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最后一周,中共中央、國務院正式發布了《關于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加快國家創新體系建設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首次在國家層面明確:確立并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
這使得自1985年以來對科研體制方向的爭論有了終結的可能。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在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12年會上指出,推進結構調整要靠創新,“必須堅持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
對于《意見》,湖南省政協原副主席、中聯重科股份有限公司監事會原主席龍國鍵高舉雙手贊成,“研究所只有改成企業,才是真正的出路”。
中聯重科由原建設部長沙建設機械研究院變身而成,20年間國有資本增值900倍,“這驗證了企業作為創新主體的意義。”
對于那些仍然躊躇改革的研究所和希望建設自有創新體系的企業來說,疑問依然存在:企業到底如何成為創新主體?
創新主體之問
中聯重科最新的科技成果,是收購全球第三大混凝土機械廠家意大利CIFA公司以后,吸收其技術研發的80米碳纖維臂架泵車。作為全球同類產品之最,它刷新了吉尼斯世界紀錄。
圍繞這部巨大機械及其系列產品,中聯重科的研發中心有四個研究所,380多名工程師在此工作。其中享受國家特殊津貼專家17人,國家和省部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6人,其對整個行業的技術覆蓋率超過75%。
回到20年前,科學家們更愿意留在研究所,多年來在全國兩會的提案、建議中,也不乏“堅持科研院所在科研體系中的主體地位”的聲音。
原國家外國專家局局長馬俊曾在上海遇到一位熟悉的教授,談及創新問題時對方很是不屑:“創新靠企業肯定沒戲!現在我的很多學生就在企業里面,他們那兩下子我都知道,最后還得靠我們?!?
而在之前的一項中國500強企業調查中,373家提供數據的企業表示,它們的科研投入都小于銷售收入的1%,而國際領先企業是3%左右。
調查還表明,中國2.8萬家大中型企業中,75%的企業沒有專門從事研究開發的人員,50%的企業不進行任何創新活動。
龍國鍵說,由政策撥款等維持運行的公益性研究機構當然需要,但企業一定是科技創新的主力。
“科研院所不愿意把技術都給企業,企業也不愿意把家底告訴科研院所?!饼垏I說。根據2012年上半年年報,中聯重科6個月內申請專利增長248%,超過行業所有的科研院所。這家企業每年5%至7%的收入用于技術開發,結果“每年銷售收入的50%來自于新產品開發”。中聯重科董事長詹純新告訴記者。
1999年中央在全國技術創新大會就提出,應用開發類科研機構向企業化轉制、對社會公益類科研機構進行分類改革。但直到今天,《意見》對中國科技管理體制的診斷仍是:企業技術創新主體地位沒有真正確立,科技與經濟結合問題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原創性科技成果較少,關鍵技術自給率較低。
討價還價的資本
龍國鍵說,就企業創新的問題,中聯重科用了20年“不斷地做出選擇”,第一個重大選擇就是購買引進技術還是保留自有科研基礎。
1992年,中聯重科的前身中聯建設機械產業公司成立時,“市場換技術”正在中國大行其道。
上世紀80年代中期,原國家機械工業部與美國卡特彼勒成立了一個引進技術辦公室——“卡特彼勒技術辦公室”,其最大成果,就是把卡特彼勒的成套技術分配給國內12家最好的企業進行消化吸收。
雖然這些技術都處于西方世界70年代水平,但大約10年的合同期仍使柳工集團、徐工集團等迅速崛起。而在汽車等行業,全盤推行了“市場換技術”,從而期望獲得“徹底”引進。
這一戰略的后遺癥十分明顯。比如在挖掘機領域,美國的卡特彼勒、日本的小松和日立、韓國的斗山和現代等通過合資控制了國內主要生產廠商。直到今天,中國挖掘機市場仍有約80%的份額被外資品牌占領。
詹純新當時也可以選擇,拋開研究院帶來的養老、保障等一系列負擔,讓中聯公司輕裝上路,通過引進技術來彌補技術人員離去的挑戰。
但結果是中聯公司與研究院進一步結合,陸續收納研究院所有下屬公司,成為兩塊牌子、一套人馬。
龍國鍵說,這是所有科研院所轉制過程中的“一道坎”,許多企業依靠院所成長,“羽翼豐滿”就與后者分開。
后來國家部委的調研說:“一院兩制”是國內科研院所體制改革中誕生的最典型的“過渡模式”,將科研院所轉化成適應市場化的企業,做到了科技產業化,為中國科研院所的改制提供了一條可資借鑒的道路。
這樣,中聯公司也成為當時整個行業中堅持研發和獨立自主的企業。一直到2006年,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紀委書記吳官正在中聯重科考察時還囑咐說,“這么好的效益、這么好的機制、這么好的管理”,“無論如何不能被外國人給買去”。
龍國鍵說,由于保持了獨立的科研基礎,“企業和外國人討價還價的時候能說明白”。
比如在國際標準化組織起重機技術委員會,中聯重科作為中國的行業代表,參與了90多項國際標準的投票,有30余條意見被采納。
龍國鍵記憶猶新的是:剛開始參加這個委員會時,外國代表認為中方發言中的數據剽竊了他們的資料,因為“中國一直是低端制造,不可能有這種能力”。
2012年夏天,這個委員會的秘書處干脆從英國搬到了中聯重科。
“工程機械業是中國裝備制造工業里的排頭兵?!敝袊鴻C械工業聯合會副會長楊學桐認為,承擔此類秘書處工作,將能獲得更多國際對話的主動權,“使我國有更多的標準提案上升為國際標準,推動我國裝備制造工業的發展?!倍趪H貿易摩擦日益增多的背景下,標準制定者有著強大的發言權。
麻雀危機
這是第一個此類工程機械行業國際標準秘書處來到中國。湖南省委書記周強為此致信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局長,表達對承擔該秘書處工作的強烈意愿。
作為新興“中國工程機械之都”的長沙現有3家工程機械上市公司、27家工程機械規模企業、上百家極具活力的中小配套企業群。
而如何保持自己的研發基礎,即使對于中聯公司這樣一個背靠科研院所的企業而言,情況一度也不樂觀。
中聯重科剛剛起步時,整個國家的工程機械科研體系正面臨著崩潰危險。在東北,一家研究所30至40歲之間的科研人員幾乎全部停薪留職或辭職離開。
“都說孔雀東南飛,我們這連麻雀也走了?!饼垏I回憶說,研究院和中聯公司的清潔員、燒鍋爐師傅也跑到南方打工。
要留住人,中聯公司必須拿出實實在在的“好處”給大家,這貫穿日后中聯改制的始終。
比如當時一個內部改造計劃是,研究院全體400多人內退,重新競聘上崗。這既能夠實現新的分配制度,又能夠打破論資排輩的制約。
而之前,中聯也曾嘗試上市未果,一直到2000年才成功。
經過這些“折騰”,龍國鍵說,人員流失問題得到了解決。20年過去,當年被中聯挽留住的第一代人都成了真正的企業家。比如,熊焰明,當年30歲出頭的年輕工程師,現在是副總裁以及重要的起重機分公司負責人。他說,20年來自己的同事鮮有因為薪酬和發展空間而離開的。這家企業的人員流動率只有5%。
龍國鍵強調,在建設創新型國家、實現自主創新的大背景下,提升領導者的創新素質刻不容緩。
這使得自1985年以來對科研體制方向的爭論有了終結的可能。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在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12年會上指出,推進結構調整要靠創新,“必須堅持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
對于《意見》,湖南省政協原副主席、中聯重科股份有限公司監事會原主席龍國鍵高舉雙手贊成,“研究所只有改成企業,才是真正的出路”。
中聯重科由原建設部長沙建設機械研究院變身而成,20年間國有資本增值900倍,“這驗證了企業作為創新主體的意義。”
對于那些仍然躊躇改革的研究所和希望建設自有創新體系的企業來說,疑問依然存在:企業到底如何成為創新主體?
創新主體之問
中聯重科最新的科技成果,是收購全球第三大混凝土機械廠家意大利CIFA公司以后,吸收其技術研發的80米碳纖維臂架泵車。作為全球同類產品之最,它刷新了吉尼斯世界紀錄。
圍繞這部巨大機械及其系列產品,中聯重科的研發中心有四個研究所,380多名工程師在此工作。其中享受國家特殊津貼專家17人,國家和省部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6人,其對整個行業的技術覆蓋率超過75%。
回到20年前,科學家們更愿意留在研究所,多年來在全國兩會的提案、建議中,也不乏“堅持科研院所在科研體系中的主體地位”的聲音。
原國家外國專家局局長馬俊曾在上海遇到一位熟悉的教授,談及創新問題時對方很是不屑:“創新靠企業肯定沒戲!現在我的很多學生就在企業里面,他們那兩下子我都知道,最后還得靠我們?!?
而在之前的一項中國500強企業調查中,373家提供數據的企業表示,它們的科研投入都小于銷售收入的1%,而國際領先企業是3%左右。
調查還表明,中國2.8萬家大中型企業中,75%的企業沒有專門從事研究開發的人員,50%的企業不進行任何創新活動。
龍國鍵說,由政策撥款等維持運行的公益性研究機構當然需要,但企業一定是科技創新的主力。
“科研院所不愿意把技術都給企業,企業也不愿意把家底告訴科研院所?!饼垏I說。根據2012年上半年年報,中聯重科6個月內申請專利增長248%,超過行業所有的科研院所。這家企業每年5%至7%的收入用于技術開發,結果“每年銷售收入的50%來自于新產品開發”。中聯重科董事長詹純新告訴記者。
1999年中央在全國技術創新大會就提出,應用開發類科研機構向企業化轉制、對社會公益類科研機構進行分類改革。但直到今天,《意見》對中國科技管理體制的診斷仍是:企業技術創新主體地位沒有真正確立,科技與經濟結合問題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原創性科技成果較少,關鍵技術自給率較低。
討價還價的資本
龍國鍵說,就企業創新的問題,中聯重科用了20年“不斷地做出選擇”,第一個重大選擇就是購買引進技術還是保留自有科研基礎。
1992年,中聯重科的前身中聯建設機械產業公司成立時,“市場換技術”正在中國大行其道。
上世紀80年代中期,原國家機械工業部與美國卡特彼勒成立了一個引進技術辦公室——“卡特彼勒技術辦公室”,其最大成果,就是把卡特彼勒的成套技術分配給國內12家最好的企業進行消化吸收。
雖然這些技術都處于西方世界70年代水平,但大約10年的合同期仍使柳工集團、徐工集團等迅速崛起。而在汽車等行業,全盤推行了“市場換技術”,從而期望獲得“徹底”引進。
這一戰略的后遺癥十分明顯。比如在挖掘機領域,美國的卡特彼勒、日本的小松和日立、韓國的斗山和現代等通過合資控制了國內主要生產廠商。直到今天,中國挖掘機市場仍有約80%的份額被外資品牌占領。
詹純新當時也可以選擇,拋開研究院帶來的養老、保障等一系列負擔,讓中聯公司輕裝上路,通過引進技術來彌補技術人員離去的挑戰。
但結果是中聯公司與研究院進一步結合,陸續收納研究院所有下屬公司,成為兩塊牌子、一套人馬。
龍國鍵說,這是所有科研院所轉制過程中的“一道坎”,許多企業依靠院所成長,“羽翼豐滿”就與后者分開。
后來國家部委的調研說:“一院兩制”是國內科研院所體制改革中誕生的最典型的“過渡模式”,將科研院所轉化成適應市場化的企業,做到了科技產業化,為中國科研院所的改制提供了一條可資借鑒的道路。
這樣,中聯公司也成為當時整個行業中堅持研發和獨立自主的企業。一直到2006年,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紀委書記吳官正在中聯重科考察時還囑咐說,“這么好的效益、這么好的機制、這么好的管理”,“無論如何不能被外國人給買去”。
龍國鍵說,由于保持了獨立的科研基礎,“企業和外國人討價還價的時候能說明白”。
比如在國際標準化組織起重機技術委員會,中聯重科作為中國的行業代表,參與了90多項國際標準的投票,有30余條意見被采納。
龍國鍵記憶猶新的是:剛開始參加這個委員會時,外國代表認為中方發言中的數據剽竊了他們的資料,因為“中國一直是低端制造,不可能有這種能力”。
2012年夏天,這個委員會的秘書處干脆從英國搬到了中聯重科。
“工程機械業是中國裝備制造工業里的排頭兵?!敝袊鴻C械工業聯合會副會長楊學桐認為,承擔此類秘書處工作,將能獲得更多國際對話的主動權,“使我國有更多的標準提案上升為國際標準,推動我國裝備制造工業的發展?!倍趪H貿易摩擦日益增多的背景下,標準制定者有著強大的發言權。
麻雀危機
這是第一個此類工程機械行業國際標準秘書處來到中國。湖南省委書記周強為此致信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局長,表達對承擔該秘書處工作的強烈意愿。
作為新興“中國工程機械之都”的長沙現有3家工程機械上市公司、27家工程機械規模企業、上百家極具活力的中小配套企業群。
而如何保持自己的研發基礎,即使對于中聯公司這樣一個背靠科研院所的企業而言,情況一度也不樂觀。
中聯重科剛剛起步時,整個國家的工程機械科研體系正面臨著崩潰危險。在東北,一家研究所30至40歲之間的科研人員幾乎全部停薪留職或辭職離開。
“都說孔雀東南飛,我們這連麻雀也走了?!饼垏I回憶說,研究院和中聯公司的清潔員、燒鍋爐師傅也跑到南方打工。
要留住人,中聯公司必須拿出實實在在的“好處”給大家,這貫穿日后中聯改制的始終。
比如當時一個內部改造計劃是,研究院全體400多人內退,重新競聘上崗。這既能夠實現新的分配制度,又能夠打破論資排輩的制約。
而之前,中聯也曾嘗試上市未果,一直到2000年才成功。
經過這些“折騰”,龍國鍵說,人員流失問題得到了解決。20年過去,當年被中聯挽留住的第一代人都成了真正的企業家。比如,熊焰明,當年30歲出頭的年輕工程師,現在是副總裁以及重要的起重機分公司負責人。他說,20年來自己的同事鮮有因為薪酬和發展空間而離開的。這家企業的人員流動率只有5%。
龍國鍵強調,在建設創新型國家、實現自主創新的大背景下,提升領導者的創新素質刻不容緩。