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7年以來巴菲特屢次增持鐵路運輸股,我們交運行業研究員寫了很好的報告來解釋為什么巴菲特愛上鐵路運輸業:是放松管制的市場化改革。
2、20世紀50年代開始,美國高速公路發展迅速,鐵路運輸萎縮,鐵路公司財務狀況惡化。以1980年《斯塔格斯法》為標志,美國鐵路進行了以市場為導向的管制放松。一方面是放松對鐵路公司資產重組的管制,并允許裁汰冗員和虧損線路(裁員48萬,縮短線30%);另一方面是放松運價的管制(95年全面放開)。市場化改革帶來了:
市場集中度提高:一級鐵路運營公司從1975年的70多家減少到現在的7家公司。
勞動生產率提高:生產率按每工時完成的營業噸公里計算,1980年為1389公里/小時,而1996年提升到4771公里/小時,提高了243%。運價水平下降提升鐵路競爭力:1980年到2000年噸英里收入從2.87美分下降到2.26美分,下降幅度為22%。鐵路在美國國內貨物運輸周轉量占有份額穩步回升。
高油價背景下鐵路大宗貨物運輸成本優勢和中國出口對美國內陸貨運結構的改變也是近年來推動美國鐵路運輸行業走好的重要原因。
3、中國鐵道部是政企不分的計劃經濟最后堡壘。中國現在高管制的鐵路運輸行業面臨著歐美鐵路運輸行業曾經面臨的問題:行業盈利能力低下,市場份額下降。同時,中國鐵路建設資金不足導致路網建設滯后。中國鐵路股的行業投資機會在于市場化改革帶來效率提升的內生增長,與鐵路建設和資本介入帶來的外延擴張。
2、20世紀50年代開始,美國高速公路發展迅速,鐵路運輸萎縮,鐵路公司財務狀況惡化。以1980年《斯塔格斯法》為標志,美國鐵路進行了以市場為導向的管制放松。一方面是放松對鐵路公司資產重組的管制,并允許裁汰冗員和虧損線路(裁員48萬,縮短線30%);另一方面是放松運價的管制(95年全面放開)。市場化改革帶來了:
市場集中度提高:一級鐵路運營公司從1975年的70多家減少到現在的7家公司。
勞動生產率提高:生產率按每工時完成的營業噸公里計算,1980年為1389公里/小時,而1996年提升到4771公里/小時,提高了243%。運價水平下降提升鐵路競爭力:1980年到2000年噸英里收入從2.87美分下降到2.26美分,下降幅度為22%。鐵路在美國國內貨物運輸周轉量占有份額穩步回升。
高油價背景下鐵路大宗貨物運輸成本優勢和中國出口對美國內陸貨運結構的改變也是近年來推動美國鐵路運輸行業走好的重要原因。
3、中國鐵道部是政企不分的計劃經濟最后堡壘。中國現在高管制的鐵路運輸行業面臨著歐美鐵路運輸行業曾經面臨的問題:行業盈利能力低下,市場份額下降。同時,中國鐵路建設資金不足導致路網建設滯后。中國鐵路股的行業投資機會在于市場化改革帶來效率提升的內生增長,與鐵路建設和資本介入帶來的外延擴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