構和科技信息網絡,把國外同行專家“請進來”等方式,把握國際技術發展動向,增強二次創新的前瞻性。一些企業常年聘請外國專家參與研發和產品設計。一些企業已經開始把更多的目光投入到國際市場中,他們開始和已經在國外設立研發機構、生產基地和銷售網絡。
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中國工程機械行業與美、日、德等工程機械強國相比無論是在企業的規模、實力,還是在品牌的影響力和研發能力等諸多方面都存在著較大的差距,特別是在耐久性、可靠性和產品性能上差距比較大。引進和合作可以縮短趕超國外的時間。
世界經濟一體化的步伐在加快,中國企業自覺和不自覺的國際化色彩越來越濃,中國企業要發展、要做大做強,就必須走向世界市場,走出國門在國際上競爭。自主創新好比是自己的看家本領,新產品好比是“殺手锏”,只有自主創新,才能開發出領先的、引導市場和被市場接受的新產品,企業才能在國際競爭的舞臺上立于不敗之地、才能發展壯大。道路只有這一條,必無他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