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教育部、科技部等共同主辦的科交會永久性落戶長沙。近5年來,長沙市科技成果轉化率提高了3個百分點,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得到進一步加強,全市100家過億元的高新技術企業中,主導產品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企業達84家。
“產、學、研合作和資金投入支撐,一個都不可或缺,”湖南省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劉送保表示,“科技成果的產業化帶動了長沙高新技術產業的蓬勃發展,工程機械、生物醫藥、新材料等支柱產業增勢強勁,2007年長沙市高新技術產業總產值可達900億元。”
產學研合作促轉化
三一重工創立13年以來,以年均60%的速度迅速成長,主要產品在國內市場占有率已達55.6%,產品出口到90多個國家和地區。談起企業這些年的快速發展,三一重工副總裁何真臨充滿自豪之情:“振興裝備制造業,并促使其升級換代至世界一流水準,是三一重工發展的戰略機遇。在工程機械領域,三一重工的技術處于世界領先水平,已經從技術的跟隨者成為技術的開拓者。”
“我們把每年銷售收入的5%—7%拿出來用于研發。”何真臨這樣分析三一重工快速發展的動力所在。為了加強基礎研究及試驗,提高產品技術水平,三一重工積極與各大高等院校進行合作開發和試驗;與中南大學、長沙理工大學、北京機械工業自動化研究所聯合進行了863計劃“機群智能化工程機械及信息化制造”的研究;與國防科技大學進行了863計劃“泵車智能臂架”的研究;與清華大學聯合進行了863計劃“SYCIMS”工程項目研究及公司IT系統的開發和應用;與長江勘測規劃設計研究院聯合完成了三級配混凝土泵送施工工藝的研究;與長安大學、長沙理工大學聯合完成產品各類試驗測試研究及結構動力學的優化研究;與華中科技大學進行了泵車疲勞、材料方面的研究……目前,三一重工在工程機械制造領域25大類120多個規格的產品,擁有334項國家專利。
同樣是工程機械領域的領軍企業,中聯重科走的則是一條科研院所成功轉型的道路。
1992年,時任建設部長沙建設機械研究院科技副院長的詹純新帶領7名員工,創立了中聯建設機械產業公司。憑借中聯這個科研成果轉化的平臺,研究院的科研成果真正走進了市場,企業也由此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如今的年銷售收入已經超過50億元。
“我們正努力探索產學研合作,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的‘三種模式’,即出讓轉化型:成果持有人出讓成果,受讓成果方使成果產業化;聯合轉化型:院校企業相互參股聯合辦企業、聯合實施項目;自主轉化型:企業、高校、科研院所各自自主研發、自行轉化。”劉送保說。
搭建科技投融資體系
回首企業發展走過的道路,山河智能機械股份公司總經理彭孟武最大的感觸就是:“企業的發展除了產學研一體化外,還離不開資本的力量。”
1999年,中南大學智能機械研究所所長何清華和幾位同事一起決心創立企業,把多年來的科研成果轉化為現實的生產力,資金問題成為這些學者遇到的最大難題。2000年,華泰證券經過考察后認為山河智能擁有的科技實力是一種巨大的發展潛力,決定協助公司進行股份制改革。2006年,山河智能股票正式上市,公開發行3320萬股,共募集資金332億元,大大緩解了企業發展的資金壓力。
“有了資金,我們進行了小型工程機械重大技改項目,露天液壓鉆控設備產業化項目等,加速了科技成果的轉化。目前,我們改變了國內高端鑿巖設備市場由進口產品一統天下的局面。”彭孟武說,“企業的成功不僅是產學研結合,還是與資金的結合。”
正是意識到資金在推動科技成果轉化中的重要作用,長沙市積極搭建科技與資金對接平臺,動員和吸引全社會力量支持科技事業發展,建立起了以政府投入為引導、企業投入為主體、社會投入為補充的多元化科技投入體系,推動了全市高新技術產業的快速發展。僅2006年,全社會科技投入達69.84億元,同比增長19.64%;各級政府科技投入50.59億元,同比增長53.32%。
長沙市科技風險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在長沙市科技局每年500萬元專項資金的支持下,通過市場化運作吸引了大量的社會資金參與科技投資,累計投資項目47項,帶動社會資金4億多元,培育形成了1家年銷售收入過5億元、3家過5000萬元、12家過1000萬元的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